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麻黄碱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16 0
《本草备要》:麻黄

麻黄

轻,发汗

辛温微苦(僧继洪曰∶中牟产麻黄,地冬不积雪,性热,故过服泄真气)。入足太阳(膀胱),兼走手少阴、阳明(心、大肠)而为肺家专药。能发汗解肌,去营中寒邪、卫中风热。

调血脉,通九窍,开毛孔。

治中风伤寒(中,犹伤也),头痛温疟,咳逆上气(风寒郁于肺经。经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痰哮气喘(哮证宜泻肺气,虽用麻黄,而不出汗,本草未载),赤黑斑毒(胃热。

一曰斑证,表虚不得再汗,非便闭亦不可下,只宜清解其热),毒风疹痹,皮肉不仁,目赤肿痛,水肿风肿。过剂则汗多云阳,夏月禁用(汗者心之液,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乃骁悍之剂。丹溪以人参、麻黄同用,亦攻补法也。东垣曰∶十剂曰轻可去实,葛根、麻黄之属是也。邪客皮毛,腠理闭拒,营卫不行,故谓之实,二药轻清,故可去之。时珍曰∶麻黄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二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不同。王好古曰∶麻黄治卫实,桂枝治卫虚,虽皆太阳经药,其实营卫药也。心主营为血,肺主卫为气。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心之剂。时珍曰∶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未有究其精微者。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恶寒;风伤卫,卫气外滞,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肺之合也,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和气。汗后无大热而喘者加石膏。《活人书》,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泄肺火之药,是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散肺经火郁之药。腠理不密,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虚,虚则补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药,泄木而固脾;使以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下后微喘者,加浓朴、杏仁,以利肺气也。汗后脉沉迟者加人参,以益肺气也。《活人书》,加黄芩为阳旦汤,以泻肺热也。是桂枝汤虽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诸家皆以麻黄桂枝为肺经药,谓伤寒传足不传手者误也。桂能平肝)。

发汗用茎去节,煮十余沸,掠去浮沫,或用醋汤略泡。

备用,亦有用蜜炒者(庶免太发),止汗用根节(无时出汗为自汗,属阳虚;梦中出汗为盗汗,属阴虚。用麻黄根、蛤粉、粟米等分为末,袋盛扑之佳。时珍曰∶麻黄发汗,驶不能御;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物理不可测如此。自汗有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脾虚、阴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痉等证,皆可加用。盖其性能行周身肌表,引诸药至卫分而固腠理。汗虽为心液,然五脏亦各有汗。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浓朴、白薇为使。恶辛夷、石膏。

发汗止汗均用它——麻黄

作者:南部战区总医院主管药师 袁奕斌 吴琼

编排: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主任药师 傅永锦


麻黄典故

曾经有个老中医,无儿无女,只收了一个徒弟,他们平时靠自己采药卖药维持生计。老中医的徒弟性格比较狂妄自大,和师傅没学多久就自认为可以出道行医了。老中医很伤心但也无能为力,只能和徒弟说:“你另立门户可以,但是有一味中药你必须记住,千万不能随便卖给病人吃。”徒弟问:“什么药?”师傅说:“无叶草。这种草的根和茎作用完全相反,根是止汗的,茎是发汗的,千万别用错,会治死人的!”徒弟敷衍的表示知道了,却并未放在心上。从此,师徒二人,各自卖药。

没多久,徒弟就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病人,被患者家属告到衙门,并被县官命人打了四十大板,判了五年大狱。出狱后,徒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诚恳的向老中医道歉。也从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非常小心了,而因为这味草药让他闯了大祸惹上了麻烦,就给这位草药改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药的根颜色是黄色的,干脆叫作“麻黄”。

接下来,就让药师带大家认识一下麻黄这位中药吧!

名称

麻黄茎

麻黄根


_

来源与产地

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收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产地:主产于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

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干燥。

产地:主产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等省区。

炮制 ***

麻黄: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抢水洗净后闷润、切断,干燥;

蜜麻黄(炙麻黄):取麻黄段,照蜜炙法用文火炒至金黄色、不粘手为度。每100kg麻黄,用炼蜜20kg;

麻黄绒:取麻黄段,置铁碾槽中推成绒,筛去细粉。

麻黄根:除去杂质及残留茎基,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斜厚片),干燥。

成品与形状

麻黄:圆柱形短段。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粗糙,有细纵脊线,节上有膜质鳞叶。体轻,质脆,易折断。切面中心显红黄色。气微香,味涩、微苦;

蜜麻黄(炙麻黄):形如麻黄段,表面深黄色,略有光泽,具黏性。有蜜香气,味甜;

麻黄绒:松散的绒团状,黄绿色,体轻。

麻黄根:类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具纤维性,有菊花心。边缘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质硬而脆。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甘,平。归心、肺经。

功效主治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黄:风寒表实无汗症、肺气不宣之喘咳症、水肿兼有表征证者;

蜜麻黄(炙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

麻黄绒:用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

固表止汗

常用于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研末敷。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

内服:煎汤,3-9g;

外用:适量,研粉撒扑。

注意事项

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服。

专攻止汗,有表邪者忌用。


审稿专家:南部战区总医院主任药师 杨晨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 *** 药盾公益(公众号:P *** 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解表之王——麻黄

麻黄是麻黄科草本类小灌木植物,不要小看这一根根不起眼的中空小草,它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药物之一,是解表、发散风寒的“鼻祖”药,是这次中药治疗新冠病毒抗疫战争的“功臣”。

麻黄自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到历朝各代的经典医学著作,都起到了代表性地位,并且在张仲景手下得到了其功效极致的发挥,成为了后世药书中诸多繁杂复方里运用麻黄的基础方。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并利水消肿之功效;运用于风寒表实、肺气不宣而引起的伤寒瘀热及风湿痹痛。麻黄色青入肝,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状,故能旁通骨节,除身疼,直达皮毛,de之一品药。

麻黄不同炮制 *** 产生不同作用,入药切中段去节,生麻黄发散风寒作用强,蜜炙麻黄止咳平喘作用强,如没有外感风寒的肺热咳喘,就用炙麻黄;如把麻黄捣绒,药性就变得缓和,适合老人和儿童。

01 代表方

麻黄汤—证见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用于太阳经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发卫中汗,此汗是太阳寒水之气,在皮肤间,腠理开而汗自出。

小青龙汤—证见外感风寒,水寒相搏,肺气益困,输转不利,水饮蓄积于心下,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甚则水饮溢于肌肤而浮肿。用于治疗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的外寒里饮证。

大青龙汤—证见外感风寒、内有郁热,发热恶寒俱重,头痛身疼,无汗烦躁。用于太阳中风、伤寒表证兼里热证者。急性热病之初起高热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风寒性急性支气管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此方为风寒双解要方。

02 麻黄使用禁忌

1、不同入药部位的药理机制可谓天差地别,麻黄茎发汗解表,而麻黄叶敛气止汗,使用时需注意。

2、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麻黄辛温的性味容易对病人造成二次伤阴。

3、“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指泌尿系统疾病,久患淋病、下焦湿气、瘀滞、湿热内盛者不可使用。

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具有皮肤感染性病灶的患者此时疼痛不能简单地利用麻黄的热性发汗帮助减轻。

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衄家”是指常流鼻血的人。

6、“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日常有便血、尿血、月经量过多的人,血虚气衰者,都应禁用麻黄的汗法。

7、平素有自汗、盗汗情况的人群,不能使用麻黄。

麻黄对于整个中医历史的影响和意义非同一般,是中药材的起源药物,麻黄使用得当是一味非常好的解表退烧药,如辨证错误使用不当也会造成很大的风险,张仲景的《伤寒论》中通过六经辨证对发汗解表药分析透彻,作为我们中医中药人应该熟读研究经典,传承经典,用药精准,把好的药物尽其用。

(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程磊)

■ 上海医药集团特别支持

本文版权属于上海药讯,配图来自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医实战笔记》第二章:麻黄的功效与应用

麻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有生用与蜜制之分,生用力猛,蜜制后力缓。

一、麻黄的功效: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能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通腠理,解肌。”

《本草纲目》:“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

《本草备要》:“入足太阳膀胱,兼走手少阴心、阳明大肠而为肺家专药。发汗解肌,去营中寒邪,卫中风热。调血脉,通九窍,开毛孔。”

麻黄虽有三大功效,实际都是相联系的,麻黄辛温发散力最强,因此能入肺经,是中医汗法中最常用也最重要的一味中药。因其能发散表闭,自然能宣通肺气,故而能治疗因风寒束表、郁里化热而致的咳喘之症,所以也就能宣肺平喘。而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肺主皮毛,亦主一身之表,麻黄能开宣肺气,发汗散津,自然也就能疏利膀胱经气,起到利水消肿的功效。所以,临症用麻黄,常有不得汗却但见小便通利者,一样也认为是起效之说。

中医治病有所谓“八法”,其中尤以汗法最难掌握。汗法方剂 *** 虽多,但最重要的还是以麻黄为主药的方剂。因此,广义而言,想学习好中医治病“八法”中的汗法,其实就是要先学好中药麻黄的应用。特别是配伍与用量,想达到发汗解表祛病的目的,是非常复杂的,用量少了发汗之力不足,祛不了病;用量过了发汗之力太猛,又容易伤阴亡血,加重病情。如何达到“发汗要求”,是中医学最深的一门学问。

所谓汗法并不是简单的只让病人出汗,而是通过发汗的 *** ,让病人达到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祛邪外出的目的。因此,凡是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汗出而寒热不解的病症,皆可用汗法治疗。此正是《内经》“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之意。

二、麻黄的配伍应用:

1、用于风寒表实证,常与桂枝相须配伍,以增强解表散寒之功,可用治外感风寒,腠理密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风寒表实证,如麻黄汤。

2、用于咳喘实证,麻黄辛开苦降,能够宣降肺气,以宣为主,善散邪宣肺以止咳平喘,凡肺气壅遏所致的咳嗽气喘,无论寒、热、痰、饮以及有无表证,均可应用,尤宜适宜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咳喘。

常用配伍:①风寒束表,肺气失宣之咳喘,常与杏仁、甘草配伍,如三拗汤;②外寒内饮之咳喘,痰多清稀等,常配伍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③热邪壅肺之高热、喘促,可与石膏、杏仁、甘草配伍,如麻杏石甘汤。

3、用于水肿而兼有表证,本品既能上开肺气,宣散湿邪。又能下输膀胱,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治疗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之水肿(风水证)常配伍石膏、生姜等,如越婢汤。

4、除此之外,麻黄还有散寒通滞之功,可用治风寒痹症、阴疽、痰核等证,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阳和汤等。用于诸风掉眩中风证,如大、小续命汤等。

三、麻黄的用法用量:

麻黄的用法与用量密不可分,少用几克可宣通肺气,调畅气机。常用量十余克,可宣肺平喘,利尿消肿。若是想温肺化饮,开宣肺闭,用量要再大些,一般可用到十余克甚至几十克。

然而,最难掌握的还是用麻黄类方来取汗法,无论是外感新邪,还是陈寒痼冷,最重要的是要掌握“灵活”二字,切不可死板教条,按图索骥。这方面,作者比较推崇李可应用麻黄的经验,李可用麻黄,一般剂量较大时往往单独煎煮,煎煮过程中要去沫,服用时采用小量兑服,根据患者服药后的反应,灵活加减用量,若是药以中病,达到了发汗的目的,就把麻黄用量减到维持量或弃之不用。以防矫枉过正,发汗太多伤了阴液。此法更大优点在于灵活与安全,实乃中医临床最应推广之法,学中医者,要重中之重的学习与借鉴。同时,李可用大剂量麻黄时,往往配伍蝉蜕、白果等监制之药,言有防其让病人眩晕之弊,内中机理不明,仅供参考。

四、麻黄的应用注意:

广义而言,中医汗法中的禁忌症,实际上就是麻黄的禁忌证。如《伤寒论》麻黄汤的“麻黄九禁”,就同样适用于麻黄的应用,具体内容会在“好方系列”中详论。除此之外,一些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肾虚而喘等症也需慎用本品。失眠、高血压、脱水、心脏病等现代疾病,也同样要慎用。


这一程

未免辛苦

唯幸运

不再从来

一中医实战笔记20.5.13


中药 解表药之发散风寒药——麻黄


麻黄《神农本草经

用药部位为木草麻黄、木贼麻黄以及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

常用于风寒表实证,喘咳实证以及风水水肿。为发汗解表之一药,开腠理,透毛窍。

成人一日量为2~10克,生用时发汗能力较强,炙用时平喘作用较好。用于实证,虚症不宜使用。

麻黄在中药属于解表药,所以不宜久煎,以免造成有效成分挥发,从而降低药效果。不可过汗,应中病即止,过汗容易损伤阳气,耗损津液,重者甚至亡阳及亡阴。

《本草纲目》中提到,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肺经专药,故肺病多用之。

现代研究表明,麻黄中主要成分为麻黄碱伪麻黄碱及挥发油。挥发油具有发汗解热的作用,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具有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用对“夏月小麻黄”,暑湿感冒不用怕

顾蘅

副主任药师,云南中医药大学 *** 教师,就职于昆明市中医医院

中药里的香薷(rú)被大家称作是“夏月小麻黄”,在夏季暑热湿重的季节,香薷是解暑热祛湿的良药。

香薷

味辛,气微温,无毒。入脾、胃、心、肺经。主霍乱,胃中脘绞痛,治暑热湿重,通小便,散水肿,去口臭,解热除烦,调中温胃,有彻上彻下之功,拨乱反正之妙,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也。但宜冷冻饮料,而不可热饮,宜少用,不可大用。少用,助气以祛邪;大用,乃助邪以耗气。冷冻饮料,乃顺邪解暑;热饮,乃拒邪以格热。此又用香薷者所宜知也。

临床上常用香薷饮来治疗暑湿感冒。香薷饮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薷、白扁豆、姜厚朴各等分组成。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功效。

方中香薷辛温芳香,能外散肺卫闭郁之寒,内化水液停滞之湿,解表和里,两擅其长,故为主药,配以白扁豆消暑和中兼能化湿,并得以苦温的姜厚朴相助,更增强理气化湿之功,三药合用,辛温与辛凉相合,用于暑挟寒湿之邪者,颇为适宜,对上焦暑热为寒所遏,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胸闷心烦,面赤口渴,小便赤涩等症都有很好的疗效。

清代名医吴谦著的《医宗金鉴》卷二十八云:“香薷饮,治暑热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腹满、吐泻者”。明清时期,也传有立秋时服香薷饮清除从夏季带下来暑湿、预防感冒的民俗。

民族用药记载

【蒙古药】地上部分用于夏季感冒,发热无汗,泄泻,小便不利《蒙植药志》。

【苗药】野紫苏:全草治瘫痪,痨伤吐血,感冒,月家病,疮毒《湘蓝考》。

【朝药】香薷:全草治夏季感冒,急性胃肠炎,腹痛,吐泻,水肿,口臭,中暑头痛,中暑腹胀并泄泻《朝药志》、《朝药录》。

【傈僳药】节胜者莫:全草治夏季感冒,发热无汗,中暑,急性胃肠炎,胸闷,口臭,小便不利《怒江药》。

【畲药】香茹草:全草治中暑呕吐,夏日感冒,全身浮肿,水积腹痛《畲医药》。

彝药】枝叶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痈疮疔疖,小便不利《哀牢》。

因香薷内能辛温发散,外能解表,下能利尿,功似麻黄而力稍弱,适于夏月凉及风水水肿,故有“夏月麻黄”之称。

香薷可 *** 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对肾血管能产生 *** 而使肾小管充血,滤过压增大,呈现利尿作用。因此,夏日常用香薷煮粥服食或泡茶饮用,既可预防中暑,又可增进食欲。

但本品有耗气伤阴之弊,气虚、阴虚、表虚多汗者不宜选用。传统习惯认为本品热服易引起呕吐,故宜凉服。

麻黄,麻黄碱-第1张图片-

香薷可治疗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以及吐衄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水煎服,3~10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注意事项: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不宜多服。香薷饮虽为解暑良方,但服用也有禁忌症,如发热、汗出、不恶寒、心烦口渴者,均不宜服用。

麻黄可能有些人不熟悉,但它的功效以及作用还是很好的

麻黄为麻黄科值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草质茎,麻黄在秋季采收,割取绿色草茎,晾干,除去木质以及杂质等,切段生用或者蜜炙或捣破用,麻黄又称为草麻黄,华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麻黄轻扬上达,性温辛散,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可常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而且麻黄辛温,入肺,膀胱二经。肺为水之上源,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从而具有利尿消肿的功效,以及麻黄温散肺寒,也常用于风寒咳嗽,哮喘等证,另外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

麻黄主要可以治疗外感风寒,所以平时使用需要注意是外感风寒,而且为风寒症的种类有很多,更好分辨自己得风寒的种类,才可以对症下药,另外食用麻黄进行疾病治疗的时候,可能会容易让身体流汗,而且是非常的多,不过许多都是虚汗,盗汗,麻黄还可以让人体更加的兴奋,所以有着失眠机体汗本身就很多的人建议不要用,以及肾气不足而导致咳嗽的人建议不要使用,还有就是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

麻黄还具有抗过敏、抗炎、镇痛、以及抗菌、抗病毒、降压等作用,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以及麻黄的发汗力强,、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

呕家之圣药——生姜


生姜,是人们日常生活熟悉的食材,也是中药的一种。而且使用频率很高,在很多经典的中药方剂里都能看到生姜的身影,例如归脾汤、小柴胡汤等。生姜是姜科植物的新鲜根茎,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生姜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

生姜,性辛散温通,能够发汗解表,祛散风寒,但是这一方面的作用力并不如麻黄等药性强,生姜这一方面的药效相对温和,因此较适合风寒轻证,一般可单煎姜汤,或者配伍红糖、葱白等一起煎服。在发汗解表之方剂应用生姜时,主要取其辅助作用,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生姜,被誉为“呕家圣药”。其具有温中止呕的功效,能够温胃散寒,和中降逆止呕,临床上根据病情配伍其他药物,能够有效的治疗各种呕吐。例如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可以治疗胃寒呕吐。配伍半夏能够治疗痰饮呕吐。临床上常用生姜汁液去制药,一些止呕药经过生姜汁制剂后,其止呕作用更强,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生姜同时能够温肺散寒,化痰止咳,能够治疗肺寒咳嗽。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皆可选用生姜入药。

生姜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解毒。其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的毒性,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故而常用生姜去制剂这些药物,以达到减毒的作用,如姜半夏、姜南星等。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鱼蟹也会致人中毒,生姜在这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故而生活中有鱼蟹海鲜中毒者,可用生姜进行解毒。(生姜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不代表仅用生姜就可,当生活中发生中毒现象时,应立即就医,查清病因,才可对症下药,避免耽误病情)

喜欢中医的小伙伴们,别忘了点点关注,有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评论留言,或者私信我。

每日带你学习一味中药——麻黄



麻黄/má huáng

来源:

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

产地:

草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等省区。中麻黄主产于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木贼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陕西等省。

采收加工:

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性状鉴别:


草麻黄

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中麻黄

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上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木贼麻黄

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饮片麻黄

呈圆柱形的段。表面淡黄绿色至黄绿色,粗糙,有细纵脊线,节上有细小鳞叶。切面中心显红黄色。气微香,味涩、微苦。

蜜麻黄

形如饮片麻黄。表面深黄色,微有光泽,略具黏性。有蜜香气,味甜。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温发散,微苦略降,重在宣肺,药力较强。 入肺与膀胱经,外能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机,以平喘。 此外,通过宣肺,又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利水消肿。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

(1)风寒表实无汗证。

(2)肺气不宣的喘咳证。

(3)水肿兼有表证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10g; 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研末敷。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服。



麻黄的故事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无叶草。”“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

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傅说:“小人无罪。”“怎么能说你无罪?”“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麻黄为何会叫麻黄?麻黄具有什么功效?这个小故事可以深刻告诉你

提起麻黄,很多人知道麻黄是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这种植物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本经》里记载:“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今天,就来跟大家科普下麻黄的相关知识,码字不易,期待关注和转发。


麻黄的药材故事

有位老中医,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小徒弟,很是喜爱,想把平身所学和临床经验传授给他。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又不用心学习,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才学了点皮毛,认为自己都会了。就瞧不起老师,甚至收的诊金和卖药的钱,也不交给老师,自己偷偷花掉,老师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去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老师还是不放心,叮嘱他说:“有一种药用时要分辨清楚,切不可随便开给人吃”。

“什么药?”

“无叶草。”

“怎么啦?”

“这种药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行医卖药。徒弟自立门户后,没有老师在跟前管教着胆子更大了,虽说医术不怎么样,却什么病都敢治。没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衙门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

徒弟只好说出老师的名字。县官命人把老师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给医死了!”

老师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

“‘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老师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知道医道深奥,后悔不该自以为是,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判老师认了错,表示痛改前非。老师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

因为这种药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麻黄的功效作用

温散寒邪

中药麻黄具有温散寒邪的功效。当出现外感风寒,头痛,发热等症状,就可以把麻黄和桂枝搭配在一起使用,能够达到发汗解表效果,出现哮喘风寒,肺气不足等问题,也可以把麻黄和甘草,杏仁搭配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和细辛,半夏,干姜搭配在一起吃,都能够起到比较不错的作用。如果想要温散寒邪,那么使用麻黄也是很好的,可以搭配其他一些草药一起使用,让温散寒邪的效果变得更加明显。

抵抗过敏

出现皮肤疾病的人很多,像荨麻疹就比较难受,这个时候服用麻黄可以达到缓解作用,麻黄还可以让骨骼肌的疲劳得到改善,治疗鼻炎问题,当出现重症肌没有力气的情况,也可以用麻黄改善。

麻黄的水提取物,抗过敏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用麻黄 *** 一些麻杏石甘汤,就可以达到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让肠管的运动得到缓解,对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过敏性疾病,都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

抵抗炎症

中药麻黄具有抵抗炎症的作用,因为它里面含有生物碱成分,对于炎症性水肿问题的改善效果就不错,它里面所含有的白飞燕草苷元,抑制炎症的效果也非常好。

影响汗腺分泌

人类汗腺分布和动物汗腺分布是不同的,麻黄里面所含有的麻黄碱,并不会让身体出汗,但是如果处在高温的环境下,使用麻黄碱,那么身体就会出汗,过了1~2个小时,汗腺的分泌会变得更多,但是进行皮下注射麻黄碱的话,并不会造成汗腺分泌过多的情况。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麻黄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和阴虚盗汗,喘咳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麻黄。而且麻黄兴奋中枢神经,多汗、失眠者慎用麻黄。

标签: 麻黄碱 麻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