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豆浆中含有的胰蛋白酶抑制物会抑制蛋白质的消化,降低营养价值。也有人说:鸡蛋中的黏性蛋白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形成的物质不能被消化,营养价值会大打折扣。乍一看给出的理由,像是很专业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很容易让人深信不疑。
其实这些说法中提出的之一条理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诚然,大豆中的确含有一些胰蛋白酶抑制物,其活性就是抑制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从而降低对蛋白质的吸收。但是,胰蛋白酶抑制物的致命弱点是惧怕高温。经过高温加热之后如果它的活性被破坏了,那么就不会影响对蛋白质的消化;反之若没有被破坏的话,那么不仅是鸡蛋,连大豆蛋白自身的消化吸收也会受到影响。这就是豆浆为什么一定要煮熟了才能喝的原因,而与鸡蛋没什么关系。
第二个说法就显得人云亦云了。胰蛋白酶是人体或者动物的胰腺分泌的酶,作用是分解蛋白质。假如大豆中存在这样的酶的话,在漫长的物种演化中,它应该早被淘汰掉了。不知道是谁提出了这个荒谬的说法,大概是他没有看见“胰蛋白酶”后面还有“抑制物”这个词吧!一番“推理”,就包装成了一则“科普知识”。
鸡蛋中的“黏性蛋白”是一种结合了糖的蛋白质,它本身也是一种蛋白酶抑制物,可以结合胰蛋白酶使之失去活性。由于大豆蛋白中不含有胰蛋白酶,所以鸡蛋的黏性蛋白跟豆浆是互不影响的。不过,这种“黏性蛋白”本身还是一种过敏源,一些人食用鸡蛋后产生不适,原因之一可能就是这种过敏源在作祟。假如豆浆中的某些成分能中和“黏性蛋白”令其丧失过敏性,不但不会产生不易消化的物质,更能让很多对鸡蛋过敏的人吃上鸡蛋了!
豆浆和鸡蛋都是需要充分加热至熟的食物,加热的目的除了通常所说的杀死致病细菌,还要完成摧毁这些“破坏分子”的任务。而对于煮熟的豆浆和鸡蛋,一起吃完全不会有什么营养损失的问题。
科普 | 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能喝豆浆吗?杜阿姨喜欢早上喝豆浆好多年了,因为最近体检诊断出了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医生建议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并叮嘱尽量避免与豆类食物同服。杜阿姨还能喝豆浆吗?
研究发现,左甲状腺素钠片的更佳服用时间是早餐前至少60分钟,空腹状态能更好地促进药物的吸收,而豆类物质可能会降低左甲状腺素钠片在肠道中的吸收率。豆浆属于豆类制品,因此不建议左甲状腺素钠片与其同服,更不能用豆浆送服。如果习惯了每天喝豆浆,可以在服药4小时后再饮用豆浆或者其他豆制品。
此外,葡萄柚、浓咖啡等也会影响左甲状腺素钠片的药效,同样建议间隔4小时后再服用。
每天喝一杯豆浆,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有一种千万别喝,会中毒!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豆浆到底对身体有哪些影响呢?这就来揭晓答案啦!
豆浆的蛋白质含量和牛奶不相上下,而且都属于优质蛋白质。虽然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不如肉蛋奶等动物来源的蛋白质,但也比谷类和蔬菜强得多。
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这种成分可调节脂蛋白水平,能帮助我们降低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水平,并降低血脂。有研究提到,大豆异黄酮能有效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2>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3>
另外,豆浆中的钾含量还不错,对控血压有很大的帮助。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大豆异黄酮作为植物雌激素,对维持体内激素的平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在身体缺乏雌激素的时候,代替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相结合,发挥雌激素的作用,同样也能在身体雌激素过多的时候,干扰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发挥抗雌激素的作用。<2>
有研究显示,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可降低绝经前女性乳腺癌的发生风险,也可以降低绝经后亚洲女性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有Meta分析数据显示,每天大豆异黄酮摄入26.3毫克(相当于15~50克大豆),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3>
豆浆中含有低聚糖成分,比如棉子糖、水苏糖等,它们都属于益生元,能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的增殖,对肠道健康有益。但它们也会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气,可引起腹胀。这对于胃肠功能较差的人可能不太友好,那就少喝点。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要想保证骨骼的健康,不仅仅需要摄入充足的钙,豆制品的摄入对预防骨质疏松也十分重要。有 Meta 分析显示,大豆异黄酮可显著改善更年期女性腰椎、髋部、股骨颈的骨密度。也有研究显示,如果能每天摄入82毫克大豆异黄酮(相当于47~150克大豆)6~12个月,可显著增加更年期女性腰椎骨密度。<3>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大豆是豆浆的主要原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一般人群每天吃15~25克大豆及豆制品,如果计划全天的豆制品靠豆浆来摄入,可以用15~25克大豆,加300毫升左右的水自制1杯豆浆。
每天喝豆浆对健康益处多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别指望喝豆浆补钙。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用15~25克大豆打豆浆,钙含量为29~47毫克,很多人打豆浆后还会过滤掉豆渣,这会导致钙的进一步损失。《中国食物成分表》的数据显示,豆浆中的钙含量仅为5毫克/100克,这跟牛奶比可差太远了,仅为牛奶的 4.6% 。
不会。豆浆中含有的是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它并不等同于真正的雌激素,主要起到帮助我们维持体内雌激素平衡的作用,并不会导致胸部变大。
不会。喝豆浆并不会导致孩子性早熟,要想预防孩子性早熟,最应该做的是控制好孩子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放心吃。民间一直流传着鸡蛋和豆浆相克的说法,理由是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会抑制鸡蛋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其实,豆浆煮熟后绝大部分胰蛋白酶抑制剂都已失去活性,所以根本不用担心会抑制蛋白酶的活性或影响鸡蛋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并且,鸡蛋是动物蛋白,豆浆是植物蛋白,二者一起吃可提高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能放,但不建议。传言说,红糖中的有机酸会让豆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影响消化吸收。其实,红糖中的有机酸含量没多少,而且就算不放红糖,豆浆喝进肚子里也会遇到胃酸,蛋白质一样会发生变性。
而且,豆浆加红糖颜色不好看,也会额外增加添加糖的摄入,对健康不利,更好不加。
能喝,但要注意浓度。痛风以及高尿酸患者饮食上最关心的就是食物的嘌呤含量,嘌呤含量低于30毫克/100克的就属于低嘌呤食物了。<4>
虽然大豆本身的嘌呤含量不低,但被做成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后,嘌呤会有损失或被稀释。豆浆的嘌呤含量与浓度有关,浓度越低嘌呤含量就越低。如果有痛风或高尿酸可以喝低浓度的,比如浓度为 10%、5% 以及 2.5% 的豆浆。
不过,也有部分人群进食豆浆或豆制品后会诱发痛风,这方面可根据自己实际的身体情况而定。
自制豆浆没彻底煮熟,千万别喝!
自制豆浆一定要彻底煮熟后才能饮用,否则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
这是因为,煮豆浆的过程中存在“假沸”现象,豆浆中含有皂素,这种成分在加热到80℃的时候会出现大量泡沫,给人感觉豆浆“沸腾”了。但其实,这时候的豆浆并没有煮熟,里面仍然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比如胰蛋白酶抑制剂、脂肪氧化酶、植物红细胞凝集素等。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如果喝了没有彻底煮熟的豆浆,数分钟或1小时后就会出现中毒症状,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预防豆浆中毒的关键一步:豆浆“假沸”的时候别关火,文火继续慢煮5分钟以上,等泡沫消失后再次沸腾一会即可。
总的来说,每天1杯豆浆,能给身体带来诸多益处。建议大家喝豆浆更好不加糖,尽量减少添加糖的摄入,如果喜欢吃甜,可以加2颗红枣或1小把枸杞提升口感。另外,自制豆浆一定要彻底煮熟后才能喝!
本期封面:
校对 | 余宗蓉 黎因 陈胜杏 严桐桐 梁天旺
责编 | 余宗蓉 黎因
“食物相克的说法靠谱吗?”
没想到又在热搜上跟我们这位生活中的“老朋友”见面了……所谓“食物相克”,是指某几种食物不能放在一起吃,否则会产生不适、甚至中毒的说法。不管你身在何处,江湖中似乎总有它们的传说:“豆浆鸡蛋不能一起吃”“菠菜豆腐会长肾结石”“大葱与蜂蜜不能同吃”……这些“禁忌”是真的吗?我们到底还能不能愉快地吃饭了?首先,可以明确告诉大家,“食物相克”的说法不靠谱,下面就来一一为大家击破。1.桃子+西瓜=中毒?
桃子、西瓜:冤枉啊!夏天各种新鲜水果上市,正是能大饱口福的时候,可很多人却因为“桃子和西瓜一起吃会中毒”的说法,与美味擦肩而过。但实际上,两者的营养组成非常相似,都是水分和糖类,只不过西瓜的含量是90%左右的水分,5%左右的糖,桃子是85%左右的水分,12%左右的糖分,它们一起吃不会中毒。不过,水果好吃也不能过量,吃太多容易增加腹泻风险,而且吃含糖量较多的食物如果不及时刷牙,还会增加龋齿、肥胖风险。2.水果+虾=砒霜?
经典老谣言了。有人说:“水果里含有大量维生素C,会将海鲜里的五价砷还原成有毒的三价砷,也就是砒霜,对人体产生危害”。咋讲呢,只能说提出这个说法的人,学了化学,但又没完全学好。这个反应只是理论可以实现的反应,一般只有在实验室非常苛刻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生活中不能发生。而且从剂量方面看,按照每公斤虾蟹中最多含0.5毫克无机砷计算,想让这些砷元素全部被维生素C还原为砒霜,理论上需要一次性吃超过100公斤的虾蟹,才有可能发生砷中毒。想要用这招,结果只能是“被撑死”。3.菠菜+豆腐=肾结石?
要形成结石,草酸需要到达尿液,在这里跟钙结合。但事实上富含草酸与富含钙的食物一起吃,可能在肠胃中就结合了,会随粪便被排出体外。如果还不放心,将菠菜焯水可以除去大部分草酸。4.柿子+螃蟹=胃结石?传言说:“柿子中鞣酸高,容易和螃蟹中的蛋白质起反应产生沉淀、导致结石”,真的会这样吗?
柿子本身是一种不易消化的食物,成熟柿子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单宁酸),吃起来发涩的口感就来自于此。一次性吃太多柿子,可能会破坏胃内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甚至形成不可溶解的“沉淀物质”,也就是所谓的“结石”,影响胃部正常工作。但对正常人而言,按我们平常所吃的柿子的数量和螃蟹的数量,里面的这点儿鞣酸跟蛋白质也产生不了多少沉淀,并不会诱发消化不良等消化问题。5.大葱+蜂蜜=中毒?
“若要死得凶,蜂蜜加香葱?”顺口溜说得不错,但事实并非如此。至于这个说法的来源,可能是很久之前有个人吃到了有毒的蜂蜜又碰巧吃了葱,就误把两件事联系到了一起,还告诉了别人,慢慢流传开来。6.豆浆+鸡蛋=不吸收?不少人听信“豆浆中含有抑制蛋白酶的物质,跟鸡蛋一起吃影响营养的吸收”的说法,会专门在早饭的时候避开其中一样,其实完全不用担心。生大豆中才含有这种抑制蛋白酶的物质,名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豆浆是煮熟的,抑制因子已经被破坏,不会影响吸收。豆浆鸡蛋一起吃,营养又美味。
7.红薯+鸡肉、鸡蛋=伤肠胃?从食物营养角度来看,红薯属于淀粉物质含量较高的食物,鸡肉和鸡蛋属于高蛋白食材,相互搭配食用并不会产生任何反应,反而可以促进营养素的均衡摄入。只是对于胃肠“敏感”人群,胃肠功能本身不是很完善,食用较多红薯后容易出现腹痛、腹胀,再吃较多的鸡肉、鸡蛋等含有较多蛋白质的食物,可能会加重不适,但这和“红薯+鸡肉、鸡蛋=伤肠胃”的理论无关。
看完这些解释,你是不是已经放下心来?“食物相克”本身就不存在,日常不需要纠结,该吃吃该喝喝~不过流言往往层出不穷,如果再遇到了新的“食物相克”传言,我们该怎么自己分析真假?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大家要记牢——“抛开剂量谈毒性要不得”。像上面说的“水果+虾=砒霜?”,即使是在理论状态下真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剂量往往都非常大,生活中根本达不到。
还需要注意的是“食物本身是不是有问题”。比如夏天的西瓜放在室内很容易变质,稍不留神就可能“中招”拉肚子,还有柿子这种因为含有鞣酸会引起肠胃不适或者豆角等如果没完全炒熟会有一定毒性的蔬果,这类食物往往是“食物相克”理论的重灾区。但只要掌握了辨别流言的 *** ,就再也不用担心被骗啦~
(科普中国)
网传不能和牛奶一起吃的4种东西,居然没有一个是真的牛奶是常见乳制品,可以提供丰富蛋白质,钙质,在身体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正确喝牛奶,不仅增强免疫能力,促进生长发育,还能强健骨骼,从而促进健康。但有的人说牛奶不能随便跟其他食物搭配,否则会产生有害物质威胁健康,究竟事实是怎样的,要去深入研究。
1、巧克力
不少人说巧克力跟牛奶不能一起吃,因为巧克力含有草酸物质,而牛奶作为钙质含量丰富的饮品,两者一起吃会在人体中发生反应,从而产生许多草酸钙。草酸钙是肾结石的主要成分,会给肾脏健康构成威胁。
实际上,这种情况无需担忧,不同品牌的巧克力成分不完全相同,要形成草酸钙影响健康,需同时摄入的量很多,但很少人会一次性大量喝牛奶跟吃许多的巧克力。
2、豆浆
大部分人早餐不是喝牛奶就是用豆浆代替,两种饮品都可以提供蛋白质。牛奶提供的是动物蛋白,豆浆提供的是植物蛋白,而蛋白质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获取后可以增强免疫能力,提高器官功能。
但有的人说牛奶跟豆浆不能一起喝,否则豆浆中含有的胰蛋白酶抑制成分会让牛奶中的蛋白质被破坏,从而营养物质流失,这种说法也是没有依据的。虽然豆浆原材料是黄豆,含有胰蛋白酶抑制成分,但只要打完豆浆煮熟再喝,这种物质就无法发挥作用了。
3、水果
牛奶不能跟水果一起吃,是部分人了解到的知识,觉得肠胃功能薄弱的人喝了牛奶可能会腹泻,如果喝牛奶的同时又吃一些生冷的水果,势必会让肠胃出现不良反应,从而腹痛,拉肚子。
实际上,如果喝了牛奶有拉肚子表现,很可能是乳糖物质不耐受,而并非跟水果一起吃。现在很多的饮品都是水果口味的,里面也有部分水果的添加,肠胃功能良好,正确喝牛奶跟吃水果,基本上是没有影响的。
4、鸡蛋
牛奶和鸡蛋都是营养价值高的食物,许多人会当做早餐主要的能量和营养来源,在喝牛奶的同时可能搭配着鸡蛋。但有的人说这样吃会造成营养浪费,实际上也是误区。
经过一整晚的睡眠,身体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要通过吃早餐的方式来获取,无论吃什么东西,大部分营养物质都会转变成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牛奶和鸡蛋都富含蛋白质,就算被转变成能量提供也无需担心影响健康。
鸡蛋不宜与豆浆同食,是真的吗?鸡蛋与豆浆不仅可以同食,还都是优质蛋白质来源,每天都必不可少。
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在受热过程中会逐渐分解,煮熟的豆浆是不会和含蛋白质的食物发生相克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用热豆浆直接冲食生鸡蛋。 因为鸡蛋中含有一些致病菌,热豆浆的温度可能不足以杀灭这些致病菌,食用这样的混合食物,可能会出现食物中毒等不良后果。
来源: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每天喝一杯豆浆,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有一种千万别喝,会中毒!豆浆是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健康饮品,还享有“植物奶”的美誉。很多人会用它当早餐,每天1杯,也有人为“豆浆会导致性早熟”“痛风人士不能喝豆浆”的传言心有戚戚,对豆浆爱而不敢喝……
豆浆到底对身体有哪些影响呢?这就来揭晓答案啦!
豆浆的健康益处
补充蛋白质
豆浆的蛋白质含量和牛奶不相上下,而且都属于优质蛋白质。虽然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不如肉蛋奶等动物来源的蛋白质,但也比谷类和蔬菜强得多。
改善心血管健康
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这种成分可调节脂蛋白水平,能帮助我们降低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水平,并降低血脂。有研究提到,大豆异黄酮能有效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2>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3>
另外,豆浆中的钾含量还不错,对控血压有很大的帮助。
图源:unsplash.com 摄影师:Mae Mu
调节激素水平
大豆异黄酮作为植物雌激素,对维持体内激素的平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在身体缺乏雌激素的时候,代替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相结合,发挥雌激素的作用,同样也能在身体雌激素过多的时候,干扰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发挥抗雌激素的作用。<2>
降低乳腺癌风险
有研究显示,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可降低绝经前女性乳腺癌的发生风险,也可以降低绝经后亚洲女性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有 Meta 分析数据显示,每天大豆异黄酮摄入 26.3 毫克(相当于 15~50 克大豆),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3>
对肠道健康有益
豆浆中含有低聚糖成分,比如棉子糖、水苏糖等,它们都属于益生元,能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的增殖,对肠道健康有益。但它们也会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气,可引起腹胀。这对于胃肠功能较差的人可能不太友好,那就少喝点。
预防骨质疏松
要想保证骨骼的健康,不仅仅需要摄入充足的钙,豆制品的摄入对预防骨质疏松也十分重要。有 Meta 分析显示,大豆异黄酮可显著改善更年期女性腰椎、髋部、股骨颈的骨密度。也有研究显示,如果能每天摄入 82 毫克大豆异黄酮(相当于 47~150 克大豆)6~12 个月,可显著增加更年期女性腰椎骨密度。<3>
图源:unsplash.com 摄影师:Daniela Paola Alchapar
豆浆喝多少最合适
大豆是豆浆的主要原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一般人群每天吃 15~25 克大豆及豆制品,如果计划全天的豆制品靠豆浆来摄入,可以用 15~25 克大豆,加 300 毫升左右的水自制 1 杯豆浆。
每天喝豆浆对健康益处多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别指望喝豆浆补钙。
用 15~25 克大豆打豆浆,钙含量为 29~47 毫克,很多人打豆浆后还会过滤掉豆渣,这会导致钙的进一步损失。《中国食物成分表》的数据显示,豆浆中的钙含量仅为 5毫克/100 克,这跟牛奶比可差太远了,仅为牛奶的 4.6% 。
与豆浆有关的传言
喝豆浆胸部会变大?
不会。豆浆中含有的是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它并不等同于真正的雌激素,主要起到帮助我们维持体内雌激素平衡的作用,并不会导致胸部变大。
小孩子喝豆浆会性早熟?
不会。喝豆浆并不会导致孩子性早熟,要想预防孩子性早熟,最应该做的是控制好孩子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豆浆不能和鸡蛋一起吃?
放心吃。民间一直流传着鸡蛋和豆浆相克的说法,理由是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会抑制鸡蛋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其实,豆浆煮熟后绝大部分胰蛋白酶抑制剂都已失去活性,所以根本不用担心会抑制蛋白酶的活性或影响鸡蛋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并且,鸡蛋是动物蛋白,豆浆是植物蛋白,二者一起吃可提高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
喝豆浆不能放红糖?
能放,但不建议。传言说,红糖中的有机酸会让豆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影响消化吸收。其实,红糖中的有机酸含量没多少,而且就算不放红糖,豆浆喝进肚子里也会遇到胃酸,蛋白质一样会发生变性。
而且,豆浆加红糖颜色不好看,也会额外增加添加糖的摄入,对健康不利,更好不加。
痛风患者不能喝豆浆?
能喝,但要注意浓度。痛风以及高尿酸患者饮食上最关心的就是食物的嘌呤含量,嘌呤含量低于 30 毫克 /100 克的就属于低嘌呤食物了。<4>
虽然大豆本身的嘌呤含量不低,但被做成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后,嘌呤会有损失或被稀释。豆浆的嘌呤含量与浓度有关,浓度越低嘌呤含量就越低。如果有痛风或高尿酸可以喝低浓度的,比如浓度为 10%、5% 以及 2.5% 的豆浆。
不过,也有部分人群进食豆浆或豆制品后会诱发痛风,这方面可根据自己实际的身体情况而定。
自制豆浆没彻底煮熟,千万别喝!
自制豆浆一定要彻底煮熟后才能饮用,否则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
这是因为,煮豆浆的过程中存在“假沸”现象,豆浆中含有皂素,这种成分在加热到 80℃ 的时候会出现大量泡沫,给人感觉豆浆“沸腾”了。但其实,这时候的豆浆并没有煮熟,里面仍然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比如胰蛋白酶抑制剂、脂肪氧化酶、植物红细胞凝集素等。
如果喝了没有彻底煮熟的豆浆,数分钟或 1 小时后就会出现中毒症状,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预防豆浆中毒的关键一步:豆浆“假沸”的时候别关火,文火继续慢煮 5 分钟以上,等泡沫消失后再次沸腾一会即可。
总的来说,每天 1 杯豆浆,能给身体带来诸多益处。建议大家喝豆浆更好不加糖,尽量减少添加糖的摄入,如果喜欢吃甜,可以加 2 颗红枣或 1 小把枸杞提升口感。另外,自制豆浆一定要彻底煮熟后才能喝!
(来源:科普中国)
每天喝一杯豆浆,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有一种千万别喝,会中毒!豆浆是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健康饮品
还享有“植物奶”的美誉
很多人会用它当早餐,每天1杯
也有人为“豆浆会导致性早熟”
“痛风人士不能喝豆浆”的传言心有戚戚
对豆浆爱而不敢喝……
豆浆到底对身体有哪些影响呢?
这就来揭晓答案啦!
豆浆的健康益处
1
补充蛋白质
豆浆的蛋白质含量和牛奶不相上下,而且都属于优质蛋白质。虽然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不如肉蛋奶等动物来源的蛋白质,但也比谷类和蔬菜强得多。
2
改善心血管健康
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这种成分可调节脂蛋白水平,能帮助我们降低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水平,并降低血脂。有研究提到,大豆异黄酮能有效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另外,豆浆中的钾含量还不错,对控血压有很大的帮助。
3
调节激素水平
大豆异黄酮作为植物雌激素,对维持体内激素的平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在身体缺乏雌激素的时候,代替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相结合,发挥雌激素的作用,同样也能在身体雌激素过多的时候,干扰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发挥抗雌激素的作用。
4
降低乳腺癌风险
有研究显示,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可降低绝经前女性乳腺癌的发生风险,也可以降低绝经后亚洲女性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有 Meta 分析数据显示,每天大豆异黄酮摄入 26.3 毫克(相当于 15~50 克大豆),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
5
对肠道健康有益
豆浆中含有低聚糖成分,比如棉子糖、水苏糖等,它们都属于益生元,能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的增殖,对肠道健康有益。但它们也会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气,可引起腹胀。这对于胃肠功能较差的人可能不太友好,那就少喝点。
6
预防骨质疏松
要想保证骨骼的健康,不仅仅需要摄入充足的钙,豆制品的摄入对预防骨质疏松也十分重要。有 Meta 分析显示,大豆异黄酮可显著改善更年期女性腰椎、髋部、股骨颈的骨密度。也有研究显示,如果能每天摄入 82 毫克大豆异黄酮(相当于 47~150 克大豆)6~12 个月,可显著增加更年期女性腰椎骨密度。
豆浆喝多少最合适
大豆是豆浆的主要原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一般人群每天吃 15~25 克大豆及豆制品,如果计划全天的豆制品靠豆浆来摄入,可以用 15~25 克大豆,加 300 毫升左右的水自制 1 杯豆浆。
每天喝豆浆对健康益处多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别指望喝豆浆补钙。
用 15~25 克大豆打豆浆,钙含量为 29~47 毫克,很多人打豆浆后还会过滤掉豆渣,这会导致钙的进一步损失。《中国食物成分表》的数据显示,豆浆中的钙含量仅为 5毫克/100 克,这跟牛奶比可差太远了,仅为牛奶的 4.6% 。
豆浆和牛奶的主要营养对比
与豆浆有关的传言
1
喝豆浆胸部会变大?
不会。豆浆中含有的是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它并不等同于真正的雌激素,主要起到帮助我们维持体内雌激素平衡的作用,并不会导致胸部变大。
2
小孩子喝豆浆会性早熟?
不会。喝豆浆并不会导致孩子性早熟,要想预防孩子性早熟,最应该做的是控制好孩子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3
豆浆不能和鸡蛋一起吃?
放心吃。民间一直流传着鸡蛋和豆浆相克的说法,理由是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会抑制鸡蛋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其实,豆浆煮熟后绝大部分胰蛋白酶抑制剂都已失去活性,所以根本不用担心会抑制蛋白酶的活性或影响鸡蛋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并且,鸡蛋是动物蛋白,豆浆是植物蛋白,二者一起吃可提高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
4
喝豆浆不能放红糖?
能放,但不建议。传言说,红糖中的有机酸会让豆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影响消化吸收。其实,红糖中的有机酸含量没多少,而且就算不放红糖,豆浆喝进肚子里也会遇到胃酸,蛋白质一样会发生变性。
而且,豆浆加红糖颜色不好看,也会额外增加添加糖的摄入,对健康不利,更好不加。
5
痛风患者不能喝豆浆?
能喝,但要注意浓度。痛风以及高尿酸患者饮食上最关心的就是食物的嘌呤含量,嘌呤含量低于 30 毫克 /100 克的就属于低嘌呤食物了。
虽然大豆本身的嘌呤含量不低,但被做成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后,嘌呤会有损失或被稀释。豆浆的嘌呤含量与浓度有关,浓度越低嘌呤含量就越低。如果有痛风或高尿酸可以喝低浓度的,比如浓度为 10%、5% 以及 2.5% 的豆浆。
不同浓度豆浆的嘌呤含量
不过,也有部分人群进食豆浆或豆制品后会诱发痛风,这方面可根据自己实际的身体情况而定。
自制豆浆没彻底煮熟,
千万别喝!
自制豆浆一定要彻底煮熟后才能饮用,否则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
这是因为,煮豆浆的过程中存在“假沸”现象,豆浆中含有皂素,这种成分在加热到 80℃ 的时候会出现大量泡沫,给人感觉豆浆“沸腾”了。但其实,这时候的豆浆并没有煮熟,里面仍然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比如胰蛋白酶抑制剂、脂肪氧化酶、植物红细胞凝集素等。
如果喝了没有彻底煮熟的豆浆,数分钟或 1 小时后就会出现中毒症状,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预防豆浆中毒的关键一步:豆浆“假沸”的时候别关火,文火继续慢煮 5 分钟以上,等泡沫消失后再次沸腾一会即可。
总的来说,每天 1 杯豆浆,能给身体带来诸多益处。建议大家喝豆浆更好不加糖,尽量减少添加糖的摄入,如果喜欢吃甜,可以加 2 颗红枣或 1 小把枸杞提升口感。另外,自制豆浆一定要彻底煮熟后才能喝!
//
来源:科普中国
菠菜+豆腐,容易得结石?羊肉+茶,容易腹胀?揭开“食物相克”的真相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但很多人在饮食搭配上还存在误区:海鲜+维生素C=砒霜?豆浆与鸡蛋、海带与猪血、菠菜与豆腐不能一起吃?
今天咱们请中国人民 *** 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来给我们好好科普一下!
本期专家
▼
食物相克是传统中医的一种说法,现代营养学不谈相生相克,如果搭配不当确实会干扰一些营养素的吸收,或者降低营养;而搭配得当则可以促进营养素的吸收。
1
破解食物“相克”的传言
左主任强调:在食物搭配中,抛开剂量谈毒性,真的不科学!
1海鲜+维生素C=砒霜?
不新鲜的海产品中可能含有重金属砷元素,它与大量维生素C反应,可能会生成三氧化二砷,即砒霜。一般正常食用达不到大量的情况,因此不用过于紧张。
2螃蟹+柿子,会食物中毒?
螃蟹富含蛋白质,而柿子尤其是没成熟的柿子中含有鞣酸,两者结合会生成一种蛋白质沉淀,叫“胃柿石”,和结石一样,容易 *** 胃肠道。因此胃肠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同时食用螃蟹和柿子。
另外,柿子与黏质的年糕、奶制品等更好不要一起吃,避免引起蛋白质沉淀,不好消化,但这些吃法都不会引起食物中毒。
3芹菜+鸡肉,损伤元气?
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可能是因为芹菜比较寒凉,其实大部分蔬菜都是偏寒凉的,除鸡肉外,鸭肉、猪肉也是高蛋白食物。
首先,只要将蔬菜烹饪熟了,凉性会大大去除,其次我们每次食用量不多,不会损伤元气。
从营养学上来说,芹菜含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尤其含有钾元素、芹菜素,可以降低血压。鸡肉高蛋白,富含脂溶性维生素,具有滋补身体的作用。这两种食物是不存在相克的,可以放心食用。
4海带+猪血,引起便秘?
猪血的蛋白质含量很高,如果吃多不容易消化,而海带性味寒凉,两者搭配如果吃得过多,对于肠胃不好的人来说就不好消化,可能存在便秘问题。
从营养学上来说,猪血,包括鸭血、鸡血等血豆腐,含铁和蛋白质比较丰富;海带富含钾、铁等,两者搭配,补钾又补铁。
注意:如果消化不好,食用的量不宜过多。
5菠菜+豆腐,容易得结石?
食物相生相克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豆腐就不能和菠菜一起吃,不然的话,容易得结石。
左主任提醒:两者并非不能一起吃,关键看烹饪 *** !
豆腐和没有焯水的生菠菜一起吃,确实容易引起结石。因为生菠菜中含有丰富的鞣酸,与豆腐中的钙结合,会产生鞣酸钙;
如果我们先将菠菜焯水处理,可以去除大部分鞣酸,待豆腐快煮开时再下入菠菜,不仅口感清爽,也避开了结石风险。
菠菜焯水前后与豆腐结合的反应
6羊肉+茶,容易腹胀?
确实!羊肉的蛋白质含量非常高,而茶叶尤其是浓茶中含有鞣酸,两者一起食用,可以结合成蛋白质沉淀物,干扰蛋白质吸收, *** 胃肠道,引起腹胀、便秘。
滋补的羊肉富含铁元素,有助于补血,但是铁也会与浓茶里的鞣酸结合,不利于营养素吸收。
专家建议
吃羊肉时可以喝点内蒙古咸奶茶解腻,也可以喝萝卜茶消饱胀。但吃肉不宜过多,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每人每天吃40g-75g即可。
2
尖椒炒空心菜,可以降血压?
问:我是一名高血压患者,我听一病友说有一个很好的食物搭配,就是尖椒炒空心菜,可以降血压,而且还好吃。
尖椒和空心菜搭配,维生素C和钾元素的含量高,而高钾可以对抗高钠引起的血压升高。
尖椒炒空心菜,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降血压,但需要注意的是尖椒不能太辣,过辣不仅起不到降血压的好处,还会 *** 血压升高。左主任建议将尖椒换成彩椒,效果会更好。
同时她还给我们推荐了比彩椒炒空心菜更好的食物——洋葱,其富含的天然前列腺素A,不仅利于降血压,还有降脂、降压、降糖的好处,甚至有助于控尿酸,是非常适合“四高”人群食用的理想蔬菜。
3
豆浆和鸡蛋不能一起吃?
我这几天在网上看见说,豆浆和鸡蛋不能一起吃,但是我一直都是这么吃的,我想问问左老师,这种吃法到底对不对?
豆浆、油条加鸡蛋,是很多人的早餐搭配,左主任早餐也会吃豆腐脑、豆浆,搭配鸡蛋,一般没有问题。网上这个传言的前提是“豆浆未煮熟”。
未煮熟的豆浆中含有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进入身体会影响鸡蛋中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但只要把豆浆煮熟透了,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就会被破坏,此时和鸡蛋一起吃,是植物蛋白加动物蛋白的高蛋白营养组合,食用后好吸收,有助于强壮身体。
关注@CQTV健康到家,带你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食物相克的概念,是科学还是迷信?食物相克这个概念,是科学还是迷信?你是否曾因担心食物搭配不当而犹豫不决,或者与朋友因饮食习惯不同而产生矛盾?食物相克这个流传已久的概念,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
食物相克的概念源于古代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认为某些食物搭配会互相制约影响人体健康。然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古代五行学说复杂得多,并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来证明食物相克的存在。
实际上,许多所谓的食物相克组合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被证明是安全的。例如,鸡蛋和豆浆被认为不能同时食用,但只要加工 *** 得当,两者同时食用并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一些会产生不良反应的食物组合很可能是由于个体差异、食物污染、烹饪 *** 不当等原因所致,而非食物相克的作用。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食物相克并不存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搭配食物。一些食物由于含有过敏原或添加剂等,仍有可能对某些人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在饮食中仍需注意食物的搭配和选择。
最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对食物相克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饮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