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刀鱼和长江刀鱼的区别,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16 0
寒刀夏鲤,我老家把鲫鱼叫作刀鱼

乡下表弟送来十几条小刀鱼,说是野生的。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寒刀夏鲤”,意思冬天刀鱼肥美好吃,夏天鲤鱼较鲜。我老家是在苏北涟水废黄河北岸,我们说的刀鱼,不是长江三鲜河豚鲥鱼刀鱼那个刀鱼,而是小鲫鱼,我们同时又叫朝鱼。

为啥叫刀鱼呢,说是这种鱼甩籽以后瘦薄如刀,所以叫刀鱼。

那为啥又叫朝鱼呢,老辈子的人告诉我,传说,宁王在江西造反,明武宗朱厚照,就是那个奇葩中的战斗机、中国历史上更爱玩最会玩的、京剧游龙戏凤中的正徳皇帝,御驾亲征,顺运河南下,一路游山玩水,路过我们淮安时,在清江浦钓鱼,他把钓上来的许多鲫鱼分封给当地官员,得到鱼的人舍不得吃掉,养在水缸里炫耀,说这是朝廷赏赐的,从此淮安人就就鲫鱼叫作朝鱼。

明武宗镇压了宁王造反后,回京途中,又在淮安游玩,酒后落入水池,此时是1521年11月,天气已经比较寒冷,他感染了风寒,加上受了惊吓,返京一月后驾崩。

现在淮安市区楚秀园内的“跃龙池”,据说就是正徳皇帝当年的落水处。

盘点中国最贵的3种鱼,图1吃不起,图3不敢吃,最后一个吃没了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现在大家都是很喜欢吃一些比较营养且美味的食物,说起鱼肉,我想没有人是不喜欢吃的,鱼肉营养很高,而且口感鲜嫩细腻,再加上烹饪 *** 也是很多,不管老人和小孩都是非常的喜欢吃鱼肉,在我们身边能吃得到鱼的种类也是有很多,但吃到的都是一些价格比较便宜的鱼类,盘点中国最贵的3种鱼,图1吃不起,图3不敢吃,最后一个吃没了!


第1种长江刀鱼,我们中国有长江黄河,长江刀鱼生活在长江里,最开始的时候数量还是有很多的,但是随着它的美味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数量也是不断的在减少,现如今价格也是非常的昂贵,有很多的人也是吃不起了,曾在拍卖会上一条重325克的长江刀鱼也是被排出了59,000元的天价,真的是很贵。


第2种长江河豚,其实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河豚这种鱼类都是有毒的,而且还是世界上最剧毒的鱼类之一,有利就有弊,河豚虽然含有剧毒,它的肉质却非常的鲜美,对于很多吃货来说,为了想要尝到美味的河豚肉,也是冒着生命的危险,所以吃货们也是表示河豚是一种让人又爱又怕的鱼儿。


现在有很多的地区也是开始人工养殖河豚,人工养殖出来的河豚相比较对野生毒性也是减少了不少,但是对于中国吃货来说,还是野生的河豚味道更加的鲜美,不过这些生河豚数量非常的少,自古以来物以稀为贵,野生河豚价格也是非常的高昂,就连美食家蔡澜,是把河豚列入了死前必吃清单之中。


第3种长江鲥鱼,这种鱼肉质很细腻,味道也是特别的鲜美,在我国是一种有名的经济鱼类,它的历史也是很悠久的,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代也是成为皇家贡品,也因为味道很鲜美,所以也是被中国吃货基本上都吃光了,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很难找到这种鱼了,虽然现在市面上也是有卖的,不过都是人工养殖的,价格也是上千元一斤。

鲜到心尖上!山东的这些鱼,尝一次天天想吃……

古往今来的食客们对于“鱼”这道美食,总是情有独钟。山东也不例外:新年要吃鱼,寓意“年年有余”;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年画上、家具装饰、甚至是门把手上也常常有“鱼”的身影……山东还有几道鱼菜,更是闻名全国。

春深水暖,鱼鲜渐肥!今天,好客君就和你讲讲山东的鱼,在家来一场“美食盛宴”吧!


鲤鱼

“岂食其鱼,必河之鲤。”

山东自古以来就有“无鲤不成席”的风俗,

吃鱼,就要先吃这尾鲤鱼!

山东最有名的,莫过于在鲁菜中名列前茅的济南糖醋鲤鱼了。据说,此菜最早起源于济南泺口,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更大的特色在于, *** 了鲁菜的精髓:味儿美,形也美!


精巧的牡丹花刀法技巧,不仅使鱼肉入味,更妙的是,在经油炸后,鱼能从尾部向上翻卷!跃起的造型,金黄的色泽,正像鱼跃龙门时的金光乍现!这道糖醋鲤鱼一端上桌,总能引得赞叹连连!品尝起来更是外焦里嫩,外挂糊除了酥脆还有几分软绵细腻,配上酸甜可口的糖醋汁,令人欲罢不能!


而在潍河与微山湖中,有一种鲤鱼,嘴上多长了两根短须,酷似四个鼻孔,被称为“四孔鲤鱼”,形体极美,红鳍金鳞,肉嫩香醇,鲜美异常;烹制时不须刮鳞,微火一炖,鱼鳞便融化为油,鲜香十足,令人垂涎。

鲤鱼吃完了,再来碗解腻鲜汤——来自淄博博山的砸鱼汤。博山人在吃过糖醋鲤鱼后,会用剩下的鱼头鱼骨烹制成这道汤菜,将鱼头鱼骨击碎,“敲骨榨髓”,以激发出鱼的鲜味与精华。最传统的做法是用石头砸鱼骨,所以被称为“砸鱼汤”。

滚沸的鱼汤内,放上足量的博山醋、满满的胡椒面,最后再倒入滑蛋液,既化解了鱼的腥气又引出了鱼的鲜美。酸辣的口感,也有解腻消食、提神醒酒的功效;所以,山东常会在宴席最后上这道砸鱼汤,既品尝了酸辣鲜美的鱼汤,又醒酒消食。

鲫鱼

“爱鲫鱼,但恨多刺”,

不仅是张爱玲的三恨之一,

也是许多人对鲫鱼爱恨交加的所在。

春至,莫忘鲫鱼肥!

鲫鱼用于红烧、干烧、清蒸、汆汤都可以,但最为普遍的莫过于鲫鱼汤了。山东东营的这道孤岛鲜鱼汤,在东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绝对堪称鲫鱼汤中的精品!

鱼汤的汤色乳白,略带微黄,汤汁醇厚,放置一会儿表面都会结一层膜;独特的小茴香调料更激发出了鱼汤的鲜香,品尝一口,只觉鱼汤鲜中带甜,鱼肉鲜嫩细腻,来自美食的那份柔情,在味蕾上轻柔蔓延。

另外,孤岛鲜鱼汤的盛器也很特别,多用不锈钢盆。热气腾腾的,满满装上一盆,尽显黄河人的粗犷与豪放,再配上几瓶啤酒或是当地产的欣马特曲白酒,一顿下来畅快淋漓!

除了煲汤,自漕运时期就小有名气的聊城张秋炖鱼,也广受山东人欢迎。鲫鱼用大铁锅先炸酥,再文火熬炖数个小时,直到骨刺酥烂、鱼肉软嫩、香味浓郁,就连鱼刺都化成了鱼香的一部分,巧妙化解了鲫鱼多刺的问题。

此外,油炸的香酥鲫鱼,也是化解鲫鱼刺多的巧妙吃法之一,被炸的金黄酥脆,咸香可口,深受山东人喜爱。


鲅鱼

“山有鹧鸪獐,海里马鲛鲳”

说起山东海中的鱼,

更受欢迎的便是

胶东地区盛产的鲅鱼了!

“鲅鱼跳,丈人笑”,在山东青岛,谷雨时节前后,有女婿给丈人送鲅鱼的风俗。新鲜肥美的鲅鱼,在厨艺精湛的山东人手下,变幻出各式各样的吃法。鱼头焖、鱼身或香煎或与蒜薹清炖、鱼尾或红烧或油炸……

不过,更受欢迎的莫过于鲅鱼水饺了。不仅是胶东地区的挚爱,更是名扬中外;无论是普通饺子的样式,还是烟台手掌般大的饺子样式,那饱含着满满汤汁,鲜美细嫩的鲅鱼水饺,都让人一想起来就忍不住咂咂嘴。

组图来源|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


而熏鲅鱼,更是过年时餐桌上重要的一道菜品。不同于火烤熏,而是用糖来熏。鲅鱼经炸制后,加入调味汁煨制,最后用糖汁来熏。制成后的这道鲅鱼,咸香中带着丝丝清甜,鱼香浓郁,回味无穷。

此外,山东沿海的渔民会把鲅鱼做成甜晒鲅鱼。而这里的“甜晒”却不是加了糖晾晒,而是将鲜鱼处理干净后,直接挂起来快速风干而成的。没放糖却自带甜味,搭配玉米饼子一起吃,咸香味正,劲道美味,是山东沿海地区渔家人世代相传的特色美食。


带鱼与刀鱼

带鱼与刀鱼相似却不同,

同样是光泽银亮,

但海里的带鱼,尾长如鞭,

可咸可淡的刀鱼,形如短刀。


带鱼是海中的另一鲜,在山东沿海地区被惯称为“鱽鱼”,也是“中国四大海产”之一。


图片来源|日照文旅


鱽鱼的美味,在于它细嫩的肉与独特的皮。待鱽鱼肥时,或配上鲜嫩的茼蒿,清炖;或直接切段,上锅清蒸,配葱丝、姜丝;都完美的保留了鱽鱼本身的鲜美,让人吃一口就爱上了!而那独特的银脂表皮更是有极高的食用价值。


刀鱼,则是半咸淡水鱼。山东东营的入海口,便盛产一种独特的黄河刀鱼。黄河刀鱼可以在海水、淡水中穿梭自如。因生活环境特殊而十分珍贵;它的脂肪丰厚,肉质细嫩,烹制出来格外美味,其中,以干炸最为出名!


被炸制的金黄酥脆的黄河刀鱼,口感酥脆,而鱼肉却又细腻十足,轻咬一口,浓郁的香味回荡在唇齿间,着实令人难忘。


鱼菜荟萃

除了前面讲的较有代表性的鱼,在山东还有几种由不同的鱼,烹制而成的鱼菜,也是各有特色!


在鲁菜中有一道特色菜——整鱼两吃:将鲈鱼与虾仁的巧妙搭配,集美味、营养于一身。一半清蒸,鲜嫩细腻;一半油炸,酥脆酸甜;一菜两色,双重口味,美观又美味!


说鱼,当然不能少了这道“没有刺的鱼”——“懒人更爱”的鱼丸汤!让爱吃鱼而恨刺多的人也可以大快朵颐!

山东大厨们手起刀落,一条新鲜的鱼,便被“刺肉分离”,整块的鱼肉经斜刀刮擦、千百次敲打,成为黏性十足的鱼茸,入佐料与葱花;用手将其汆成球状,如珍珠落盘般焯入高汤中。清淡喜人的外形与细嫩微弹的口感,赢得了无数人的心!

其中,烟台的鱼丸汤格外有名,相传是由秦始皇的御厨所创,传承了千年,延用古法技艺烹制,至今仍保留着那份原汁原味,那鲜味儿,保证让你品过一次就难忘!

不仅如此,除了由鲅鱼制成的“丈母鱼丸汤”被众人熟知之外,济宁微山的漂汤鱼丸也是大有名气。由微山湖中的鲢鱼、鲤鱼或白鱼,烹制成的这碗漂汤鱼丸,看似清淡普通,实则需要极高的技艺!

大小匀称的鱼丸,漂浮在乳白色的鱼汤中,鲜香扑鼻,鱼丸混着汤汁一齐品尝,入口即化,鲜美的鱼香霎时间充盈味蕾。更神奇的是,漂汤鱼丸中的鱼丸全部都是漂浮在汤面上的,无一个沉入汤中!

另外,炸黄花鱼或偏口鱼也是山东人喜爱的家常鱼菜之一。整鱼挂上薄薄的面糊,炸的外脆里嫩,搭配一点五香粉蘸着吃,咸鲜适中,香嫩可口!

图片来源|大亦了了


看了这么多山东“鱼菜”,你是不是也蠢蠢欲动了呢?特殊时期少出门,在家自己做、练练刀工也是机会难得,最后好客君为大家带来了家常糖醋鲤鱼的做法,期待你的“鱼跃龙门”呦!


动手做

原 料

鲤鱼1条

配 料

葱姜蒜适量、盐5克、淀粉20克、面粉20克、食用油适量。糖醋汁:料酒1勺、酱油2勺、糖3勺、醋4勺、清水5勺(可加番茄酱)

*** ***

1.初步加工:

鲤鱼宰杀洗净,去除鱼腥线。面粉和淀粉调成糊状。糖醋汁混合好。

2.烹调加工:

①在鱼身两面每隔2.5厘米处斜切一刀:先立切1厘米,再平切2厘米,不可伤到鱼骨。切好后用胡椒、生抽、盐腌制15分钟。

②腌制好的鱼用干布把水分檫干,均匀的裹上水粉糊,注意厚薄适中。

③将鱼放入八成热的油锅中,手提鱼头和鱼尾,先用淋炸的 *** 给鱼身塑型,头尾翘起定型后再炸至金黄松脆出锅。(期间可关火,用余热定型)

④捞出控油,装盘。用少量油爆香葱姜蒜后,倒入糖醋汁,加入适量水淀粉,熬煮至粘稠,起锅浇在鱼身上,撒适量葱丝和红椒丝点缀即可。


巧去鱼腥味小妙招:

①将鱼去鳞剖腹洗净后,放入盆中,倒一些黄酒,或是在牛奶中泡一会儿,能改善鱼的腥味,并能使鱼滋味鲜美。

②吃过鱼后,口里有味时,嚼上三五片茶叶,立刻口气清新。


部分图片来源于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刀鱼价格40年暴涨“百倍”,如今却无鱼可捕,黄河禁渔刻不容缓

1、 黄河禁渔刻不容缓

2021年1月1日起,为期10年的长江全水域禁渔期正式实施,以此恢复日益匮乏的鱼资源及失衡的生态系统。相比之下,我国第二长河的动作则缓慢了许多:从2018年起才实施阶段性的禁渔,即每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黄河自此成为继长江、珠江、淮河之后的第四条实施禁渔的水域。

黄河实行禁渔有其难以言表的苦衷。本世纪初,渔业资源部门曾对栖息在黄河水域的鱼种数量、分布及大致的生存状态做了跟踪记录,调查发现单单鱼的种类,从80年代的127种,蜕减至现在的47种,60%的鱼种或消亡、或失踪。像50年代的黄河鲤鱼,河南段曾创下年捕获量15万吨的记录;即便是80年代,老渔翁携鱼鹰,一天也能捕获七八斤。但现在活跃的黄河鲤鱼寥寥无几,一年恐怕碰不到一条。物以稀为贵,一条五斤左右的黄河鲤曾拍出3000元的高价。

去黄河鲤鱼这一代表性鱼种外,绝迹的鱼种还有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北方铜鱼等等,其中黄河刀鱼是即将消亡的又一个知名鱼种。刀鱼又名刀鲚,从头部至尾部逐渐变细,腹部位置略显圆润,上颚长直至胸鳍部分;身体两侧呈银白色,背部为深青色,腹部是灰白色。黄河刀鱼普遍偏小,多在半斤以下,外形类似白条或翘嘴,不难辨识。黄河刀鱼肉质肥嫩,清理干净后,可剁碎捏包成鱼丸、鱼馅水饺,加工成的风味刀鱼罐头颇受当地人的喜欢。

建国初期,黄河入海口水域是刀鱼的重要聚集水域,数量多、密集,每次捕捞可收获数千斤。东平湖附近水域年产量曾达到1500吨。80年代初,刀鱼数量逐渐减少,价格呈现暴涨的态势:1980年刀鱼大约0.9元/斤;1990年即达到了35元/斤;等到2000年后刀鱼价格更是涨到数千元,甚至1万元/斤,但多数是有价无市,此时黄河口岸已难发现钓鱼活动的痕迹。

2、 黄河刀鱼消失的原因

近年来有两次发现黄河刀鱼的记录。2000年7月黄河入海口水域,附近居民多次发现消失了近10年的刀鱼游弋的身影;2020年7月更有媒体报道,渔业技术人员在黄河口水域,发现一条成年刀鱼活体,是近30年来的之一次,因此得到广泛关注。那么黄河刀鱼都是经历了什么,以至于面临灭绝的危险。

80年后经济发展成为之一目标,黄河两岸涉及化工、冶炼、纺织的企业相继成立,厂房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工业废水通过管道直接排放到河道,几乎未做任何的净化、处理。根据当时的报道,有企业一天内向黄河排放数十吨黑色、红褐色的化工废水。黄河的水质不断恶化,植物碎屑、微生物大量消亡,有时靠近黄河岸边轻易闻到浓烈、刺鼻的异味,令人不敢长时间停留。岸边经常漂浮着大量泛着白肚的死鱼,而这一时期恰是黄河里的鱼种大量消失的节点。不过,近年来国家将河流质量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水质得到极大改善。

黄河缺水、断流进一步恶化了鱼的生存空间。每年的3-5月是黄河刀鱼交配、繁殖的黄金时间。3月春寒乍暖,活跃黄河口附近的刀鱼开始大量聚集,短暂适应淡水的水温、水质后,便开始逆流而上直至到达东平湖。东平湖水体温度适宜、食物丰富,是刀鱼产卵、幼苗生长的绝佳场所,。

但从1981年至1999年,整个黄河水域发生多达21次的断流,其中最严重的1997年,断流时间更是达到226天。入海口的刀鱼无法洄游产卵,刀鱼数量只能不断减少。即便是黄河水流通畅,如今刀鱼也难轻松到达东平湖了。东平湖与黄河接口处修建了大坝,刀鱼无法越过,影响正常的繁殖,刀鱼进一步减少。

电鱼、撒网捕鱼是危害刀鱼的另一因素。前文提到50年代曾一天捕获上千斤的刀鱼,但80年代后刀鱼的大量减少,再延续以往的捕捞力度,刀鱼无疑是面临灭顶之灾。90曾有媒体报道,每年清明前后,多艘大马力捕鱼船穿行在黄河,而这无一例外都配备电鱼装置。刀鱼性情急躁又娇气,与白条、翘嘴类似,经不起折腾,只要电鱼装置光顾的水域,刀鱼基本都会漂浮在水面。黄河渔业资源部门曾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整治对策,除去执法成本巨大外,黄河捕鱼是自古留下的传统,成千上万家庭依靠捕鱼为生,鉴于此只重点打击电鱼行为,撒网捕鱼并不怎么严厉。

3、 刀鱼资源恢复所面临的困境

相比长江的10年全水域禁渔,黄河的阶段性禁渔力度不足。其实早在2018年以前,黄河流经的各区段,都曾实施禁渔制度。比如2001年起,青海省多次对鄂陵湖、黄河区段实施禁渔;2003年起宁夏为保障洄游至此的鱼群正常交配、繁殖,对黄河流经的区段,设置了为期60天的禁渔期;同样,河南、甘肃分别在2005年、2006年采取了禁渔措施。虽然2018年开始黄河水域也实施全流域禁渔,但仅仅60天的时间,恐怕难以真正起到效果,哪怕是鱼的交配、繁殖,也很难正常完成。

另外不可忽略的是,为加强黄河流经省份的经济交流,初步计划在2030年后实现全线通航,彼时300吨—500吨的船舶可从甘肃跨省、跨区段直达渤海,到时鱼资源保护是否更有难度,无疑是一个问题。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刀鱼的养殖技术已初获成功,但过多的人工参与,刀鱼的洄游天性将会逐渐丧失,失去了长途跋涉的经历,可能影响刀鱼的肉质口感,到时也许因为质量不佳,达不到合理的经济收益,无法大规模、长时间发展下去。所以保护环境,恢复黄河的生态资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原创:老高

黄河鱽鱼再现,是好事还是坏事?小小鱼类为何能够兴师动众!

面对各种提问:

网友一:黄河鱽鱼是啥鱼?看着怎么像白条?

网友二:黄河大鲤鱼不是很出名吗?为啥鱽鱼名称更亮?

网友三:在黄河待了十几年,都不知道还有黄河鱽鱼?

网友四:不就是长江刀鱼吗?还以为是啥新品种呢?

最近黄河鱽鱼被热传,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原因在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中的技术人员在对利津到西河口河段的鱼类生物多样化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条成年鱽鱼活体,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首次发现黄河鱽鱼活体

根据自然资源部之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研究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黄河径流断流影响以及人工捕捞影响,黄河鱽鱼濒临绝迹,至21世纪初已无捕获记录这是21世纪在黄河口河道首次发现黄河鱽鱼活体,标志着黄河口海域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黄河鱽鱼究竟是啥鱼?被发现一条为什么能够兴师动众

黄河鱽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属于鳀科,又叫"茅刀鱼",黄河刀鱼的故乡在黄河口一带,因其形似利刀而得名。身薄色亮,细鳞小肚,吻短圆突,像一口尖刀。黄河入海口有句渔谚:麦稍黄,刀鱼长。小的六、七寸,大的一尺多长,它们有时游到海里,有时又游到河里

对于为什么能够兴师动众,原因在于它处于一种濒临灭绝的鱼类,因为环境以及各种原因导致黄河鱽鱼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使得黄河鱽鱼不能够更好的生存,所以数量上一直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而且在数十几年内黄河鱽鱼都没有被发现和捕捞上来的记录

很多生活在黄河边的人,可能听说过黄河鱽鱼,甚至都吃过,但是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说到鱽鱼,可能之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长江鱽鱼

黄河鱽鱼和长江鱽鱼有区别吗?

对于黄河鱽鱼和长江鱽鱼来说,其实它们就是同一种鱼,也就是说不管是生存在黄河还是生存在长江,它们的种类是相同的

那么为什么要区分呢?

因为生存水域的不同,所以被另名相传

但也有说黄河鱽鱼和长江鱽鱼有区别:味道不一样

黄河水域和长江水域的水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可能是导致鱼在味道上差异的根本点

这一点不足为提,对于濒临灭绝的鱼类我们还是主要以恢复为主

黄河鱽鱼被发现究竟是好还是坏?

对于黄河鱽鱼的再次现世,有好也有坏

先说好的一面

对于目前黄河水域的整治来说,已经初见成效,因为鱽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对于整体的水体都有一定的要求性,特别是黄河前期的断流也是导致鱽鱼数量降低的原因

对于黄河鱽鱼的再次被发现,说明黄河整体的水域更加完善,而且黄河水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黄河水利委员会大力实施黄河下游生态调度,持续向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人工和漫溢补水,增加湿地水面面积,提高地下水位,修复黄河下游代表物种栖息地和鱼类洄游通道等水生生态系统生态功能,有效促进了黄河下游河道、河口三角洲及附近海域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为河口近海水生生物提供了适宜产卵的低盐度环境,基本维持了河口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

再说坏的一面

黄河鱽鱼的发现势必会牵动一些利益者,因为这些利益者清楚的明白鱽鱼的价值,有人说在入黄河口味道更佳,鱼越往上游味道越差,原因在于鱼在洄游排卵期间是不进食的,所以鱽鱼的体积一直在缩小,一旦成功到达繁殖点,那是也将是鱽鱼的终点

鱽鱼的味美很多人都有体会,一旦黄河鱽鱼被利益者盯上,也是比较坏的一件事

黄河鱽鱼再次现世,我们应该要做的不仅仅是贺喜,而是手下留情,嘴下留情

很多生物濒临灭绝的原因就在于栖息环境的破坏还有就是人类的贪婪口欲

当黄河鱽鱼被发现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贺喜,生态环境的恢复固然很好,但是也要基于强大措施的实施,所以在黄河鱽鱼被发现后,我们还要做的还有就是手下留情,嘴下留情

黄河被称为“母亲河”,我们保护它理所当然,所以我们要及时制止或者举报那些破坏黄河水域生态的“垃圾人”,而且对于一些非法捕捞也要及时制止和举报

唯一不能满足人类需求的就是欲望,所以有些人原因铤而走险来达到欲望,所以在黄河鱽鱼被发现后,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控制自己的欲望,嘴下留情,让鱽鱼继续生存下去,繁衍生息

以下是关于网友借着鱽鱼的口吻说出的一些话语

网友一:躲了十几年,最终还是被你们发现了,真不知道是福还是祸!

网友二:发现就发现了呗,千万别报道,特别是别上热门

网友三:我就出来溜达一圈,居然闹出这么大的动静,真是太小看自己了

网友四:已经加入肯德基豪华午餐

以上纯属网友恶搞,其实更大的本意还是在于不要让濒临灭绝的鱼类走向灭绝的地步

黄河鱽鱼再现,只能说明黄河水域的整治使得环境更加优美和稳定,但是并不代表鱽鱼的完全恢复,想要完全恢复,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

对于黄河鱽鱼被发现,网友们有什么看法呢?#黄河鱽鱼现身#

长江三鲜,太湖三白,你知道中国名贵淡水鱼有哪些?

我国大江大河水资源丰富,造成了丰富多样的鱼类资源,这些淡水鱼北方有名贵的冷水鱼,如西部青海的湟鱼,东北的鲟鳇鱼。也有南方特有的号称“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鮰鱼。有着“太湖三白”之称的白鱼、银鱼和白虾等河鲜。还有如中西部的黄河鲤鱼,东部名贵的泰山赤鳞鱼等等。这些名贵淡水鱼也造就了一些八大菜系中的名贵菜品,如徽菜中的臭桂鱼,淮扬菜中的松鼠鱼,以及鸡蛋炒银鱼、银鱼羹等等。下面介绍下我国的名贵淡水鱼种类。


1、长江刀鱼

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刀鱼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东海一带,凡通海的江河如辽河、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均能见到。长江刀鱼是小眼睛、黄背、鳞片发白亮,光泽度高,且鱼身圆润、有肚,整体白里透。而海刀则鱼背发青黑,海刀和钱塘江刀类似,一般头尾发红、青背、身材细长。湖刀则是刀鱼中稀少罕有的大眼睛,且周身鳞片发白,光泽度不佳。


长江刀鱼


2、圆口铜鱼

又名水密子、水鼻子、麻花鱼、肥索。属鱼纲鲤科动物,产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中,肉嫩脂肥,味道鲜美,是名贵淡水鱼品种。民谚云:“鲤鱼的尾,鲫鱼的背,水密子全吃一张皮。


圆口铜鱼


3、长江肥鱼

学名叫长吻鮠。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淡水经济鱼类,属鲶形目,鲿科,鮠属。俗称江团鱼、肥沱、肥王鱼、鮰鱼。淮南人称“淮王鱼”,宜昌人称之为“肥鱼”,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的部分江段和各大支流的下游水域。在长江中上游洄游产卵,四川产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无鳞甲,少细刺,体 *** ,肉嫩肥美,以湖北宜昌一带所产最为鲜嫩,所以堪称淡水鱼中极品。我国著名领导小平同志酷爱此鱼。


长江肥鱼

4、鳜鱼

又名桂花鱼。巨口细鳞,身侧有斑纹,鳜鱼难以饲养,成鱼一天要吞食其体长一半的小鱼5尾以上,野生居多,因而自古便是名贵淡水鱼。其蒜瓣状鱼肉鲜嫩无比,令人食指大动。名菜有松鼠鳜鱼。


鳜鱼


黄河刀鱼和长江刀鱼的区别,-第1张图片-

5、黄河鲤鱼

黄河鲤鱼体态丰满,肉质肥厚,细嫩鲜美,营养丰富,这种鱼经济价值很高,大约1斤能卖30—40元,而且鲤鱼分布广,养殖方式也较多,如池塘、网箱、流水、围栏、稻田、山坪塘等养殖形式。


黄河鲤鱼


6、银鱼

银鱼是淡水鱼,是中国名贵水产品之一,被视为席上珍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银鱼是极富钙质的鱼类,营养学家将它列为长寿食品,它的“补肺清金、滋阴补虚”的功效,成为水中珍品。太湖银鱼因为比较长,被称为“面条鱼”,这种鱼在中国古代就非常出名,古人讲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精品。清康熙年间,银鱼被列为贡品,与白虾、白水鱼并称"太湖三宝"。 太湖银鱼形如玉簪,细嫩透明,色泽如银,故名银鱼。脆皮银鱼是江苏无锡的一道名菜,外脆里嫩,鲜香可口。银鱼产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淡水湖泊,通体洁白如玉,肉质细嫩少刺,是一种稀有名贵淡水鱼,其质量以太湖所产为更佳。据史料记载,银鱼在我国唐宋时期即已为食用。脆皮银鱼系选用优质太湖银鱼经码味、挂糊炸制而成,食时蘸以调料。色泽奶黄,外脆里嫩。


银鱼


7、青海湟鱼

湟鱼是裸鲤的俗称,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青海湟鱼身上几乎没有一块鳞片,是青海湖的特产,尤其是春夏之交,湟鱼洄游非常令人期待。湟鱼的生长速度极其缓慢,据说十年只长一斤肉,因而显得极其珍贵。鳇鱼的体内积累了丰富的营养,丰腴肥嫩、细腻鲜香,美味无比。


湟鱼


8、鱇浪白鱼

又称抗浪鱼,云南抚仙湖流域的特有鱼类,也是“云南四大名鱼”之一。肉细味鲜美,刺软,鳞小,香味可口,这种鱼喜水质新鲜、含氧量较高的水域环境。平时栖居开阔的敞水面,主要吃枝角类、桡足类、丝状藻和水生昆虫。体细长,略圆,背部稍平直。腹棱自腹鳍基至-。头长,其长显著大于体高。吻尖。口亚上位。


抗浪鱼


9、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别名四鳃鲈、花鼓鱼、媳妇鱼。四鳃鲈鱼为松江一绝。巨口细鳞,肉质嫩而肥,鲜而无腥,没有细毛刺,是野生鱼类中最鲜美的。松江鲈鱼为沿海洄游性鱼类,能生长在咸淡水和纯淡水中,这种鱼尽在中国、朝鲜、日本沿岸有分布,它的肉质洁白似雪,肥嫩鲜美,回味不尽,而且营养价值极高,为野生鱼类之首。

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酷似2片鳃叶,故有“四鳃鲈”之称。虽然名字叫松江鲈鱼,但并非是松江特产,以前我国黄、渤海和东海广泛分布,但以松江秀野桥之鲈鱼最为有名。苏轼《后赤壁赋》中就有“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语。

自古以来,松江鲈鱼就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名闻四方,位列“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首,被乾隆御赐为“江南之一名鱼”。松江鲈鱼肉色洁白、肥美细嫩、少刺无腥,食后鲜香满口,回味无穷。连爱吃肉不爱吃鱼的毛主席也对它赞不绝口。


松江鲈鱼


10、兴凯湖大白鱼

大白鱼是兴凯湖特产,也叫兴凯湖鲌,学名翘嘴红鲌,色白如玉,俗称大白鱼。由于兴凯湖环境好,水质清洁无污染,因此出产的大白鱼品质特别好,是其它流域的大白鱼无法相比的。兴凯湖大白鱼不仅肉味格外鲜美,而且全鱼皆可入药。肉性味甘、温,有开胃、健脾、利水、消水肿的功效,特别是鱼脑,被称为“脑黄金”,更是不可多得的强壮滋补品。兴凯湖大白鱼曾是皇室的贡品,即使是现在,也是招待贵宾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兴凯湖大白鱼


11、婺源荷包红鲤鱼

荷包红鲤鱼是江西婺源的特产,因为全身艳红,形似荷包而得名。这种鱼在婺源一向被视为吉祥、喜庆之物,无论是家里来了贵客还是寿宴喜宴,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荷包红鲤鱼。“清炖荷包红鲤鱼”是婺源的传统名菜,成菜色泽艳丽、鲜香细腻、嫩滑爽口,有一种自然的甘甜味道,吃过一次就再也难。


婺源荷包红鲤鱼


12、雅鱼

属于细鳞鱼,俗称宝剑鱼,相当名贵,经济价值高,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口感甚佳的冷水鱼。细鳞鱼的肉味鲜美绝伦,据说清代康熙帝非常爱吃此鱼,传说康熙行围打猎至塞外,吃到当地的鱼,吃得康熙帝龙颜大悦,即席赋诗一道“九曲伊逊水,有依萃尾鱼。


雅鱼


13、泰山赤鳞鱼

又名螭霖鱼,石鳞鱼、时鳞鱼、斑纹鱼,是泰山泉水哺育的珍贵山区淡水鱼,为中国鱼类珍品,也是我国五大名鱼之一,肉质细嫩,其味鲜美而不腥,为名贵肴馔,还可药用。相传每逢古代帝王到泰山封禅,赤鳞鱼便是御膳中的必备之菜,为宋以来历代皇家贡鱼。清满汉全席中就有清炸赤磷鱼这道名菜。

泰山赤鳞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刺少,无腥味,营养价值高。以赤鳞鱼入菜,可清氽,可干炸,常见名菜有干炸赤鳞鱼、清汆赤鳞鱼、凤尾赤鳞鱼等。


泰山赤鳞鱼


14、大理裂腹鱼(弓鱼)

大理裂腹鱼又名大理弓鱼,产于大理,俗称公鱼、工鱼、江鱼,洱海花、竿鱼等。因能以嘴衔尾跳出水面、鱼身如弓而得名。它喜欢逆水上游,游不上去时,就弓腰射向前面,不喜回头的弓鱼能沿苍山十八溪,游上苍山顶。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云南大理洱海及其附属水域,又叫洱海弓鱼。大理裂腹鱼体形不大,每条约二至四两重,鱼肉肥厚多脂,肉质细嫩,且籽多刺少苦胆小,非常鲜美。洱海周围的白族乡亲将其赞美为“洱海花”。


大理裂腹鱼


15、芝麻剑

芝麻剑鱼是斑鱯的俗称,芝麻剑鱼是一种生长在地下暗河,深山溶洞里的鱼类。芝麻剑没有鱼鳞,鱼片呈胶质,鱼体狭长如宝剑,鱼片上有芝麻粒大小的黑斑,鱼肉有芝麻的香味,故得名“芝麻剑鱼”。芝麻剑鱼没有淡水鱼的腥味,肉质细嫩,肥而不腻,香滑膏腴,入口即化,被称为是更好吃的淡水鱼。

芝麻剑鱼对水质要求特别高,对地域选择也很有讲究,国内就几条江有,是广西一种特产鱼,生长于红水河流域,其中以天峨县的芝麻剑鱼最着名,所以其市场价格一向非常走俏。


芝麻剑


16、楠溪江香鱼

中国的很多河流中都产香鱼,但以浙江永嘉楠溪江中的香鱼最为珍贵。楠溪江香鱼是瓯江八珍之一,是一种奇特名贵的淡水鱼,俗称“溪鲤”,也叫瓜鱼。因其脊背上有一条满是香脂的腔道散出香味而得名。其肉细味美,具有特殊香味,为上等食用鱼。在国际市场上有“淡水鱼之王”的美誉。分布在大小楠溪,上至巽宅、溪口,下至沙头。


楠溪江香鱼


17、鲥鱼

是名贵的淡水鱼之一,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鱼之首,因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名。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明万历起,鲥鱼成为贡品,清代康熙年间,鲥鱼已被列为“满汉全席”中的重要菜肴。参照古食秘籍,清蒸鲥鱼之法,精致而成。鱼身银白,肥嫩鲜美,爽口而不腻。

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味道更佳,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鲥鱼的鱼鳞泛银光、显淡金色,肉质肥美鲜嫩,鳞薄如纸,野生鲥鱼惜鳞如命,传说只要有一片鳞脱落,鲥鱼就会活活气死。


鲥鱼


18、河豚

有民谚称“不食河豚不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自古以来中国食用的河豚皆生息于河中,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声的唧唧声而得名河豚。俗称气泡鱼、吹肚鱼、河豚鱼、气鼓鱼、乖鱼、鸡泡、鸡抱、龟鱼、街鱼、蜡头、艇鮁鱼等。

河豚

黄河最有名的鱼,曾经供皇室醒酒用,有人知道这种鱼吗?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水域广阔野生鱼资源丰富,很多钓鱼人都想去黄河垂钓我们耳熟能详的黄河鲤鱼。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种鱼,堪称黄河里最名贵的鱼,比黄河鲤鱼还稀少难得。这种鱼很多钓鱼人都听过,可真正钓获或者见过的人寥寥无几,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鸽子鱼。

因为鱼体细长很像鸽子,因此得名鸽子鱼,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叫法,如尖嘴鱼、沙子鱼、黄头鱼等等。这是我国稀有鱼种,主要分布在黄河水域。

古往今来,一直流传着鸽子鱼的传说,值得肯定的是鸽子鱼确实瑰丽和神奇,也是黄河沿岸钓鱼人梦寐以求的鱼种。

最近,开封的一位钓鱼人,在黄河钓获几条罕见的鸽子鱼,据他说上钩的瞬间,整个人都兴奋了...

“每年的春天鸽子鱼最多,那时候黄河涨水,大量鸽子鱼洄游产卵,从黄河下游的激浪中逆流而上。到了这个季节已经很难遇上,偶尔钓起一条都让人振奋。”

在黄河周边的几个省份,鸽子鱼远近闻名,很多人为了目睹鸽子鱼,都会从河南、山东等地赶到黄河边试试手气。

有人运气爆棚能收获几条,也有人苦等数天最后空军收场,虽是垂钓鸽子鱼的黄金期,可能钓起的还是很少。

很多人质疑,鸽子鱼真有这么大的魅力吗?鸽子鱼的传说流传至今可以说明,而且这鱼还是最上等的美味佳肴,肉质雪白鲜嫩醇香,比长江刀鱼、鳜鱼、鲈鱼更难得更鲜美。

鸽子鱼又名“宫廷鱼”,相传是专供皇宫食用的,体长不到二十厘米,是宴席上的珍品。

在古代,鸽子鱼又叫“宫廷鱼”,是皇室专供用来醒酒用的,清蒸后醇香扑鼻,营养极为丰富。

鸽子鱼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极高,过度捕捞和水利建设因素,纯野生的鸽子鱼逐年下降,如今种群已开始濒危。备受人们推崇的时候,价格也是一路飙升,很多地方已经卖到四五百元一斤。

黄河流域中,鸽子鱼是最稀有的鱼种,希望众位钓友擒获后尽量放流...

免责声明素材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山东美食大全—东营黄河刀鱼

东营为黄河入海口。说到黄河入海,大家知道最近一次黄河变道是什么时间吗?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最近一次是在清朝咸丰五年,也就是1855年,黄河由江苏入海改道为由山东东营入海,俗称“神龙摆尾”。扯远了,还是说吃的吧。

东营的特产就是黄河入海口的刀鱼,又称黄河刀鱼,仅此地出产,甚为珍贵。黄河刀鱼其形似小李飞刀,小的六寸,大的尺余,身薄色亮,鱼鳞细密,肉质细嫩。若小李探花再世,以此为暗器,岂不合杀人与充饥于一体哉!

原汁原味的清蒸

黄河刀鱼的做法有两种,清蒸和干炸,各有千秋,不分轩轾。清蒸刀鱼原汁原味,保持刚出水的鲜嫩,细品犹如阳春白雪,洞彻心灵。干炸则外焦里嫩,风味乍变,雍容华贵,是佐酒的佳品。

清白人生


娇嫩脆爽

东营,河与海的融合,土与水的交汇,造化出此等美食,不尝一次,不无遗憾乎?#我要上头条##头条带你游中国#

以煎饼卷之

此味只应天上有,哪知全从长江来—长江三鲜

欢迎走进摩卡的美食世界,大家好,我是摩卡,说起鱼类,在座的各位怕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作为食物委员会中的常委之一,其鲜美的味道、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品种的多样性大概是它迷人的原因吧。

鱼肉富含动物蛋白质和磷质等,营养丰富,滋味鲜美,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鱼体的其他部分可制成鱼肝油、鱼胶、鱼粉等。那么,今天我们就说说三种长江鱼,鱼中的爱马仕—长江三鲜。

长江三鲜是指在中国长江下游水域中出产的三种肉质鲜美的洄游鱼类——河豚、鱼和刀鱼。古往今来,长江三鲜的典故非常多,例如苏东坡拼死吃河豚。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一、河豚:河鲀鱼泛指硬骨鱼纲、鲀形目、鲀科的各属鱼类。严格来讲,河豚并不是单纯的淡水鱼,它是一种江海洄游鱼类,因其外形似“豚”,又常在河口一带活动,江、浙一带俗称河豚,而山东则称艇巴,河北叫腊头,广东称乖鱼或鸡抱,广西则叫龟鱼。

河豚含有一种叫做河毒素的神经毒素(TTX),曾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该毒素化学性质稳定,一般的烹调 *** 难以破坏,中毒后也缺乏解救措施,研究发现河鲀毒素具有镇痛、降压、抗心律失常、局麻、戒毒及抑瘤的功效,纯品的国际市场价每克可达21万美元,具有极高商业价值 。

虽然河豚身含剧毒,但其肉肉味丰腴,鲜嫩无比,蛋白质含量高达28.2%,2000年前就被古人看作珍馐美味,民间素有“不吃河豚,焉知鱼味”等说法,长期以来作为一种名贵食用鱼而驰名中外。

日本和韩国对河豚的热爱也丝毫不必差,他们对河豚的加工更呈体系,生鱼片、火锅、天妇罗、皮刺、烤物、鳍酒、白子酒、身酒、骨酒等等的高度开发利用,每年均有报道食用河豚中毒身亡的案例,却仍然挡不住食客们的争相品味。

河豚的毒素主要分布在血液内脏里,只要处理得当,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当然,这需要对河豚足够的了解和娴熟的技术,不建议在家里自己 *** 。

二、鲥鱼:是鲱科、鲥属的一种鱼类。同样作为一种洄游鱼类,鲥平时栖息于海水中,春末夏初溯河作生殖洄游;幼鱼在江湖内生长,一般长到150毫米左右入海,在海中发育成长。分布于中国(福建、江西、海南、浙江、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省)和越南。

鲥鱼肉质细嫩、格外鲜美,其鱼鳞下有很厚的脂肪,通常都是带鳞烹饪,可以说鲥鱼的价值和鳞片是分不开的。和无刺的河豚不同,鲥鱼多刺,张爱玲就曾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在封建社会里,鲥鱼是敬奉皇帝的“御膳”珍馐。清朝康熙皇帝,就曾下令从扬子江“飞递时鲜,以供上御”。

鲥鱼的营养价值丰富,脂肪含量较高,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有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其产卵环境的破坏及过度的捕捞,这个物种已经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目前大家所吃到的鲥鱼不过是打着野生鲥鱼的幌子,大厨们也都承认野生鲥鱼与人工养殖者有天渊之别,肉质香味油脂相去甚远,让食客不禁遗憾惋惜,真正的野生鲥鱼可能只存在于一些人的味蕾记忆中,偶尔现身也是天价,非家境殷实之人恐难一品。

三、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毛鲚,还是一种洄游鱼类。刀鱼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每当春季,刀鱼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鱼汛。 体形不大,但数量甚多,产量很高,是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东海一带,凡通海的江河如辽河、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均能见到。据资料记载,我国刀鲚主要分为江海洄游型和湖泊定居型2个生态类群,前者按水系又分为长江、钱塘江等几个生态型。

刀鱼品种繁多,产地较广,加上人工养殖也有产出,对于广大慕名而来的食客来说难以区分,往往养殖的刀鱼卖到了野生的价格,且真正属于长江三鲜的刀鱼特指长江刀鱼,这一点是需要各位食客注意辨别的。

传统中医认为刀鱼具有补气的功效,所以在民间很多人都把刀鱼看做活血补气的补品,清明前的刀鱼最为“肥而不腻、鲜美细腻”,刀鱼多刺且细软。只需“芼以薑桂椒,未熟香浮鼻”。细薄的鱼鳞经过清蒸,变化做一层油,与鱼肉、鱼汤一起享用,其滋味也难怪刀鱼自古以来就为食客们所追捧。

刀鱼的价值来源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其美味绝伦,让人欲罢不能,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加上捕捞过度,三是刀鱼生长缓慢,且寿命较短,虽然已实现人工喂养,但因生长条件苛刻,须在仿生环境中生长,目前还有许多技术难关和成本巨大的原因需要攻克。

以上呢是对大名鼎鼎的长江三鲜一个简短介绍,篇幅有限,如各位读者有兴趣,我们以后可以一一细说。

其实不论吃穿,在能够满足日常需求的时候总是会追求更好的,而长江三鲜就是这样的奢侈品,刨去本来的价值不谈,消费的更多可能是那种毫厘之差的味道和流传在外的名声,对于一个食客来说,不一定会喜欢,但是如果不去尝试一次未尝不是一种遗憾。

本期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我是摩卡,带你领略奇珍异食,为你的胃打开新世界,喜欢的朋友关注不走丢,我们下期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长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鱼数量明显增多,禁渔效果有多显著?

长江刀鱼是我国的名贵江鲜,和长江鲥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每年清明节前后是刀鱼的更佳捕捞时节,此时肉质最嫩,细骨如毛,堪称极品。因刀鱼的上市时间最早,故被列为“三鲜之首”。

刀鱼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书中多有记载。《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就曾描述,西汉时期长江就已兴起刀鱼渔业,沿岸居民喜食。但就是这样一条享有盛誉的“名鱼”,在90年代却迅速陷入枯竭,壮观的鱼汛成为历史。

长江刀鱼的困局:70年代危机初现

长江刀鱼的重要性可能超乎大家的想象,此鱼出名不仅是因为肉质独特,更在于惊人的产量。早在70年代,国内研究所就组建了资源调查组,目的是评估刀鱼的资源量,并试图找到合理的利用方式。

根据实地调查,长江刀鱼在长江中下游稳居“江鲜冠军”的席位,尤其是在江苏、安徽两省,刀鱼在总捕捞量中独占35%~50%,决定了渔民收成的高低。在数量上,刀鱼以绝对的优势取代了大中型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远超四大家鱼。

整个70~80年代,长江刀鱼在中下游“独领 *** ”,镇江、扬州、常熟等市获益颇丰。1973年,刀鱼产量创下3750吨的峰值纪录,而这还只是成鱼的捕捞量。据老渔民介绍,刀鱼幼鱼的产量更甚一筹,渔获中的刀鱼大部分都是幼鱼,但经济价值不高。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0000吨的刀鱼幼鱼被捕上岸,是成鱼产量的2~3倍,这也反映出了刀鱼雄厚的资源基础。

长江刀鱼看似无穷无尽,但专家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危机,意识到刀鱼的资源并非取之不竭,要实现高产稳产,就必须保护刀鱼、保护产卵场。

专家的担忧不无科学道理。在渔获物中,有一个细节被调查组发现:刀鱼的资源变动有“趋低”的迹象。以3~4冬龄的刀鱼为例,1973年的平均体长为314.5mm,1974年降为310.3mm,1975年进一步将至306.5mm,这说明亲鱼的体型越来越小,意味着繁殖力的衰退。

另一方面,机帆船、拖网渔船的兴起大幅提高了捕捞能力,单船生产力约是50年代的5-8倍。高产并不是刀鱼种群壮大的结果,而是因为捕捞强度更甚以往,刀鱼遭到了过度捕捞。

现在看来,老一辈专家的见解有一定的预见性:“如果无节制地捕捞,超越了刀鱼的繁殖调节能力,最终就会引起资源的变化”。据此,有专家建议应合理捕捞刀鱼,更好定额捕捞,保护刀鱼的幼鱼、亲鱼,同时应改进闸坝管理,建设配套的过鱼设施。

但这些建议并未起到实际作用,结果可想而知,刀鱼的产量急转直下,且降幅超出预期。80年代,长江刀鱼的产量锐减90%,仅剩370吨左右,90年代湖南、湖北、安徽的鱼汛相继消失,江苏镇江的鱼汛也在1996年绝迹。

镇江刀鱼的历史捕捞量

长江刀鱼陷入资源危机,这是长江生态变迁的一个缩影。值得庆幸的是,禁捕制度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刀鱼种群,野生资源有所恢复,禁渔效果显著。

一网捕捞400斤!禁捕3年后,长江刀鱼大量出现

我国对长江刀鱼的保护始于2002年,全江春季禁渔3个月,中下游的禁渔时间为4~6月,2015年又调整为3~6月,有效保护了刀鱼的繁殖期。

但捕捞强度居高不下,短期禁渔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衰退的趋势。直到2019年,我国又为刀鱼提供了专项保护,刀鱼捕捞许可证全部撤销,资源量这才开始升高。

为明晰禁捕效果,研究人员在2019~2020年对鄱阳湖的刀鱼种群进行了调查,采样水域全长65km,宽3~14km,历史上曾是刀鱼的产卵场。结果显示,湖区刀鱼的数量有显著的提升,28船次平均每次捕获8.1尾,2020年增加到140多尾,一年增多16倍,资源恢复迅速。

人民网:鄱阳湖近十年来首次发现大量刀鱼群体

相较禁捕前的状况,效果一目了然。因为在2010~2014年,该水域的刀鱼十分罕见,单船每天只能捕到1.6尾(平均值),2017年仅为0.15尾,捕捞效益相当惨淡。

刀鱼资源恢复迅速,这和繁殖特点密切相关。和鲥鱼、河豚相比,刀鱼的寿命更短,平均仅有4~5年,繁殖速度快,产卵率和孵化率都比较高。因此只要保护得当,禁捕3年就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日前,中科院曾在上海崇明段进行鱼类监测,一网下去足足捕到了400斤的刀鱼,这在过去绝无可能发生!无独有偶,科研人员在长江中游的嘉鱼站第二次监测到了一尾刀鱼,规格达到了40cm,估计已有4~5龄,具备产卵能力。

前文提到,长江刀鱼在90年代便从湖北销声匿迹,如今时隔30年重返长江中游,这说明繁殖种群正在扩大,洄游距离正在上延,中游的产卵场有望重新“启用”。而在长江禁渔的十年保护期内,刀鱼可繁殖5代以上,平均产卵2~3万粒/次,能很好地完成种群扩增,未来的成效值得期待。

禁渔效果的难点:区分长颌鲚和短颌鲚

刀鱼并不是孤立的种群,在长江、黄河、钱塘江等通海河流中均有分布,形成了多样的地理种群。其中,以长江的刀鱼产量为更高,知名度也更大。

长江刀鱼的学名为长颌鲚Coilia macrognathos Bleeker),但根据外观不易定种,因为此鱼很容易和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混淆。在形态学上,通用的鉴定指标是看颌骨的相对长度,即通过上颌骨长/头骨长(S/H)的比值判断,长颌鲚的S/H值为1.012~1.524,短颌鲚为0.728~0.997,而湖鲚则为1.021~1.379

不同体长的鲚,其比值也有不同,增加了鉴定难度

三者的颌骨/头长比例高度相似,湖鲚和长颌鲚难解难分,而短颌鲚指标的上限0.997和长颌鲚的下限1.012也非常接近,单纯用肉眼无法准确区分。

依据生态习性和分布水域,也很难完全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最容易分辨的就是湖鲚,代表种是太湖湖鲚。太湖和长江干流不直接相通,封闭性强,而湖鲚(又叫梅鲚、毛刀鱼)则完全适应了封闭环境,产量高达2~5万吨,体型较小,价格低廉,繁殖期间也会大量摄食。

长颌鲚和短颌鲚则难以分辨,二者体型、习性相似,种群存在混栖现象,并且都有洄游型定居型的生态群。而民间则普遍认为,只有洄游的刀鱼才是“长江刀鱼”,市场价格更高,殊不知其中既有长颌鲚,也有短颌鲚。同理,定居在湖泊中的也不只有短颌鲚,也可能有部分是长颌鲚。

长颌鲚(Coilia macrognathos Bleeker)

二者所不同的是,洄游型的长颌鲚生活在海洋中,2~9月份繁殖,只有在溯河产卵时才大规模集群,并且亲鱼不摄食,古书中记载的“饮而不食”即为实证。短颌鲚则生活在淡水中,5~10月份繁殖,而且没有集群现象。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区分出真正的“长江刀鱼”呢?耳石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科学家发现:在淡水中生活的刀鲚,其耳石中Sr/Ca元素的比值一般小于3;在半咸水的环境中,Sr/Ca一般为3~7;在海水环境中,该比值一般大于7

(a)长颌鲚(b)短颌鲚(c)湖鲚

因此,通过检测耳石中Sr、Ca的含量比就能判断刀鱼是否经历了从海水到淡水的洄游过程,再结合形态学特征,筛选出洄游的长颌鲚。当然,如果只重视口感和风味,不纠结物种归属,那么通过观察洄游就足以辨出“高价值”的刀鱼。

自然繁殖:解开“资源困局”的关键

刀鱼种群的恢复依赖于自然繁殖,一是因为人工繁殖效率低,育成周期长,技术成本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困局;二是因为刀鱼生性娇贵,出水即死,幼鱼和成鱼的成活率难以保证;三是因为人工环境很难模拟出自然的生态变化,比如:洄游时的盐度变化,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繁殖效果。

因此,刀鱼自然繁殖的奥秘才是解开“资源困境”的关键。历史上,从长江口到湖南洞庭湖,沿线皆是刀鱼的出产地,随着生态的好转,长江下游和中游的产卵场稳定恢复,相信今后的喜讯会越来越多!

标签: 刀鱼 黄河 长江 区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