海鲜吃了8000年,
中国沿海最早吃海鲜的人,
在浙江!
终于终于,经过漫长的休渔期,上月月初,浙江舟山海域终于开海了。一船船东海梭子蟹由舟山上岸,发往全国各地,舟山梭子蟹以肉质肥厚、口感鲜甜傲视全国,在梭子蟹上市的季节,每当码头有渔船归来,收蟹的人们便一拥而上,把渔船围得水泄不通,一筐筐梭子蟹被瞬间抢光。
开海了!一筐筐肥美的梭子蟹。 摄影/姜姜
但八月的梭子蟹只是浙江海鲜宇宙的先行兵,真正的大部队要九月东海全面开渔才开始轮番登场,带鱼、鲳鱼、小黄鱼、墨鱼、鱿鱼、鳗鱼、秋刀鱼......千种海鲜换着花样上市,可以一直鲜到来年开春。
不仅品种多,在浙江吃海鲜,有钱没钱,都能吃好。这里有上千元一条,米其林餐厅同款的大黄鱼,也有街边几元一个,上面堆满鲜虾的炸泡虾。浙江人做海鲜,兼具豪放和精细,以梭子蟹为例,舟山人做梭子蟹,什么也不加,直接放在锅里干烧,而对岸的宁波人则将其生腌后斩成十八块,斩好后要求每一块蟹肉上,都均匀分布有鲜红的蟹膏,称为十八斩,鲜美无比。
单是梭子蟹,在浙江就有百种做法。 图1摄影/吴学文 图2摄影/姜姜
北有辽宁渤海、山东黄海,南有海南南海,提起海鲜,人们通常不会立刻想起浙江。但其实,浙江坐拥中国更大的渔场舟山渔场,26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让浙江带鱼、梭子蟹的捕捞产量,均远超第二名两倍之多,稳居全国之一。
是时候重新认识一下浙江,这个隐藏的海鲜大省了。
大黄鱼、青蟹、望潮、贻贝,
中国最早吃海鲜的地方,
海鲜到底有多丰富?
2013年的一次台风,让浙江宁波井头山遗址里的大量海鲜残骸重见天日,在这里,人们挖掘了出成千上万筐海生贝类,包括蚶、螺、牡蛎、蛏、蛤,还有比成人手掌大一圈的生蚝,经确定,这些出土物距今在8000年上下,依此,井头山遗址考古领队孙国平说,“浙江先民,可以说是在中国沿海最早吃海鲜的人。”浙江宁波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吃海鲜的城市。
从这个角度来说,浙江可以说是站在了中国人吃海鲜的最顶端,同时,也在此之后,璀璨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里,也都相继发现了食用海鲜的遗迹。密集的水网与丰富的海产品,为浙江的富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现代,浙江海鲜更是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与极致的运输效率,为全中国人实现了各类海鲜自由……
枸杞岛海上渔场。 图/视觉中国
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大陆海岸线北起平湖市的金丝娘桥,南至苍南县的虎头鼻,长达2254公里,位居全国第四。沿海的地级市有嘉兴、杭州、绍兴、舟山、宁波、台州和温州共7个,占了全省地级市的一半以上。浙江还是中国岛屿最多的省份,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59个,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4%。
台州海岸线风光。 图/视觉中国
浙江沿海在历史上就以盛产海鲜而闻名,据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温州辖区自宋元以来内土贡水族;明万历《温州府志》也有记载,温州土贡有石首鱼、龙头鱼、黄鲫鱼等。如今浙江除了有自古以来就扎根东海的野生海鲜,也开始人工养殖,鱼、虾、蟹、贝、海藻各类海鲜一应俱全,让人们一饱口福。
舟山梭子蟹、三门青蟹,
浙江哪里的蟹最香?
浙江是中国梭子蟹捕捞产量之一的省份,其中占了捕捞量大头的,是浙江陆地面积最小的城市,舟山。舟山梭子蟹在每年的八月初开捕,相比渤海和黄海,要提前近一个月的时间。舟山梭子蟹鲜中带有明显的甜味,尤其是刚上岸的梭子蟹,鲜活无比。
舟山梭子蟹。 摄影/吴学文
浙江人吃蟹的 *** 有很多种,生腌、葱姜炒、年糕炒、油淋,但本地人更爱的吃法,是简单不加调料的干烧,不加水,直接把梭子蟹放在锅里加热,只需15分钟就能做好,因为舟山人知道,“高端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舟山梭子蟹就是如此。
梭子蟹鲜美无比,简单调味即可。 摄影/吴学文
除了梭子蟹,在台州三门县,还有一种味道更绝美的蟹,三门青蟹。与梭子蟹生长在深海不同,青蟹栖息在潮间带的泥沙海滩上,蟹肉带有淡淡的青草香和微微的海水咸,但青蟹最绝的,是它的蟹膏,鲜红透亮,肥厚无比。
青蟹最诱人的,就是它的蟹膏。 摄影/二春
青蟹有很多名字,古之青蟹叫“蝤蛑”,唐朝小说家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写,“蝤蛑,大者长尺余,两螯至强,八月能与虎斗。虎不如。”但青蟹更为出名的名字,是青蟹的进化版,黄油蟹。
黄油蟹其实是一种雌性青蟹,在某种特定天气和条件下,蟹体内的蟹膏会分解成金黄色的油质,并逐渐渗透到身体各个部位,直至整只蟹都充满“黄油”,就成了黄油蟹,自然条件下,一千只青蟹仅能孕育出四五只黄油蟹。顶级的黄油蟹遍体金黄,连关节都晶莹透亮,下锅蒸熟,膏脂肥美到流油,连蟹腿都是金黄色的,是中国蟹中的顶级蟹。
黄油蟹连蟹腿都浸满黄油。 图/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
从身价昂贵的大黄鱼到金光闪闪的带鱼,
浙江到底有多少好鱼?
没人能数得清浙江到底有多少种鱼,海鳗、马鲛鱼、扁鲨、犁头、黄虹、弹涂鱼,个个鲜美。
但最出名的,也最可惜的鱼种,一定是大黄鱼。大黄鱼自古以来就是浙江沿海的传统鱼种,在1974年,舟山渔场曾创下年捕16.81万吨大黄鱼的历史记录,那时鱼多价贱,野生大黄鱼一斤只要五六分钱。但同样也因为过度捕捞,80年代后期野生大黄鱼基本绝迹,如今想吃一口野生大黄鱼,更低上千,更高上万。
人工养殖的大黄鱼,虽不够美味,但价格友好。 图/视觉中国
野生黄鱼的魅力在其味道鲜美,肉质扎实黏重,久炖不烂,虽然价格昂贵,但为了这份美味,依然有许多人愿意为此一掷千金。近些年浙江沿海也开始人工养殖大黄鱼,虽说脂肪会比野生的多,肉质黏性稍差,炖煮时容易松脱,但价格适中,也足够人们解馋。
几乎全国人都吃过来自浙江的带鱼,在计划经济时代,大量从东海捕捞上岸的带鱼,被发往全国各地,毫不夸地说,许多内陆人的之一口海鲜,是浙江带鱼。标准的浙江带鱼“三小一厚”,就是个儿小、头小、眼睛小、肉厚,虽然不如东南亚带鱼个大,但是肉质更紧致细腻,极为鲜美。
金光闪闪的舟山带鱼。 图/ ***
同样都是东海带鱼,浙江人吃的和内陆人吃的,又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原因很简单,带鱼是深海鱼,离水后会很快死亡,只能冷冻储存运输,而浙江的地理优势,让浙江人能吃到刚离水的,表皮还金光闪闪的鲜带鱼,则又是鲜上加鲜。
浙江人吃的带鱼很新鲜,上面还有金光闪闪的鳞片。 摄影/姜姜
贻贝、泥螺、缢蛏、毛蚶、牡蛎,
浙江小海鲜到底有多鲜
浙江沿海河川密布,纵横交织,大量的淡水带着泥沙和有机物质源源不断地注入浙江沿岸,从而形成了闻名中外的渔场,也滋养了滩涂附近的各种贝类,据报道,浙江沿岸贝类共614种,贻贝、泥螺、缢蛏、毛蚶、牡蛎,或辣炒、葱油、煮汤、晒干,承包了浙江人日常的鲜味。
在浙江人的手里,每种贝类都有自己最适合的做法,海瓜子和蛏子适合做成葱油口味下酒,个头大一点的泥螺应当做成醉泥螺来下饭,肥美的贻贝通常会晒干用来煮汤。
浙江各种美味的小海鲜。 摄影/二春、姜姜
同样藏在滩涂里的还有一种叫望潮的小章鱼,“望潮肉质脆嫩弹牙,是东海渔民最拿得出手的看家菜”,《舌尖上的中国》曾这样介绍望潮。浙江望潮多产于象山,象山是中国著名的小海鲜产地,退潮后,在滩涂上找到望潮洞掏望潮,也是象山人的夏日消遣。
掏望潮,吃望潮,浙江人的生活乐趣和美味。 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温州三丝敲鱼、台州玉环鱼面、宁波十八斩,
浙江哪里人最会做海鲜?
从浙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情况来看,浙江主要有杭嘉湖平原饮食、衢金丽山地饮食和温台甬海洋饮食三大特色饮食风格区,但温台甬三地虽同样身处浙江沿海,吃同一片海域里的海产,但又因各地历史饮食文化的不同,吃海鲜的方式也各有特色。
一碗豪横的海鲜面,是浙江人的日常。 摄影/二春
温州人吃海鲜,要多精有精
温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重要的港城,汉代瓯越人在此建立东瓯王国, 故而温州菜也称“瓯菜”,与杭州菜、宁波菜、绍兴菜并称,是浙江菜系四大风味流派之一。
瓯菜多以海鲜入馔,味清鲜,淡而不薄,烹调技术讲究“二轻一重”,即轻油、轻芡、重刀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丝敲鱼、锦绣鱼丝和爆墨鱼花并称“瓯菜三绝”。尤其是三丝敲鱼,鱼肉混合生粉敲成透光的薄片,鱼肉爽滑劲道,与高汤同煮,看起来清淡,实则鲜味浓郁。
敲,温州人独特的烹饪手法。 图/ ***
生食海鲜也是温州人更爱的海鲜吃法,更具特色的是江蟹生,将鲜活梭子蟹冰冻后生腌斩块,以每一块蟹肉都带满红膏的方为上品,梭子蟹冰冻后,肉不粘壳,蟹肉一吸即落,口感如冰激凌般顺滑。
生腌血蛤,温州人爱吃生腌的习惯,与潮汕人有类似。 摄影/姜姜
宁波海鲜,鲜咸合一
宁波大小岛屿上百,再加上正对舟山渔场,海产资源十分丰富。宁波菜又叫甬帮菜,以鲜咸合一著称,蛤蜊黄鱼羹、鸡白鲞汤、虾油卤蒸黄鱼都是此类口感的代表,但最有代表性的,还得是咸齑大汤黄鱼。
咸齑是用雪里蕻腌制的一种腌菜,每到秋冬之交,宁波家家户户都会腌咸齑,对于宁波人来说,咸齑就是宁波咸味的灵魂。而鲜味的灵魂,则是大黄鱼,宁波人用咸齑的咸味调出大黄鱼的鲜美,简直让人鲜掉眉毛。
雪菜大黄鱼,鲜掉眉毛。 摄影/我心向阳,图/图虫·创意
同时宁波本地也特产年糕,软糯的年糕可以用来炖大黄鱼,也可以做成年糕炒蟹,做好后块块年糕吸尽宁波鲜美。
台州海鲜的精髓,都在小吃里
台州,夹在温州和宁波之间,台州菜也并不在浙江菜四大风味流派之列,但曾经被忽略的台州餐厅们,以高端餐饮品牌新荣记为代表,却在最近几年横扫各大美食榜单,在美食餐厅里风头无两。
上面塞满鲜虾的炸泡虾。 摄影/肥仔吃台州
但台州人并不在乎那些荣誉,因为本地的海鲜太多,根本吃不过来。想吃海鲜也不用花上千元去高级餐厅,本地小吃的鲜味就已足够惊喜。食饼筒里包裹着虾米和鱼肉,鲜味藏在生活各处。与米面同煮的,是滩涂下面藏着的各种小海鲜,弹胡(跳跳鱼)、蛤蜊、望潮,一碗米面,就是台州鲜美盛宴。还有滩涂上种植的紫菜,也可做成海苔饼,粗脆鲜美。
十一临近,如果还没想好目的地,我强烈建议,来浙江。
各种小海鲜任君选择。 摄影/NoNo家的小咕噜
文字编辑 | 姜姜
图片编辑 | 王家乐
头图 | 二春
封图 | 姜姜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一条大黄鱼卖出1.5万元!背后是他们在海上乘风破浪…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当一捧捧稻谷,一畦畦蔬菜,化作餐桌上的佳肴、成为舌尖上的美味,我们可曾想过,春寒料峭中的播种、暑热如蒸时的劳作?面对“每年浪费粮食3500万吨”“每人每餐浪费93克”这样触目惊心的数据,我们可还记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传统?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谁知盘中餐》,今天播出《君看一叶舟》。
久经风浪,已经成长为“船老大”
东经121度,北纬29度,浙江宁波强蛟镇峡山村码头。
清晨4点45分,天刚蒙蒙亮,渔民王明明和父亲王启福已经来到了码头。王明明今年35岁,是强蛟镇最年轻的职业渔民。如今,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愿意起早贪黑出海打渔了。
清晨五点的东海海面
登上小船,之一项工作是打扫,父亲王启福用海水冲洗着甲板。小船长14米,宽2米4,是钢制的刺网渔船。这种渔船的作业方式是先把渔网下到海里,然后静待鱼儿投网。
船头圆筒状的装置就是起网机
启动、挂挡、前进,王明明说开船跟开汽车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多年前,父亲曾手把手地教过儿子;如今,王明明久经风浪,已经成长为“船老大”。父子二人立在船头,迎着升起的太阳,乘风破浪,全速前进。
王明明父子俩正在收网
20分钟后,他们来到了昨天已经下网的地方。经过一个长夜的等待,他们究竟会收获什么,不由得让人心生期待。
王明明:有鱼有鱼,哇,青蟹!来了,上货了。
眼前的景象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并没有出现想象中鱼虾乱跳的丰收画面。四张长100米,宽5米,整整500平方米偌大的渔网,每张渔网收到的渔获总共不到10只。零零星星的鱼、虾、蟹挂在渔网间,甚至有一张渔网收上来的全都是垃圾。
王明明:螃蟹咬过的,也没有卖相,就放回去,鱼虾还是会吃的。
王明明在展示捞上来的青蟹
起网机在收网的同时,卷起了大量的污泥,不停打到父子俩的身上。为了把缠在渔网间的鱼和螃蟹解放出来,父子俩不得不合力撕开渔网。这时候,惊喜出现了。
王明明:野生大黄鱼!我们这个是野生的,野生的才是精品……
收获了两条大黄鱼这样的“硬货”,外加两条鲳鱼,还有一堆螃蟹,王明明心满意足。
王明明:鲻鱼、尖鱼、还有鲳鱼,另外捕获了两条黄鱼,今天能捕到黄鱼比较幸运,收获还是比较好的。
正在吃食的大黄鱼
渔船刚刚靠岸,就被食客们围住了
早上8点的东海,太阳把海面烧成了一片橙红,灼得人皮肤生疼。但工作还远没有结束,他们又要继续撒网。
渔网被重新扔回大海,新一轮的等待开始了。
父亲下网的时候,王明明火速拍了几张照片,把捕获的鱼蟹发在了朋友圈。
王明明:别人看到朋友圈就会预定,问我几点靠码头,他就几点过来……
捞上来一堆螃蟹
上午11点,王明明的渔船刚刚靠岸,就被闻讯而来的食客们围住了。
眨眼之间,两条大黄鱼、两条鲳鱼和一条鲻鱼就被人买走了。
记者:你今天捕得的黄鱼能卖多少钱?
王明明:五六百吧。以前应该就是几角几分钱一斤,那是我爷爷辈了。我小时候也就几十块钱一斤吧。
王明明正在掌舵
24小时细心呵护
才让黄鱼顺利游入大海
黄鱼、带鱼、鲳鱼和乌贼,是传统的东海四大经济鱼类,其中又以大黄鱼最为珍贵。王明明等候一晚捕获的这两条大黄鱼,来之不易。当地渔业部门增殖放流,每年把1000多万条大黄鱼苗投入大海,这才有了我们餐桌上的美味。
乘风破浪
那么这些鱼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带您去看看。
王明明捕获的野生大黄鱼全称叫做岱衢族大黄鱼,是黄鱼中的极品。它极有可能是宁波市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人工培育出来的鱼苗长成的。
我乘坐摆渡船,来到了位于海上的养殖基地。海面上漂浮着一块块带漏洞的巨大塑料板,这些漏洞的下面,就是一个个养着大黄鱼的网箱。
大黄鱼就养在这些网箱里
负责这片海区的陈黎明把鱼食放进水瓢,然后抛洒到黄鱼网箱内。
黄鱼怕光,一遇到强光,身上的金黄色就不见了,甚至可能死亡。养殖人员只能在早上三四点和晚上天黑之后喂食。
刚出水的野生大黄鱼浑身金黄,晒了太阳之后,金黄会慢慢褪去
陈黎明:三点钟过来,把草、死鱼全部捞掉,然后看网脏不脏,像这个网明天要换掉。
采捕纯正野生岱衢族黄鱼亲本、防止野生黄鱼头撞网箱死掉,一条黄鱼宝宝能够顺利长大进入大海,离不开养殖人员24小时寸步不离的细心呵护。
大黄鱼胚胎发育过程
就拿保证黄鱼品种纯正性来说,每年9月份育苗厂都会包船出海专门捕捞野生大黄鱼作为亲本。育苗厂董事长郑根兴告诉我,这个过程就常常损失惨重。
郑根兴:野生不好抓,抓好了以后靠养,养不活的,它野性大,横冲直撞,在池子里搞得头破血流死掉了。
一番辛苦之后,养殖基地每年都能育出黄鱼苗4000万到5000万条,国家会以 *** 采购的形式买走大部分鱼苗,放流大海、造福渔民。
静静的码头
捕捞的大黄鱼最终进入了餐馆
王明明捕捞的大黄鱼,最终进入了餐馆。
餐馆人员:我今天给大家烧一条家烧黄鱼。这是黄鱼,这是雪菜,这是鞭笋……
宁波名菜——雪菜黄鱼汤
今天上桌的,是雪菜大黄鱼。在浙江尤其是沿海地区,百姓家有喜事,宴席上总少不了这一条黄鱼。
食客:黄鱼很鲜,很好吃,但现在全部是养殖的。
食客:是我们宁波餐桌上必备的一道菜。比如办喜酒或者是过年过节我们都要吃的,而且大黄鱼这个肉比较鲜美。
食客:很珍贵,来之不易,要珍惜。
就在采访后的几天,王明明父子在8月23日下午驾船至离村不远的宁海湾横山岛附近撒网,24日早上去收网时发现网里除了鲻鱼和梭子蟹,还有一条金灿灿的大黄鱼。
父亲王启福说,在近海已经很多年没有捕到这么大的黄鱼了,因为野生大黄鱼数量稀少,所以每斤售价高达4000元至5000元,一条三四斤重的野生大黄鱼,卖到上万元很容易,而且“有市无货”。王明明刚在朋友圈发消息,这条大黄鱼就被一位宁波的老客户以1.5万元抢先购走。
记者手记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从一上船就晕的少年,到深知大海习性的职业渔民,海上的阳光和风浪已经在王明明的脸上留下太多痕迹,但他那双眼睛格外有神。出海一趟,我终于找到了这份坚毅的来处。
船上是另一个世界,手上紧握的渔网是一家人的生计。面对恶劣天气和狂风巨浪,每位渔民的海上生活都是一部历险记。所以说,这些优质海味能够从茫茫大海端上我们的餐桌谈何容易。希望大家在享受佳肴时,能想想那些风浪中飘摇的身影;更希望勤劳的渔民朋友们渔获满仓,平平安安。
总监制/高岩
审稿/樊新征 崔欣
总台央广记者/曹美丽
4000多斤野生大黄鱼,卖957万!象山船员:“金灿灿一片,起网时惊呆”1月14日
浙江象山石浦镇东门渔村一渔船
在东海一网捕获2000余公斤野生大黄鱼
1月16日上午
这些野生大黄鱼以957万元的价格成交!
15日晚上7点半左右
象山石浦东门渔村三大队码头
围观了不少群众
都在等待着野生大黄鱼“ *** ”
前一天,该村一艘渔船在东海作业时
一网捕获4000多斤野生大黄鱼
随着鞭炮声响起
浙象渔31088船缓缓靠岸
岸边等待的群众纷纷围了上去
一睹野生黄鱼的“风采”
“从小到大都没有看到过这么多、
这么大的野生大黄鱼。”
村民潘国聪挤进人群拍到了舱内黄鱼的照片
和周围群众一起讨论
目测大的一条有2公斤多
“20多年了之一次看到,真的很难得。”
船员杨天胜告诉记者
12月27日渔船编组出海作业
1月14日晚上8点多
他们在东海165海区作业
起网时船员们都惊呆了,网里金灿灿一片
“咕咕咕”地叫着
“入眼的基本都是大黄鱼。”
他和船员们将鱼获拉上甲板后
立即按品种、规格分类装箱
做好保鲜措施
此外,网内还有小部分还有鲳鱼、乌贼等
据悉
此次共捕到野生大黄鱼160余箱4000多斤
平均每条重2斤左右,个别大的重达4斤多
船老大林海平说,他捕鱼已经28年
之一次捕到那么多那么大的野生黄鱼
眼下正值年关
是野生大黄鱼最抢手的时候
价格比平时高不少
还在海上时就已经有渔商打来 ***
抢着要收购
“很开心很兴奋,
这也是每年禁渔期、增殖放流的效果。”
浙江新闻+
野生大黄鱼的“贵”和“珍贵”
要渔歌再起,不能只看到经济财富而看不到自然财富,不仅仅看到野生大黄鱼经济价值上的“贵”,更要看到它生态价值上的“珍贵”。
一条野生大黄鱼有多贵?2020年宁海的一位渔老大捕到一条4.2斤野生大黄鱼,卖了1.5万元,一时间引起人们的赞叹。之所以“贵”,是因为“珍贵”。
野生大黄鱼曾经是东海区的“四大海产”之一。“楝子开花石首来”,宋人范成大有诗如是写道。谁也想不到,有一天楝树空自开花,黄鱼不来。上世纪70年代之后大黄鱼资源遭到破坏,资源枯竭后至今形不成渔汛,导致野生黄鱼千金难买。
表面看是鱼群的消失,背后其实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物种的衰退,是人和海洋之间关系的紊乱。导致这一系列后果发生的,正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大黄鱼是经济财富,忽略了它们同样是自然财富;只看到了它的“贵”,忽视了它的“珍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反过来,道理亦然。作为大自然的馈赠,不管是各种鱼类也好、树木也罢,首先它们是自然财富,参与着整个地球的生态循环,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作为人类,可以索取和利用,以换取经济利益,但是必须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如果超出了限度,不仅损害了大自然的肌体健康,同样会反噬人类自身的文明发展。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森林面积在1990年至2020年损失了178万平方千米;约有100万种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许多物种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亡羊补牢尤未晚也,好在我们及时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从上世纪末开始,浙江沿海各地开始科学增殖放流,守护东海“蓝色粮仓”。这些措施,并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更是从保护海洋生态、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高度出发。从丽水建成浙江(丽水)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到《浙江省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公布,“浙”里的人们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愿望、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诗画美好家园,正成为浙江的现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我们坚定地让绿色成为发展之路的底色,野生大黄鱼渔汛时渔歌再起的日子一定不远。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浙江日报
浙江一网野生大黄鱼卖出957万,更低曾7分一斤为何现在卖出天价?作者:@天涯爱科学
1月15号晚上7点多,位于浙江省象山石浦的一个码头人山人海,兴奋的人们喧哗不已,原来他们正在等一条装满喜悦的船。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一艘渔船缓缓靠近岸边。人们纷纷围过去,都希望自己是之一个见证奇迹的人。
渔船打渔归来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什么这条渔船那么特别,这么令人关注呢。
事情还得由前一天晚上说起,1月14号晚上8点多时,船老大林海平和他的船员们正在忙着起网,忽然间众人眼前一亮,在灯光照映下,渔网里金光闪闪,而且“咕咕咕”“呱呱呱”地叫着不停。金色!还会叫!有人大叫一声:“大黄鱼!”所有人都围过来看,几十年来,他们都没见过这么多的野生大黄鱼,这可是海中的黄金啊,大家都惊呆了!野生大黄鱼是海中土豪,非常金贵,但生命也很脆弱,出水不久就会死亡,经不起折腾。短暂惊喜之后,所有人马上忙碌起来,分拣、装箱、冰鲜,然后马上起航回岸。
1月15号回到岸边时,经销商早早坐在岸边等着了。这批大黄鱼整整称了一个晚上,一共有四千多斤,一斤以上1300元/斤, 2斤以上的2100元/斤, 3斤以上的2900元/斤,相当于一条鱼就要卖10000元。四千多斤大黄鱼一共卖了957万元!
船老大林海平和他的船员们笑得见牙不见眼,很多人从小到大都没见过这么多的野生大黄鱼,这一晚上的丰收,够他们乐很久了!
可是人们不知道的是,野生大黄鱼虽然味道鲜美,但在历史上其实并没有这么贵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每斤大黄鱼只有一角四分钱,更低时甚至只要7分钱1斤!
令人痛心的是,大黄鱼价格最贱的时候,也就是它们快要灭绝的时候。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和大黄鱼独特的生理结构息息相关。
大黄鱼又叫黄花鱼,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吵吵闹闹,比谁的嗓门大!大多数鱼一般都是安安静静,悄无声息的。但是大黄鱼不一样,不同时期不同的行为模式下,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哗哗哗”的声音,是雌雄大黄鱼在产卵、排精之前互相追逐的声音;
“呜呜呜”,则表明大黄鱼正在产卵;
而“咯咯咯,呱呱呱”,则表明大黄鱼已经产卵完了。
研究发现,当雄鱼呼唤雌鱼过来产卵时,它们会收缩腹部,胸鳍像鼓槌一样疯狂地往自己身上敲,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经科学家测算,在交配过程中,光是一条鱼发出的声音就能高达177分贝,黄花鱼又喜欢成群结队聚拢产卵,这个时候吵闹的场面可以和大型的摇滚音乐会有得一拼。这种声音如此之大,甚至会导致其他海洋动物轻则暂时失聪,重则永久性耳聋。
但这也是大黄花鱼更大的危机之一,由于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更快更远,对于现代速度更快的渔船来说,这种声音无疑是饭堂里开饭的钟声,当钟声敲响的时候,大批大批的渔船,自然会不请自来。
这还不够,给黄花鱼招来灭顶之灾的,还有它另一种独特的生理结构。这种鱼的鱼头中有两颗坚硬的石头,叫耳石,所以又叫石首鱼。耳石与头骨腹里面两个翼耳骨相连,这是黄花鱼用来控制身体平衡的重要器官。这些耳石能与海中的噪声共鸣,一旦打破平衡,大脑就会发生强烈的脑震荡。
大黄花鱼两片巨大的耳石
400多年前,广东潮汕地区的渔民发现了这个秘密,因此发明了一种残忍的捕鱼法:敲罟作业。几十条船先追着黄花鱼群发出的声音,把鱼群围起来,然后一起敲竹板,发出巨大的声音传入水中,在水中产生强烈的共振,导致不管大鱼与小鱼都一起脑震荡,昏死后浮上水面,造成灭绝性捕捞。
敲罟作业
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这种 *** 因为极其高效,还被作为先进的捕鱼 *** 推广到其他地区。福建省、浙江省等省也开始纷纷效仿,仅温州地区敲罟作业船就高达162艘。大黄鱼年产量由常年的 5000吨猛增长到近10万吨,增加了整整20倍之多。
据说当年大黄鱼捕得太多,有人用担子往回挑时嫌太重,会偷偷把挺大个的鱼扔到水沟里,以减轻重量,这一担黄鱼要是放到现在恐怕要值上百万。不过后来国家意识到这种捕鱼 *** 的危害性,国务院为此曾专门发文禁止敲罟作业。
但这并不能避免黄花鱼的悲惨的命运,更大规模的渔船团队的出现,更是把黄花鱼往绝路上推。1974年的春天,浙江省曾组织了近2000帆船对大黄鱼进行围捕,这一年大黄鱼产量从10万吨猛增到16.81万吨, 创造了我国渔业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更高纪录。
大量黄花鱼的上市,必然会造成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导致黄花鱼的价格急剧下跌,当时每斤大黄鱼只要一角四分钱,更低时更是7分钱即可。大黄鱼上岸后很快就会死亡,那时保鲜条件有限,根本无法及时保存,致使很多中小多鱼直接堆在岸边腐烂掉,最终被迫拉到田里埋起来做肥料使用。
由于都是在黄花鱼群产卵时候捕鱼,大小通杀的捕鱼方式使得野生大黄鱼资源很快就接近枯竭,不到10年,仅仅上个世纪80年代初,想尝一尝野生大黄鱼的野味就几乎不可能了, 那些曾经在海洋中洪亮的“嘎嘎”声也就此绝迹。野生黄花鱼的价格随即飙升,个头越大价格越高,2016年舟山大黄鱼拍卖大会上,一条4.1斤的野生大黄鱼竟然卖出了29800元的高价。
所幸的是,随着近年国家禁渔令的实施,黄花鱼的野生资源逐步得到恢复。各地不时传出捕捞到批量野生大黄花鱼的消息。2020年11月,浙江奉化渔民就在如今林海平捕鱼的相同海区一次性捕捞到上千斤黄花鱼。2021年10月,浙江海洋大学负责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项目的研究人员在舟山渔场,也曾一次性采集到171尾野生大黄鱼。种种迹象表明,野生大黄花鱼自然资源群体有明显恢复迹象,希望各方面能加强研究及保护工作,让更多的黎民百姓能够吃上这种美味。
售价或将超过2万元,台州渔民捕获近5斤重野生大黄鱼来源:浙江日报微博
2月13日晚,台州温岭一艘渔船在东海海域作业时,捕获一条体长65厘米、体重4.8斤的“重量级”野生大黄鱼。船员陈师傅说:“我讨海20多年,之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野生大黄鱼,现在鱼还没预定,要等渔船回港之后再售卖。”据悉,目前市场上近5斤重的野生大黄鱼,售价或将超过2万元一条。(温岭发布)
【津云调查】野生大黄鱼一条好几万?是的,舟山渔民捕的这条卖了2万62018年上海“西郊5号”餐厅40余万元“天价账单”事件,让人知道了野生大黄鱼的身价——餐单上的一条野生大黄鱼重7.4斤,售价每斤1.58万元,总价高达11.69万元。日前,津云新闻记者获悉,浙江舟山有一位渔民一次捕到8条东海野生大黄鱼,更大的一条,开价2万元起。野生大黄鱼真有这么贵?又为什么会这么贵?津云新闻记者进行了调查。
一网上来 躺着8条大黄鱼
野生大黄鱼一般为远洋深海作业捕捞,但这次,这位渔民捕获的所有野生大黄鱼都是在近海用小渔船小渔网捕到的,更大的一条重4斤多,最终售价2.6万元,到了餐桌上价格肯定还要高出许多。
黄红拿着野生大黄鱼很开心
据这位渔民透露,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他总共捕获了三四十条野生大黄鱼,大小从几两到几斤不等,让其他渔民羡慕到嫉妒。
这位渔民叫黄红,今年31岁,暂住在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马峙村。“我是正月初三中午出海收网,网一上来,里面躺着几条金晃晃的大黄鱼,看到网出了水,其中一条更大的大黄鱼猛得蹦跳起来,差一点跳了出去。”
捕到大黄鱼的这趟网,是黄红和父亲大年三十那天放下去的。正月初三,吃过午饭后,他跟父亲两个人驾着小渔船出海收网,黄红仔细一看,网里面总共躺了8条大黄鱼,多数都是七八两、一斤多重的,更大的那条4.8斤,身长70厘米,“胸围”最肥处达39厘米。老渔民们作了鉴定,马峙村原村委主任徐锦川说:“肯定是野生的,鱼鳍是尖长的,养殖的黄鱼有点圆。”其中,七条小鱼,黄红以一千元一斤的价格很快出手了,共卖了一万多元钱。
更大一条 卖了两万六
更大的那条,黄红想待价而沽,但几天后,鱼从原来的4.8斤缩水到4.64斤。黄红说,有几个商家开价4000元一斤,但是,这个价格没到达他的心理价位。“前几年,舟山国际水产城一条4.1斤重的野生大黄鱼卖出2.98万元的价格。”最后,黄红的鱼以2.6万元价格售出,不过黄红有些懊悔,刚捕上鱼时,他在朋友圈叫卖,有人出价2.8万元。“我当时急着继续出海收网,没顾得上细想,等后来回过神来,那人已经走了。”
黄红告诉津云记者,东海野生大黄鱼春节前价格活鱼每斤涨到4000多元,腊月廿九、年三十,更高开价甚至到每斤1万元。
那么,野生大黄鱼为什么这么贵?
津云记者了解到,从40年前开始,东海野生大黄鱼越来越少,主要因渔民曾用灭绝式作业法捕鱼所致,从1983年开始,东海大黄鱼就无法形成鱼汛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如果还能捕上大黄鱼,那就是幸运了。
1995年,属中国管辖一侧的黄海、东海在6-9月实施休渔制度。2010年开始,浙江宁波在东海启动岱衢族大黄鱼鱼苗人工增殖放流活动,野生大黄鱼才慢慢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只是每一次出现,都成为一个焦点。渔民一网下去捕捞上来的大黄鱼,通常是夹杂在其他的鱼类中,大黄鱼本身再也没有鱼群。
在舟山的中国国际水产城,1斤半到2斤半的野生大黄鱼时常有交易,价格在1000元到3000元一斤不等,但是,3斤以上的野生大黄鱼,就非常罕见,水产城几乎没有成交的记录,双方经常是私下交易。2016年,国际水产城曾对9条大黄鱼进行公开拍卖,一条重量4.1斤的鱼王卖了29800元。
舟山的中国国际水产城
2018年舟山一位批发商私下收购了2条5斤以上的野生大黄鱼,一条5.2斤,另一条6斤多一点,更大的那条被温州客商以7万元价格拿走。
运气好?已捕了几百条
元宵节那天下午,黄红父子出海将几天前放的网收上来,带回家一条15斤重的鮸鱼和一条2.7斤的野生大黄鱼。
称了重后,他马上给那位经营海鲜大卖场的老板打 *** ,问他要不要。双方谈了价后,黄红启动电瓶车跨岛给对方送货。
黄红给大客户打 *** 推销大黄鱼
回家后,他告诉津云记者:大黄鱼是按每斤2000元卖的;鮸鱼,春节前是每斤100多元,年后降到80多元。
尽管不是舟山当地人,但当了几年渔民,黄红还是很快掌握了捕鱼的一些经验和技巧。但他最厉害也最让当地渔民羡慕的,还是捕野生大黄鱼的“运气”。虽然东海的野生大黄鱼少,但黄红这几年捕到的还是不少。“张网张了五六年,断断续续总是能抓到几条,总共大概捕了几百条吧,重量一般都是半斤以上的,最多的是一斤左右,但是,4斤多重的也是之一回捕到。”
这次黄红捕到4.8斤的大黄鱼,真的让当地渔民“嫉妒”了。马峙村原村委主任徐锦川是位70岁的老渔民,可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野生大黄鱼。马峙村老渔民周建善也表示:“这鱼挺大,我们捕更大的三四斤。”
“人家吃了晚饭就出去,我是晚上睡一觉再出海,我的收获还是别人的两倍。天热时,别人没有收获,我却有。前几年一次最多时也捕到过5条大黄鱼。”黄红自豪地说。
别人都说黄红运气好,黄红却向津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秘密:他放网捕捞的位置比较固定,而且对那块水域比较了解。多年前,黄红曾穿着潜水服到那片海底捞过几年的废铁,对那里的海底地形非常熟悉,这才让他能有针对性地放网捕捞,也因此收获颇丰……
津云新闻记者 陈国亮
浙江人过年过节请客聚餐,
如果端上来一碗
用野生大黄鱼烧成的大汤黄鱼,
那真真不得了。
自从野生大黄鱼成了稀罕物,
它渐渐从浙江人的餐桌上消失了。
多少人怀念它鲜美的味道~
宁波网友@洪溪小女侠 在东方论坛上晒图:
我爸刚(2月18日)从海里捕获
纯野生大黄鱼!二斤多!
二十多年来之一次!(多不容易啊)
看@洪溪小女侠 曝光的照片,
大黄鱼金光闪闪,还是活的,
鱼鳃在开合,鱼嘴在动。
体型没有养殖货的臃肿之感,
约有一掌宽,
身长应比两只手掌还长。
啧啧啧,这条大黄鱼瞬间吸引了
一众网友的目光。
@文艺青年爱吃辣:啧啧,长得就是不一样,神物一般
@jiaojt:不一样的,一看就知道是真野生的。
@笑看人生:一看就知道是正宗野生货
上面这张照片缺少参照物,
大黄鱼被拍得偏小了,
但可以明显看出鱼尾特别长。
那么问题来了:这鱼能卖多少钱?
很多网友给@洪溪小女侠 出主意:
@月亮上的帅哥:东海野生大黄鱼2斤以上的,要3500-4000一斤了
@jiaojt:打 *** 哥大饭店。会有人上门的。 比如石浦、状元楼之类的饭店
@bbc尼克:饭店一般你起价5000一条,应该有人收的
@闲语随意:现在赶紧卖吧,值钱,过年后就跌价了。
大黄鱼已包起来过秤,
鱼身比电子秤长很多。
也有网友建议:自己吃掉!
但这吃的真不是鱼,
而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洪溪小女侠 表示吃不起。
确实,小编了解到,2017年9月东海全面开渔之一网,批发市场上野生大黄鱼的价格:2.5斤以上,每斤1600元;3斤以上,每斤2000元;条重1斤,则每斤500元。野生与养殖的价格差十倍,但还是货太少。
由于纯野生大黄鱼非常稀罕,
一些网友质疑其为养殖逃窜的。
有些仿野生深水养殖出来的大黄鱼,
样子也很赞。
养殖大黄鱼
小编与@洪溪小女侠 也取得了联系。她告诉小编:他们是奉化洪溪人。昨晚(大年初三),她爸爸在象山港延伸海域,捕获了这条纯野生大黄鱼。看到之一眼觉得有二斤多,不过最终称重是一斤8两半。
@洪溪小女侠 说,虽然大黄鱼也有养殖逃出去的半野生货,但这条鱼绝不是。其中门道,她也说不清。说到底,还得买主识货、认可。当晚就有朋友介绍的买主上门,鱼贵在新鲜,最后3000多元便宜卖了,每斤2000元不到。这要是在年三十前捕获,绝对不只这个价。毕竟过年过节,啥海鲜的价格不是两三倍的翻。
来源 : 东方热线 综合东方论坛、新浪博主@红火的暖暖冬冬、现代金报、 *** 等
编辑:xx
1月14日晚间,象山石浦镇东门渔村的两条渔船在东海作业时,一网捕获数千斤大黄鱼,获得大丰收。消息传到岸上,整个渔村都沸腾了!
1月15日下午,记者联系上浙象渔31088船的船老大林海平。老林还沉浸在喜悦中,“我捕了29年鱼,这是之一次被‘幸运大礼包’砸中!”
林海平说,眼下快过年了,正是鱼价更高,也是野生大黄鱼最抢手的时候,很多渔商得知消息,抢着要收购。?
1月15日晚19时零8分,象山石浦东门东丰码头,人声鼎沸,彩炮齐放。浙象渔31088船老大林海平在外海捕获的160箱大黄鱼到港,经称重实际重量在5000斤左右。其中,大条黄鱼在三斤以上,中条也在二斤上下。经过三小时议价,最终以957万元成交,这是象山捕渔史上最幸运的渔老大。记者余建文徐能通讯员计立存谢会定
来源: 中国宁波网
江浙沿海大黄鱼每斤20多,为何有些却能卖出,每斤1.5万的天价?1月14日,一条“渔民捕获4900斤野生黄鱼卖了957万”的新闻不胫而走,这就相当于每斤1953元。大黄鱼明明是江浙沿海很常见的家常菜,二三十块钱一斤,为何加上“野生”二字,就被卖到了上千元?其实80年代的时候,野生大黄鱼只要4毛5分钱,到了90年代就要100元一斤,到现在价钱就堪比黄金了。其实这背后的故事非常有内涵,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大黄鱼。
大黄鱼其实不黄
如果你去市场买一条大黄鱼,老板给你的可能是一条大白鱼,大鱼黄不黄实际和野生和家养没什么关系。大黄鱼自身会分泌一种金黄色的色素,这种颜色类似金条的颜色,因此上海人原来直接把金条叫做大黄鱼。可这种色素稳定性很差,只要有紫外线照射它就会褪色,所以到了晚上,我们才能看见金色的大黄鱼。白天,无论野生还是养殖,它们都是一样的白色。为了大黄鱼能有更好的成色,能卖个好价钱。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选择在晚上捕捞,然后将大黄鱼放入冰水中进行冷冻处理,这样会使色素定型,大黄鱼就会一直保持金黄的状态。
有些商家也将这种大黄鱼当做野生大黄鱼,能卖出几十倍的高价。其实早在八百年前,沿海的居民就已经掌握了这种让黄鱼变黄的 *** ,《吴郡志》中说道“以有冰故,遂贩至江东金陵以西”,就是用冰将鱼冷冻,再去南京卖,卖相会非常好。
大黄鱼还会狮吼功
大黄鱼的狮吼功其实是用来抵御天敌的。它的鱼鳔非常的特别,像鼓一样,鱼鳔旁边还有两块鼓槌一样的肌肉,肌肉撞击鱼鳔,黄鱼就会发出呱呱呱的声音。上万只鱼聚集在一起,同时发出呱呱呱的声音,就会形成排山倒海之势。大西洋的石首鱼可在水下发出200分贝的声音,相当火箭的发射。200分贝的狮吼功,即便是鲨鱼、虎鲸也都不敢靠近。
因此,古人也将其叫做黄瓜(呱)鱼。古人将大黄鱼解剖后,发现在他们的脑子里有两颗石头,就误以为是这两颗石头在撞击喉咙发出声音,因此古代官方把这种会叫的黄鱼统称为石首鱼,一直到今天,各种黄鱼都被叫做石首鱼科。
敲击法到底是什么原理呢?
这要追溯到1956年,两艘福建船来到浙江温州的苍南县捕鱼,两只船前后夹击,但又没带渔网。以往的捕鱼程序是,船上的听鱼师先来判断鱼群,然后用渔网进行捕捞。
然而福建船别具一格,听鱼师确定好鱼的位置后,工作人员却拿出了几根又长又粗的竹竿,伸到水里开始敲打,同时两艘渔船也开始放网,然后鱼群竟然自己全部浮上来了。那些没有浮上来的鱼,在慌忙地逃窜,然而它们逃跑的地方也早被设下陷阱,另一只船会将它们一网打尽,它们管着这叫做敲鼓法。温州人看这种 *** 捕鱼率这么高,也争先学了起来。第二年就有100多艘温州船北上敲诈,这种 *** 甚至还还传到了江苏和山东。
渔民正使用敲击法捕鱼
敲击法主要是向鱼类发出危险信号,使他们本能地进入假死状态,这也叫做强制控制。比如把鲨鱼翻过来,肚皮朝上,它就会进入强直状态,或者把猫咪的后脖颈抓住、给鸡看直线......都能让他们进入强直状态。大黄鱼听到人类敲竹竿发生的震动,就跟孙悟空听了紧箍咒一样,浑身难受,直至浮上水面。
为什么我们吃的家常大黄鱼只要几十块,而富豪们吃的野生大黄鱼就要十几万呢?
1960年这种捕鱼 *** 传遍大江南北,直接让大黄鱼的产量翻了几十番,产量高达每年10万吨。国家也认识到敲诈法显然是入不敷出的,是赶尽杀绝的捕鱼法,必须禁止。但为时已晚,大黄鱼鱼群已经受到严重损伤。
最致命的是1974年春天,浙江省2000对机帆船前往舟山渔场进行捕捞,这里可是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所,而在越冬场所进行捕捞显然是将大黄鱼逼上绝路。不出所料,2000多艘捕获16.8万吨大黄鱼。这一战绩还引来各地渔民进行大肆捕捞。那年春天,人类对大黄鱼的捕捞量超过了25万吨,甚至导致许多鱼因长时间放置处理不及时而腐烂,只能当肥料使用。接着大黄鱼的产量开始断崖式下跌,野生大黄鱼也从几毛钱一斤的家常菜变成越来越珍贵的奢侈品。如今野生大黄鱼的数量少得可怜,已被列为濒危物种行列,比国宝还要高两个等级。
舟山渔场
听鱼、敲谎这都不是灭绝大黄鱼的真正原因,最致命的是人性的贪婪和一张张拖网、围网、号称死亡之墙的流刺网。这种事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比如金枪鱼、鳗鱼都是现代工业化捕鱼的牺牲品。也正因为犯过错误,人类才能铭记教训,做出改变。1985年我国就开展了拯救大黄鱼的计划,直到2000年,大黄鱼的人工养殖才算是彻底完成。如今我们餐桌上吃的大黄鱼大多都是人工繁殖的,并且每年都会把大量的人工繁殖的大黄鱼在野化训练后重新放回海里,但这个物种的恢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无论如何,在野生大黄鱼产卵前捕捞它们,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也不应被媒体做过多的正面宣传和报道。
我们仍可以期待,期待在子孙后代的某一个时刻,东海上还能出现金色的波浪,它们伴随着重金属的音乐,再次回到我们的身边。
一条大黄鱼卖出1.5万元!背后是他们在海上乘风破浪……当一捧捧稻谷,一畦畦蔬菜,化作餐桌上的佳肴、成为舌尖上的美味,我们可曾想过,春寒料峭中的播种、暑热如蒸时的劳作?面对“每年浪费粮食3500万吨”“每人每餐浪费93克”这样触目惊心的数据,我们可还记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传统?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谁知盘中餐》,今天播出《君看一叶舟》。
久经风浪,已经成长为“船老大”
东经121度,北纬29度,浙江宁波强蛟镇峡山村码头。
清晨4点45分,天刚蒙蒙亮,渔民王明明和父亲王启福已经来到了码头。王明明今年35岁,是强蛟镇最年轻的职业渔民。如今,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愿意起早贪黑出海打渔了。
清晨五点的东海海面
登上小船,之一项工作是打扫,父亲王启福用海水冲洗着甲板。小船长14米,宽2米4,是钢制的刺网渔船。这种渔船的作业方式是先把渔网下到海里,然后静待鱼儿投网。
船头圆筒状的装置就是起网机
启动、挂挡、前进,王明明说开船跟开汽车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多年前,父亲曾手把手地教过儿子;如今,王明明久经风浪,已经成长为“船老大”。父子二人立在船头,迎着升起的太阳,乘风破浪,全速前进。
王明明父子俩正在收网
20分钟后,他们来到了昨天已经下网的地方。经过一个长夜的等待,他们究竟会收获什么,不由得让人心生期待。
王明明:有鱼有鱼,哇,青蟹!来了,上货了。
眼前的景象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并没有出现想象中鱼虾乱跳的丰收画面。四张长100米,宽5米,整整500平方米偌大的渔网,每张渔网收到的渔获总共不到10只。零零星星的鱼、虾、蟹挂在渔网间,甚至有一张渔网收上来的全都是垃圾。
王明明:螃蟹咬过的,也没有卖相,就放回去,鱼虾还是会吃的。
王明明在展示捞上来的青蟹
起网机在收网的同时,卷起了大量的污泥,不停打到父子俩的身上。为了把缠在渔网间的鱼和螃蟹解放出来,父子俩不得不合力撕开渔网。这时候,惊喜出现了。
王明明:野生大黄鱼!我们这个是野生的,野生的才是精品……
收获了两条大黄鱼这样的“硬货”,外加两条鲳鱼,还有一堆螃蟹,王明明心满意足。
王明明:鲻鱼、尖鱼、还有鲳鱼,另外捕获了两条黄鱼,今天能捕到黄鱼比较幸运,收获还是比较好的。
正在吃食的大黄鱼
渔船刚刚靠岸,就被食客们围住了
早上8点的东海,太阳把海面烧成了一片橙红,灼得人皮肤生疼。但工作还远没有结束,他们又要继续撒网。
渔网被重新扔回大海,新一轮的等待开始了。
父亲下网的时候,王明明火速拍了几张照片,把捕获的鱼蟹发在了朋友圈。
王明明:别人看到朋友圈就会预定,问我几点靠码头,他就几点过来……
捞上来一堆螃蟹
上午11点,王明明的渔船刚刚靠岸,就被闻讯而来的食客们围住了。
眨眼之间,两条大黄鱼、两条鲳鱼和一条鲻鱼就被人买走了。
记者:你今天捕得的黄鱼能卖多少钱?
王明明:五六百吧。以前应该就是几角几分钱一斤,那是我爷爷辈了。我小时候也就几十块钱一斤吧。
王明明正在掌舵
24小时细心呵护
才让黄鱼顺利游入大海
黄鱼、带鱼、鲳鱼和乌贼,是传统的东海四大经济鱼类,其中又以大黄鱼最为珍贵。王明明等候一晚捕获的这两条大黄鱼,来之不易。当地渔业部门增殖放流,每年把1000多万条大黄鱼苗投入大海,这才有了我们餐桌上的美味。
乘风破浪
那么这些鱼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带您去看看。
王明明捕获的野生大黄鱼全称叫做岱衢族大黄鱼,是黄鱼中的极品。它极有可能是宁波市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人工培育出来的鱼苗长成的。
我乘坐摆渡船,来到了位于海上的养殖基地。海面上漂浮着一块块带漏洞的巨大塑料板,这些漏洞的下面,就是一个个养着大黄鱼的网箱。
大黄鱼就养在这些网箱里
负责这片海区的陈黎明把鱼食放进水瓢,然后抛洒到黄鱼网箱内。
黄鱼怕光,一遇到强光,身上的金黄色就不见了,甚至可能死亡。养殖人员只能在早上三四点和晚上天黑之后喂食。
刚出水的野生大黄鱼浑身金黄,晒了太阳之后,金黄会慢慢褪去
陈黎明:三点钟过来,把草、死鱼全部捞掉,然后看网脏不脏,像这个网明天要换掉。
采捕纯正野生岱衢族黄鱼亲本、防止野生黄鱼头撞网箱死掉,一条黄鱼宝宝能够顺利长大进入大海,离不开养殖人员24小时寸步不离的细心呵护。
大黄鱼胚胎发育过程
就拿保证黄鱼品种纯正性来说,每年9月份育苗厂都会包船出海专门捕捞野生大黄鱼作为亲本。育苗厂董事长郑根兴告诉我,这个过程就常常损失惨重。
郑根兴:野生不好抓,抓好了以后靠养,养不活的,它野性大,横冲直撞,在池子里搞得头破血流死掉了。
一番辛苦之后,养殖基地每年都能育出黄鱼苗4000万到5000万条,国家会以 *** 采购的形式买走大部分鱼苗,放流大海、造福渔民。
静静的码头
捕捞的大黄鱼最终进入了餐馆
王明明捕捞的大黄鱼,最终进入了餐馆。
餐馆人员:我今天给大家烧一条家烧黄鱼。这是黄鱼,这是雪菜,这是鞭笋……
宁波名菜——雪菜黄鱼汤
今天上桌的,是雪菜大黄鱼。在浙江尤其是沿海地区,百姓家有喜事,宴席上总少不了这一条黄鱼。
食客:黄鱼很鲜,很好吃,但现在全部是养殖的。
食客:是我们宁波餐桌上必备的一道菜。比如办喜酒或者是过年过节我们都要吃的,而且大黄鱼这个肉比较鲜美。
食客:很珍贵,来之不易,要珍惜。
就在采访后的几天,王明明父子在8月23日下午驾船至离村不远的宁海湾横山岛附近撒网,24日早上去收网时发现网里除了鲻鱼和梭子蟹,还有一条金灿灿的大黄鱼。
父亲王启福说,在近海已经很多年没有捕到这么大的黄鱼了,因为野生大黄鱼数量稀少,所以每斤售价高达4000元至5000元,一条三四斤重的野生大黄鱼,卖到上万元很容易,而且“有市无货”。王明明刚在朋友圈发消息,这条大黄鱼就被一位宁波的老客户以1.5万元抢先购走。
记者手记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从一上船就晕的少年,到深知大海习性的职业渔民,海上的阳光和风浪已经在王明明的脸上留下太多痕迹,但他那双眼睛格外有神。出海一趟,我终于找到了这份坚毅的来处。
船上是另一个世界,手上紧握的渔网是一家人的生计。面对恶劣天气和狂风巨浪,每位渔民的海上生活都是一部历险记。所以说,这些优质海味能够从茫茫大海端上我们的餐桌谈何容易。希望大家在享受佳肴时,能想想那些风浪中飘摇的身影;更希望勤劳的渔民朋友们渔获满仓,平平安安。
总监制/高岩
审稿/樊新征崔欣
总台央广记者/曹美丽
宁波台记者/李明远周文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