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的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青云计划# #学浪计划#
开封市禹王台,又叫古吹台,是为了纪念晋朝的大音乐家师旷而建,宋代称“二姑台”,嘉靖二年建“禹庙”,故后称禹王台。上一次来古吹台,我只是知道,师旷是晋朝的一位大音乐家,还是一位盲人,但他因何而盲我却不得而知。景区陪同人员跟我们介绍说,师旷自幼酷爱音乐,聪明过人,就是生 *** 动,向卫国宫廷乐师高扬学琴时,长久不见长进,高扬说他“长了一双没用的眼睛”,于是师旷一时赌气,用绣花针刺瞎了双眼,从此发愤苦练,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琴艺逐渐超过了师父。听到这,我的心一激灵儿,好像被狠狠的扎了一下,至于么?为什么对自己要这么狠呢?这也太悲情了吧!我是坚决反对这种自残行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人子女,有何理由自残?但愿这个故事只是个传说,而不是真实的历史故事。
《阳春白雪》是古典名曲,为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
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的古琴曲。
现存古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晋平公的宫殿落成,举行庆祝典礼,卫灵公带着乐师前去祝贺。宴会上,在观赏完晋国的歌舞后,卫灵公为答谢晋平公的盛情款待,命师涓奏乐。师涓遵命理弦调琴,使出浑身解数弹奏起来。随着他手指的起落,仿佛独坐窗边静听着夏夜淅沥沥的雨声,又似面朝广袤无垠的沙漠任风沙擦过脸庞。众人皆沉浸在这如梦如幻的琴音当中。
突然,宴席上猛地站出一个人,按住师涓的手,断然喝道:“快停住!这是亡国之音啊,千万弹不得!弹不得!”师涓吓得急忙站起身来,差一点把琴摔到地上,不知所措地站在一旁。宴席上顿时窃窃私语起来,究竟何人如此扫兴且放纵无礼?原来,此人正是晋国的掌乐太师——师旷。
晋平公见师旷弄得卫国国君等人下不了台,忙责问道:“这曲子好听的很,你怎么说它是亡国之音呢?”师旷振振有词道:“这是商朝末年乐师师延为暴君商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后来商纣王无道,被周武王灭了。师延助纣为虐,害怕处罚,抱着琴跳进濮河自尽了。音乐很不吉利,谁要沉醉于它,谁的国家定会衰落。”说到这里,他转过身去向师涓问道:“你弹的这首曲子是在濮河边上听来的吗?”卫灵公忙替本国乐师解围:“不错,正是在濮河边上听来的!”晋平公见卫灵公一行人面有难色,便命令师旷道:“你快松手,让乐师继续弹下去!别扫大家的兴!今日是大喜之日,如果怠慢了贵宾,拿你是问!”师旷执拗不过,只好松手。
师涓终于弹完了那支曲子。晋平公意犹未尽地问道:“这是什么乐曲?”师旷回答:“这就是《清商》。”晋平公又问:“《清商》是不是最悲凉的曲调?”师旷回答:“不是,比它更悲凉的还有《清徵》。”晋平公拍手道:“好呀,那作为回礼,你就弹一首《清徵》吧!”
师旷犹豫了一会儿,因为这曲子历来只弹给有德有义尽善尽美的君主听的,这宴席上没有一位国君有这么高的修为,但他知道王命难为,只好坐下来,展开了自己的琴。当他拨出之一串音符时,便见有十六只白鹤从南方翩翩飞来,一边伸着脖颈鸣叫,一边排着整齐的队列展翅起舞。当他继续弹奏时,白鹤的鸣叫声和琴声融为一体,在天际间久久回荡。晋平公和参加宴会的宾客一片惊喜。曲终,卫国乐师师涓激动地上前握住师旷的手说;“太师,您的技艺可真令人惊叹啊!”
宴会后的第二天,卫国师涓就登门拜访,请师旷指点琴艺。正值师旷弹奏自创的《阳春》、《白雪》二曲,师涓赞不绝口,喜欢不已。《神奇秘籍》中说到两曲的音律:“《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意思是说《阳春》象征的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初春之景,乐声轻柔,带着丝丝喜悦;而《白雪》表现的是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世界,乐声清脆,夹着缕缕寒意。
师涓回到卫国后,时常抚琴弹奏这两首曲子,他的各国门生也争相学习,于是,《阳春》、《白雪》就逐渐散布到了各诸侯国的民间。
2023年安徽事业单位考试培训辅导班:类比推理(4.4)1.阳春白雪 对于 ( ) 相当于 ( ) 对于 度日如年
A曲高和寡;浮光掠影
B余音绕梁;潜移默化
C靡靡之音;如隔三秋
D下里巴人;白驹过隙
2.恳求:要求
A复杂:嘈杂
B恪守:遵守
C动机:动力
D妥协:协调
3.猛药去疴:重典治乱
A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B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C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D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4.耳塞:噪音
A书籍:知识
B蜡烛:光明
C肥皂:污渍
D风扇:低温
5.睡觉对于( )相当于( )对于身体健康
A精力充沛;跑步
B身心愉悦;工作
C梦游;以逸待劳
D减肥;有氧运动
政道教育参考答案:
1.逐一代入选项。
A项:“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曲高和寡”原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二者为近义关系;而“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度日如年”是指过一天像过一年那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潜移默化”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度日如年”是指过一天像过一年那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靡靡之音”是指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比如使人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如隔三秋”形容情人之间思慕殷切或是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之情,“度日如年”是指过一天像过一年那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二者为反义关系;“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度日如年”是指过一天像过一年那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二者为反义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2.之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恳求和要求都有要求别人做事情的意思,二者为近义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复杂指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嘈杂指声音杂乱喧闹,二者并非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恪守和遵守都有依照规定行动而不违背的意思,二者为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保留;
C项:动机和动力都指引发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力量和念头,二者为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保留;
D项:妥协指用让步的 *** 避免冲突或争执;协调指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二者并非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对比B、C两项,题干中“恳求”比“要求”更郑重,程度更深;B项“恪守”也比“遵守”更郑重,程度更深,C项“动机”和“动力”程度上没有明显差别,因此择优选B项。
故正确答案为B。
3.之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猛药去疴”意思是通过威力大的药达到去除疾病的目的,“重典治乱”意思是通过严酷的刑罚达到惩治坏人的目的,二者都可指问题很严重,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处理,二者是近义关系,但选项没有近义关系,考虑拆词看结构,“猛药去疴”和“重典治乱”拆词后都能构成方式目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民生在勤”的意思是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则不匮”意思是勤劳就不会缺乏财物,二者拆词之后不存在方式目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从善如登”意思是顺随良善像登山一样难,比喻学好向善很难,“从恶如崩”意思是顺随恶行像山崩一样容易,比喻学坏很容易,二者拆词之后不存在方式目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静以修身”意思是通过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俭以养德”意思是通过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二者拆词后都能构成方式目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D项:“名非天造”的意思是名声不是天生就有的,“必从其实”的意思是必须依据其客观现实,二者拆词之后不存在方式目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4.之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耳塞是用来减少噪音的,二者为功能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书籍是知识的载体,二者不是功能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蜡烛是用来增加光明的,不是用来减少光明,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肥皂是用来减少污渍的,二者为功能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D项:风扇是用来降低温度的,不是用来减少低温,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逐一代入选项。
A项:睡觉可以使人精力充沛,跑步可以使人身体健康,二者均为方式目的的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B项:睡觉可以使人身心愉悦,二者为方式目的的对应关系,工作压力大时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二者不是方式目的的对应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睡觉时可能会出现梦游,以逸待劳指在战争中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和身体健康没有必然联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睡觉和减肥没有必然联系,有氧运动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这些与荆州相关的故事,你知道几个?“禹划九州,始有荆州”
荆州建城历史长达3000多年
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
其中就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
之前,小虎给大家介绍过一些楚国成语故事
你知道吗?
还有这些成语也和楚国有关哦!
阳春白雪
楚顷襄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他一直沉迷于享乐,大臣庄辛因此十分忧虑,便前去劝谏说:“如果大王再不好好治理朝政,楚国就要亡国了。”
楚顷襄王听了不以为意地说:“现在天下太平,楚国怎么会亡国呢?”庄辛说:“我当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后果,才敢这样说的。如果大王继续宠幸这群沉迷享乐之人,楚国一定会灭亡的。”
果然,五个月后,秦国就发兵攻打楚国,一举攻占了楚国郢都。楚顷襄王连忙逃走,流亡到了城阳,心里十分后悔,赶紧派人去赵国把庄辛请了回来,说道:“我当初不应该不听先生的话,现在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我该怎么办呢?”
庄辛回答:“我听说,兔子来了才放猎狗去追,羊丢失了才去修补羊圈,也还来得及。现在大王还有方圆数百里的土地,只要有心振作,一定可以恢复楚国的。”
楚王听后,立即封庄辛为阳陵君,并在他的辅佐下重振国力,终于收复失地,渡过了这次危机,复兴了楚国。
在生活和工作中,犯了错误,遭遇挫折,都是正常现象。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育,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不过,与其事后“亡羊补牢”,不如事前“未雨绸缪"。 这就是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的道理。
你还知道哪些和楚国有关的成语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战国成语-白雪阳春白雪阳春
【读 音】:bái xuě yáng chūn
【释 义】: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 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近义词】:阳春白雪
相关成语
- 白璧无瑕
- 白璧青蝇
- 白璧三献
- 白璧微瑕
- 白白朱朱
- 白草黄云
- 白齿青眉
- 白丁俗客
-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 白发苍苍
- 白发苍颜
- 白发丹心
- 白发红颜
- 白饭青刍
- 白发青衫
- 白发千丈
- 白发朱颜
- 白骨露野
- 白圭之玷
- 白骨再肉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
小姓名,大乾坤!
阳春白雪?喝咖啡的太雅?下里巴人?吃大蒜的太俗?阳阿薤露?面条大米白开水?好吧,一般还是这样舒坦些。这也算是取名学中的中庸之道。不过我要强调,咱不是说喝咖啡好或不好,也不是说吃大蒜好或不好,都好都好。
《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有云: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人们欣赏姓名、音乐、电视、电影,甚至书籍,大都是"入耳为佳,适心为快”。尤其是在一个物化浮躁的环境里,这一点就表现得更加突出。就姓名来说,取名当然是学问,可选择姓名也需要水平,大众审美水平和趣味的层次,甚至去慢慢引导提高这种层次,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姓名的艺术性越高,能欣赏的人就越少。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又和欣赏者的主观趣味有很大关系,有时很难得到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正如西晋葛洪在《广譬》一书中所指出的:"观听殊好,爱憎难同。" 对于听惯桑间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声的人,当然无法理解阳春白雪和黄钟大吕的高贵雅致。从这点来说,古今并无太大区别。
"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是不能离开"雪唱"和"俗情"的。任何音乐似乎越通俗,支持者也越众。这和今天票房收入更好的往往是流行歌曲演唱会是一个道理。当然高雅的艺术自有其价值,时代愈久,愈弥足珍贵。任何时候,都有叫”雪唱“的,也有很多唤作”俗情“,今天的雪唱也可能变成明天的俗情,今天的俗情也可能成为明天的雪唱,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1942年同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代表合影
今天看来,什么建军、建国、援朝、国庆、国强、富强作为名字未免过于通俗。但是既然有那么多人不约而同地叫,哪一个姓名不是寄托了父母亲的祝福?其实,时代是姓名更大的背景。往大了说,这里面不自觉地寄托着老百姓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泰民安,共同富裕”的家国情怀。若干年后,还算高雅的梓啊涵啊诺啊宸啊,恐怕也是一样的结局。
当然了,这是从历史的变化的角度说的。从实际的技巧来说,两个字组成的名字,一个字如果极尽娇柔,另一个要稍微清淡些。比如,假设有个女孩子姓李,李梦瑶:蛮俗气的。李梦遥:略微好一点(但是意思不好)。李孟瑶:不算太俗气(但是不知道啥意思;或者说长女?也可。)李梦尧:这就很别致,令人印象挺深刻的,当然了,梦到大帝他老人家到底是要干啥子?这里也待议。纯从给人的印象来说,比李梦瑶要不俗很多个百分点了。
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没必要心存高远到什么程度。一定要追求搜遍全网只我一个也没太大必要。小范围内小清新就可以了。毕竟,人不是什么倾国倾城的人,也没必要非得追求天翻地覆的名字。
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
举例几个名字,以飨读者,如果能抛砖引玉启迪思路于一二,那自然是极好的。
苏见信,“ 见”字作为姓名很少见。搭配上“信”,顿有古意,正,雅。信任和被信任都可以说,用尽了汉字的妙处。
夏文汐, 可能有人觉得文汐也是无意义的字的搭配。但是联想一下我们常用的“辞藻”“文彩”,都是用现实中的事物来形容汉语的华丽。文汐也是如此,文字如潮汐,意境非常,又简单上口。
郁可唯。 这是后改的名字,原名郁英霞。显然可唯情调高很多,可,是许可,唯,是唯独,作为并列结构来理解的话,很有中国文化中的那种虚又玄的情调,作为女孩子,更有种欲说还羞的情操。但看名字的话有些太清淡,但还好郁这个姓氏又是浓郁的,整体看姓名又搭配得刚刚好。
方大同。 很多人都知道,名字不能取得太大。什么龙霸天之类的……大同算不算大?大,但是可以用。因为这是中国人对于社会的最终极追求,跟“美”一样,再终极的愿景,都是可以用在名字里无妨的。方大同的方姓也很有意思,方是刚刚的意思,刚刚大同,将满未满是一种更好的状态,真是如雏鸟破巢一般充满希望。
1944年的延安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伟大领袖 *** 试图将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统一起来。 *** 主席在1942年发表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说,"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么,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 ,任何专门家的更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
近八十年过去了,依然振聋发聩,在有些时候不分雅俗,分不清雅俗,雅俗分离、雅俗倒置的姓名学领域,汲取其营养,尤其迫切和必要!
2023教师 *** D类考试每日一练(3月6日)1.征稿:评选:颁奖
A.运动:热身:放松
B.节能:减排:环保
C.设计:施工:监理
D.麻醉:切开:缝合
【答案】D
【解析】题干逻辑关系:先征稿,再评选,最后颁奖,三者为动作上的先后顺序的对应关系。
A项:先热身,再运动,两词顺序与题干相反,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节能和减排是并列关系,不分先后,且节能和减排都属于环保措施,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先设计,再施工,监理是指对工程项目等进行监督管理,监理的主要内容是熟悉所监理项目的合同条款、规范、设计图纸,有效开展现场监理工作,及时报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所以施工和监理可以同时发生,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先麻醉,再切开,最后缝合,三者为动作上的先后顺序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2.耳塞:噪音
A.书籍:知识
B.蜡烛:光明
C.肥皂:污渍
D.风扇:低温
【答案】C
【解析】题干逻辑关系:耳塞是用来减少噪音的,二者为功能对应关系。
A项:书籍是知识的载体,二者不是功能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蜡烛是用来增加光明的,不是用来减少光明,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肥皂是用来减少污渍的,二者为功能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D项:风扇是用来降低温度的,不是用来减少低温,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桃花扇》:李香君
A.《牡丹亭》:柳梦梅
B.《汉宫秋》:王昭君
C.《西厢记》:张君瑞
D.《琵琶记》:蔡伯喈
【答案】B
【解析】题干逻辑关系:《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历史剧,李香君是剧中的女主人公,二者是剧本与女主人公的对应关系。
A项:《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创作的剧本,柳梦梅是剧中的男主人公,二者是剧本与男主人公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汉宫秋》是元代马致远创作的历史剧,王昭君是剧中的女主人公,二者是剧本与女主人公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C项:《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剧本,张君瑞是剧中的男主人公,二者是剧本与男主人公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琵琶记》是元末高明创作的南戏,蔡伯喈是剧中的男主人公,二者是剧本与男主人公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4.经营:纳税
A.借书:归还
B.评比:投票
C.球赛:运动
D.注册:登记
【答案】A
【解析】题干逻辑关系:经营和纳税是两种行为,且先经营,后纳税,二者为时间先后顺序的对应关系。
A项:借书和归还是两种行为,且先借书,后归还,二者为时间先后顺序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B项:投票是一种评比的方式,二者为方式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球赛与运动相关,二者为对应关系,但球赛并不是行为,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注册指把名字记入簿册获得某种资格,登记指把有关事项或东西记载在册籍上,两者意思相近,没有先后之分,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5.阳春白雪 对于 ( ) 相当于 ( ) 对于 度日如年
A.曲高和寡;浮光掠影
B.余音绕梁;潜移默化
C.靡靡之音;如隔三秋
D.下里巴人;白驹过隙
【答案】D
【解析】带括号的类比推理,要将四个选项逐一代入,判断前后两部分的逻辑关系。
A项:“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曲高和寡”原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二者为近义关系;而“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度日如年”是指过一天像过一年那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潜移默化”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度日如年”是指过一天像过一年那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靡靡之音”是指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比如使人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如隔三秋”形容情人之间思慕殷切或是良师益友之间的思念之情,“度日如年”是指过一天像过一年那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二者为反义关系;“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度日如年”是指过一天像过一年那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二者为反义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藏头诗《阳春白雪》作者:中国人
(一)
阳光台阶谱新曲,春风蜷缩绿叶枝。
白杨花开双燕飞,雪风梦旋帘垂低。
(二)
阳丽光柔明媚天,春鸟归巢题诗卷。
白云飘渺万里空,雪舞苍茫千叠远。
(三)
阳泉环绕流潺潺,春好缱绻斗艳艳。
白茅丛丛满山坡,雪映只只鸟舞翩。
(四)
阳江支流绕村庄,春光明媚歇心房。
白露霜降一疏影,雪雾笼罩几飞翔。
注:吴淑姬(?一1185)湖州人,约宋考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父为秀才,貌美,慧而能诗词,说详拙作中园女性的文学生活淑姬工词。有《阳春白雪词》五卷,《花庵词选》黄升以为佳处不减李易安。
二0二0年四月三十日晚9:56分。
1、在古代人们尊称对方的妻子:
A、令爱
B、令正
C、令堂
(B)令爱指女儿,令堂指母亲。
2、从事贸易活动的人叫做"商人",这跟历史上的商代有关吗?
A、有关
B、无关
(A)商人的出现确实和商代以物易物兴盛有关,而这种行为也使得商部落迅速发展起来。周朝建立后,商朝的后裔,商族人由统治者变成了周朝的奴隶,生活每况愈下。商族人为了过上好日子,纷纷重操旧业——做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便有了这样的看法:商族人就是做买卖的人。后来,人们简称商族人为“商人”,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3、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
A、八条
B、二十二条
(A)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
4、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
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C)扁鹊、华佗为神医;李时珍则被称为医圣、药圣。
5、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下列哪项不在其"三乐"之列?
A、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B、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C、乡人无不称其善也
D、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C)《孟子·尽心章句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6、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B)指长江。语出《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颍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后,决心要灭掉陈国,说了这句话:“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靠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的诗句?
A、李商隐
B、骆宾王
(A)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出自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8、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A、初春
B、暮春
B、仲夏
(B)绿叶茂盛,花渐凋谢,所以可以看出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
9、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
A、面部表情
B、舞蹈动作
C、器械表演
(B)唱念做打通常被称为“四功”。唱指唱功,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戏曲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戏曲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10、《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孙武
B、孙膑
(A)孙膑的叫《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
11、"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是宝玉对黛玉的之一印象,其中"靥"是指:
A、酒窝
B、眼睛
C、嘴角
D、腮帮
(A)酒窝儿,嘴两旁的小圆窝儿。
12、"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
A、十五岁
B、二十岁
(B)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13、"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文章
B、书法
(B)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14、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
A、鼓
B、钲
(B)《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击鼓和鸣金是古代军事指挥的号令。击鼓就是敲战鼓;“鸣金”就是“鸣钲”,并非“鸣锣”。《说文解字》“钲,似铃,柄中上下通”。钲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制成,颜色似金。
1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
A、家弟家妹
B、舍弟舍妹
(B)长辈用家,如家父,家兄;小辈用舍。
16、"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
A、天文、地理、文学
B、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
C 、孔子、孟子、老子
D、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
(B)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17、如果在华佗去世后,曹操还想寻找一位名医为自己治病,他可以找下列的哪一位?
A、扁鹊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D)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孙思邈,唐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只有医圣张仲景和曹操同一时代,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18、《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
A、花旦
B、青衣
(B)虞姬是青衣。花旦和青衣的区别:花旦:多扮演热情活泼、明快泼辣的年青女性。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
1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月亮
B、姻缘
(A)婵娟的意思常用者有三,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2、美女、美人;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这里的婵娟是第三种。
2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C)屠苏,酒名。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21、"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A)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
22、"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C)围栏是传统解释,但目前存在争论,有以下几种说法。
2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B)语出欧阳修词:《生查子?元夕》,元夕即元宵节。
24、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A、隔岸观火
B、暗度陈仓
C、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
(D)项羽破釜沉舟,一战成名 。
25、《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
A、乌
B、巫
C、肖
D、萧
(C)“肖”“萧”本为不同的姓。“萧”是大姓,“肖”则是小姓,历史上曾寥若晨星地冒出过“肖”姓,但非常罕见。1970年代推行二简字之后,“萧”整个字的所有义项都被合并到“肖”。
26、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戊
B、戍
C、戌
(A)戊读wù,天干甲乙丙丁戊;加横xū,地支亥字前位戌;加点shù,军队防守去卫戍。
27、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A、早上
B、中午
C、傍晚
(C)古时候的婚礼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黄昏举行婚礼仪式。“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
28、"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B)古代中国人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而且黄河自古容易决口,是历朝历代治理的重点。
29、"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
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
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
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C)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30、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A、文章
B、画作
C、乐曲
(C)阳春白雪最早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下里巴人最早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现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31、下面哪句话出自《孟子》?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D 、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
(D)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32、"讳疾忌医"典故中的君王是:
A、齐桓公
B、蔡桓公
(B)扁鹊见蔡桓公,故事很出名。
33、拍电影时常用的"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
A、 *** 竹筒的一道工序
B、加工新茶的一种 ***
(A)“杀青”一词与古代制竹简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非常有关联的。经过火烤处理的竹简刻字方便、防虫蛀,当时人们把这个工序叫做“杀青”。
34、下列选项中与"亡羊补牢"意思最接近的是: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祝之所伏
C、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亡羊补牢: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雷同。
35、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为"孔门四教",具体指的是: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文、行、忠、信
(B)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指教育一个人要从诗书礼乐、社会实践、忠诚守信、思想情操等方面去实行。
36、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
A、干
B、戈
(A)干,象形字,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戈,古代的一种曲头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
古代文化常识易考易混一百例(下)81归老、归养
归老,是辞官养老,养的是自己。归养又称终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养的是亲人。
82大理寺、太常寺
大理寺:古代司法审判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更高法院,掌管刑狱案件审理。明代与刑部、督察院合称“三法司”,以大理寺卿为长官,少卿为副职。太常寺:掌管宗庙礼仪,是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更高行政机关,主管官员称太常卿。
83同列、同年
同列:处在同一班列,同等地位,也指地位相同者,犹如同僚。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
84鳏寡孤独
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85五礼、六礼、六艺、六书
五礼:中国古代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六礼:①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②中国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艺:①指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就是指六经。②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86卜筮
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87洗马、驸马
洗马:念xiǎn音,秦时设置官名。汉时亦作"先马"、"前马"。为太子属官,掌侍从,太子出行时为前导,秩比六百石。晋时改掌图籍,唐代掌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驸马: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
88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是我国之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资治通鉴》是我国之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之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时期左丘明作;《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刘向整理。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之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历史上之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都属断代史。
89前四史、后四史
前四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东汉>班固的《汉书》,记载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记载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三国?蜀>陈寿的《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后四史"的最后一部《清史稿》并不属于《二十四史》,《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明史》。
90博学宏词、书判拔萃
博学宏词:即博学宏词科,始于唐玄宗,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宏词科的考试内容是"试文三篇",包括诗、赋、议论各一。乾隆名弘历,"宏"音形义与"弘"相近,故改为博学鸿词。主要方式是由各地的地方官和士绅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名士,直接参加这一考试。书判拔萃:即书判拔萃科,唐代考选科目之一,试判三条,中者授官,书判,即书写判词的能力。
91城隍
城隍: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的护城壕称为“池”。
92五声、七声
五声:又叫"五音"。古代指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近似现代音乐简谱的1、2、3、5、6。七声:又叫"七音"。指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个音,近似现代音乐简谱的1、2、3、4、5、6、7。变徵"声调悲凉,“羽”声激愤。
93东隅、桑榆、桑梓
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桑梓之情应该就是“思乡之情”。
94《诗经》六义、汉字演变八过程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内容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颂是祭祀和颂圣的乐曲。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汉字演变八过程:汉字形体经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八个过程。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因其多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形式。金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也被称为“钟鼎文”或“吉金文字”。大篆是西周晚期的文字,又称籀文。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形成的文字。隶书起源于战国,发展兴盛于东汉时期。一般认为,隶书是由小篆发展而来的。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
95掾吏、掾史
掾吏: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掾吏指官府中辅助官吏的通称。掾史:官名。掾与史的合称。汉衙署分曹办事。曹有掾与史,掾为长而史次之。
96商贾
商贾,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97干戈
干戈: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干"指盾牌,上古时期,秦称"盾",山东六国称"干","戈"指进攻的类似矛的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后来引申为指战争。
98剖符、虎符
剖符:又叫"剖竹"。古代帝王在建国之后,分封诸侯、功臣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用铜或竹、木制成,上刻有字。后因以“剖符”、“剖竹”为分封、授官之称。虎符: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专符专用,一地一符。
99鼎甲、鼎元
鼎甲:①指豪族大姓。②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因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有此称。鼎元: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100鸿胪、传胪
鸿胪:"鸿",大。"胪",传达。汉武帝太初年间改"典客"为"鸿胪",专管朝廷庆贺吊丧赞导之礼。既是官名,又是官署名。传胪:①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②明代称科举第二、三甲之一名为传胪。至清代则专称二甲之一名(殿试第四名)为传胪。
101烽燧
烽燧:①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②指战乱。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102陛下、殿下、阁下、膝下、麾下、足下、在下、节下
陛下: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殿下:宫殿阶陛之下。唐代以后,殿下一般多用于称呼皇太子,也用以称呼皇太后和皇后。后来,在称呼君主国的王储、亲王、皇太后、皇后、公主时等仍称殿下。阁下:最初只用于对中央宰执之臣和地方郡守一类高官的敬称,后来各级官吏,甚至是普通人都可以用此称呼。旧时对人的尊称。也常用于书信中。膝下:子女幼时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后来借指父母,有亲切之意。后用以表示对父母的爱慕;并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为敬辞。麾下:“麾”,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后世也用麾下指部下。足下:意为“您”。属称对方的敬辞。下对上或同辈相称。在下: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节下:主要用于魏晋时期。“节”是军中权力的象征,大将常有“持节”、“假节”之衔,故而对高级武将尊称为节下,后世对使节及地方疆吏也称“节下”。
103左袒、右袒
左袒:袒露左肩臂。偏护一方叫左袒。在案件中倾向于赞同某一方或问题的某一面。右袒:袒露右肩臂。《汉书.高后纪》:"勃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皆左袒。"后以"右袒"表示倒向不义者一方。请罪待刑,则右袒。
104车右、虚左
车右:一般情况下,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而兵车情况不同,(君王或主帅的指挥车)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车右是有勇力之士,任务是执干戈以御敌护卫主将,并负责战争中的力役之事(如地势险阻需下车助推等)。虚左:古代马车的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
105关东、关西、关中、关外
关东:指山海关以东的一带地方,泛指东北各省,也叫关外。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为“关西”。关中:相当于今陕西省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又名秦中。关外:①秦、汉、唐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为“关外”;②明清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其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
106建元、改元
建元:开国后之一次建立年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建元"。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更换年号,称为"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107阴文、阳文
阴文:器物或印章上所雕铸或所镌刻的凹下的文字或花纹。印章的阴文也叫"白文"。阳文:表面凸起的文字或者图案。
108流民、遗民
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遗民:指亡国之民,或者沦陷区的百姓,或者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或者劫后余留的人民,或者指后裔、隐士、百姓等。
109股肱
股:大腿。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110临朝称制、垂帘听政
临朝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 *** 皇帝执掌国政。由西汉时期的吕后开辟。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垂帘听政: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形容女后当朝处理国事。起源于战国,垂帘听政的制度到唐朝武则天时期才开始。
111四夷、中国
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按族划分,不按地区方位划分)泛指外族、外国。即东夷、西戎(氐、羌)、南蛮(越、巴、蜀)、北狄(胡)。两两对举时指四方少数民族。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又称“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在文言文中指中原。
112服阕、起复
服阕:又叫服除、终丧,守丧期满除去孝服。阕﹐终了。起复:①明朝以前,又称夺情起复(夺情、夺服),官员因父母丧而辞官守丧未满而奉召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参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副官 *** 。②明清时指官员父母丧服满期后补官。③降官后又复职。
113酷吏、循吏
酷吏:本意为执法无情的官吏,后指用残酷的 *** 进行审讯、统治的官吏。如汉代张汤、郅都,唐代来俊臣。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114淫祠、淫祀、生祠
淫祠:不合礼义而设置的祠庙,邪祠。淫祀:指不合礼制的祭祀。生祠:旧时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其对象都是官员。有德政于民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但其下级官员也能出于阿谀奉承的目的为上级官员立祠。所以其对象不一定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115昭穆
昭穆:是宗庙制度之一,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即左三昭右三穆。以周代天子七庙为例,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排列时,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亲疏远近。
116白衣、青衣、青衿、黄衣、黄裳、赭衣
白衣:指平民。亦指无功名的人;也指既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未考中功名的叫白衣秀才。进士又称白衣公卿。青衣:表示婢女。明清时代也指寻常百姓。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青衿:泛指读书人,在明清科举时代专指秀才。黄衣:指道士。黄裳:指嫡妻,也指太子。赭衣:是古代囚犯所穿的赤褐色的粗布服,是犯人的代称。
117堂、室
①窗、户之外曰堂;窗、户之内曰室。②堂指母,令堂指对方的母亲;室指妻,家室指妻子。堂在前,室在后,堂大于室。在堂上面南背北之位为最尊。室为东西长南北窄的矩形,面东背西是最尊之位,即所谓东向坐。其次是面南背北之位。再次是面北背南之位。最卑之位是面西背东的席位。登堂入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118谕旨、俞旨、中旨
谕旨:①晓谕帝旨(动词)。②皇帝的诏令(名词)。俞旨:俞,允许的意思。俞旨是表示同意的圣旨。中旨:①皇帝的诏谕。②唐宋以后皇帝自宫廷发出亲笔命令或以诏令不正常通过中书门下,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称为中旨。③符合君主的意旨。(此义项“中”读四声)
119优诏、矫诏
优诏:是褒美嘉奖的诏书。矫诏: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
120西席、东床
西席:又称西宾,古人席次尚右,右为宾师之位,居西而面东。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西席就成为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出自汉明帝刘庄尊敬老师桓荣。东床:又称东袒,出自王羲之,东床就是女婿。"令袒"或"东床"这种称谓一般都用于称对方的女婿、别人的女婿。
121太子、世子
太子:①春秋之前,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或儿子中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称太子,有时称世子。②战国时诸侯嗣子皆称太子,不能称世子。③两汉时皇帝与诸侯王的继承人皆称“太子”,只是被预定为皇位继承人者称皇太子。别称有东宫、青宫、春宫、黄裳、储副、储贰、储君、副君、元良等。世子:①春秋之前,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或儿子中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称世子,有时称太子。②曹魏时期,诸王公侯嗣子改称世子,后世多以王爵嗣子为世子。明清两代亲王嗣子称世子。
122雅乐、俗乐
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是一种古代的传统宫廷音乐,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俗乐:指世俗的音乐,与雅乐相对。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古代对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和散乐(百戏)的泛称。
123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这个社会应该不缺阳春白雪,恐怕也不缺下泥巴人,缺的是常常分不清谁是阳春白雪,谁是下泥巴人。
现代哲贤们总是说,人生而平等,没有人生来就是阳春白雪或者生来就是下泥巴人。
问题是后来有人成为了阳春白雪,而有人成为了下泥巴人。成为阳春白雪的很多是自封的,而不是公认的;成为下泥巴人很多是别人强加的,而不是自找的。
于是,我们就经常能看见有人吃着鲍鱼海参,却指责他人为什么只吃玉米红薯;有人高居庙堂之上,却指责他人没有社会责任。
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基本事实:没有下泥巴人的负重前行,哪里会有阳春白雪的岁月静好?
当下泥巴人用一颗纯洁的心在挣扎的时候,阳春白雪们却在庙堂之上用一颗浮躁的心在纸醉金迷。
我很想将自己定位成阳春白雪,但我知道我的骨子里就是下泥巴人。也许有一天我会从泥巴中觉悟,然后走出泥巴而觉醒,但是,当这一天来临,我有可能无处安放我那鲜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