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和鱿鱼属于鱼类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27 0
10种恐怖深海生物,看看大海里的生物多么神奇

1.毒蛇鱼(Viperfish)

毒蛇鱼又名蝰蛇鱼、蝰鱼,是一种小型的深海发光鱼类,细长的身体可达35公分,属肉食性,白天的时候他们待在水深1524公尺处,晚上则来到不到609公尺深的水域,由于毒蛇鱼可把自己的嘴张至正常大小的两倍,而且他们的胃很有弹性,让他们可以吞下跟自己一样大的猎物。

2.狼牙鲷(Fangtooth)

从他的名字就知道他有着巨大的牙齿和凶猛的长相,他们通常体型较小,对人类无害,当中较大的个体也只有18公分长。头较小,有一个大下巴,上头有锯齿状边缘,无刺,鳞片被藏在皮肤里面。

3. 深海龙鱼

深海龙鱼生活在1500公尺深的海底,他有一个会发光的钓饵,来诱捕猎物上钩。体型不大,却是个凶恶的掠食者,有着凶恶的僚牙。

4.安康鱼(Angler)

安康鱼是中型底栖鱼类,不太擅长游泳,多栖息在海底靠臂鳍爬行,口内有锐利而且朝内倾斜的长牙,基本上,被咬中的猎物绝不可能逃走。

他的特别之处是有一支由前背鳍演化而成的发光钓竿,钓竿顶端内上百万只的发光菌,状似小鱼,会发出亮光,吸引小生物靠近然后捕食。

5.囊鳃鳗(Gulper Eel)

从已有的少量标本来看,大部分的囊鳃鳗都是深海鱼类, 囊鳃鳗缺少部分骨骼,他们也没有鱼鳞、腹鳍或鱼鳔。嘴巴一般较大,其中部分甚至可以吞下比自己更大的鱼类。

6.大王乌贼(Giant Squid)

主要产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生活在水深300公尺至3100公尺深的水域,触手上有吸盘及倒钩,这使得它比同类大乌贼还来的危险。

2006年12月,日本科学家使用先进仪器和诱饵之一次捕捉到大王乌贼的影像,并且用陷阱截断他一只触手,这是人类史上之一次捕捉到大王乌贼的影像并捕捉到他活生生的组织样本。

7.大王具足虫(Giant Isopod)

又称为巨型深海大虱。成年大王具足虫的体长可达19至37公分,这样的巨大体型在深海动物中是很难得的,通常大多只有1-5公分。

大王具足虫是深海环境中重要的食腐动物。水深170到2140公尺的范围,都可以看到大王具足虫的踪影,大王具足虫食源广泛,他们大多是肉食性的,主要是食用死去的海洋生物的尸体,如鲸鱼、鱿鱼和其他一些鱼类。

8.恩氏单棘躄鱼(Coffinfish)

他有柔软的身体,分布于西南太平洋的澳洲海域,体长可达22公分,栖息在泥底质的大陆棚及大陆坡,生活习性不明。

9.吸血乌贼(Vampire squid)

吸血乌贼可说是活化石,亿年前因躲避掠食者猎食,从浅海移居到深海,亿年来其形态不曾改变。他们是海洋的垃圾处理机,借由细长触手捕获海洋中的碎屑,其中包括动物残骸或粪便。

10.长吻银鲛(Long-nosed Chimaera)

长吻银鲛的是属于栖息于深海底的鱼类,主要以小型的海底生物为食,由于目前为止发现的数目不多,所以对他们的生活型态仍不是相当了解,他们的地理分佈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区,虽然在 120 年前就已首度被发现,但是目前为止没人真正抓到过活着的长吻银鲛,这种鱼一离开水面就会死亡。

这些生物长得也太令人匪夷所思了吧!纵使现今人类科技高度发展,但还是有很多尚未解开的谜题,特别是关于海洋深处的部分,是否跟我们目前所想像的完全不一样呢?一切的答案只能等待日后的科技突破带来解答了!

海洋中更大的鱼,很多人不知道,曾被我国渔民捕获过

提起大海中更大的鱼,想必之一反应就是鲸鱼,可能一年级的小孩子马上会提醒你,鲸鱼不是鱼,它只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准确的说它只是更大的动物!估计很多朋友可能就会一脸懵逼了,更大的是哪种鱼?

一、更大的是哪种鱼?

海洋中更大的鱼类也是一种没有牙齿的鱼,它就是鲸鲨,尽管它的名字中既有鲸又有鲨,但它却是一种非常温和的鱼类!鲸鲨是软骨鱼纲须鲨目海洋动物,是鲸鲨科鲸鲨属的唯一鲨鱼,身长可达8-12米,体重更大可达21吨!

其实跟更大的动物有些类似,比如蓝鲸可以说是海洋中“人畜无害”的动物,因为它大型动物并不在它的食谱内,蓝鲸捕食对象大都是磷虾和小型鱼类以及极少数的鱿鱼,因此潜水员扛着摄像机在蓝鲸周围拍摄并没有被它吃掉的风险,唯一要小心的是不要被它的尾鳍伤到!

鲸鲨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海域,我国多个海区在夏秋季都可以见到!

菲律宾是全球鲸鲨分布密度更高的区域,每年1-5月份鲸鲨会聚集在菲律宾索索贡的浅海岸区。甚至当地还有一些观赏鲸鲨的潜水活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观看一下!

上图是另一种滤食性鱼-蝠鲼的鳃耙,这是滤食性鱼类赖以生存的法宝,鲸鲨在捕食时张开它可达1.2米的嘴巴,大大吸入一大口水,然后闭上,从鳃耙将水过滤!

这类过滤性是鳃耙的变异,鲸鲨的鳃耙可以阻止2-3毫米以上的物体通过,将留下的浮游生物,藻类以及磷虾,甚至沙丁鱼和凤尾鱼等小型动物一口吞下!

更大的硬骨鱼是上图这种可爱的翻车鱼,翻车鱼平均身长可达2.5米,宽1.8米,但它能长到4.3米×3米的大个子,最重可达2.3吨!

二、更大的淡水鱼?

更大的淡水鱼在百科上能查到的是湄公河巨型鲶鱼,目前更大淡水鱼的正式记录是2005年泰国北部捕获的一条湄公河巨型鲶鱼,长达2.7米,约300千克!

更大淡水鱼的非正式记录是我国黑龙江的鳇鱼,2003年,当地农民捕到一条长3.5米,重达830斤的野生鳇鱼

三、地质史上更大的鱼

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更大的鱼则是传说中的巨齿鲨,它是生活在1500万年前到25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时期,根据发现的部分椎骨化石推断,它是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咬合力最强的物种,古生物学家推测其咬合力超过20吨,远超霸王龙!

它的身长超过20米,体重高达70吨!不过至今都没有发现过完整的化石,因此上述仅仅在推测阶段!

巨齿鲨和霸王龙体型对比,在巨齿鲨面前,霸王龙不过是一顿午餐而已!

上图是巨齿鲨牙齿的化石,以这个牙齿推断,巨齿鲨可以猎杀早更新世中的任何一种海洋生物,在当时的海洋中巨齿鲨没有天敌,唯一可以和它媲美的是与它同个时期的梅尔维尔鲸!

不过和巨齿鲨一样,化石样本严重缺失,目前的样本仅仅只有一个头骨,科学家推测梅尔维尔鲸大约长17米,体重超过65吨!

鳄鱼不是鱼,鲸鱼也不是鱼,鲨鱼是鱼吗?

有一些生物学常识,只要不是个文盲半文盲,一般都知道。比如: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原始腹足目鲍科鲍属

我们知道鲍鱼不是鱼,而是一种软体动物。市面上最常见到的鲍鱼就是皱纹盘鲍,也叫盘大鲍、虾夷盘鲍等。

短蛸Octopus ocellatus,头足纲八腕目蛸科蛸属

我们知道章鱼不是鱼,它也是软体动物,只不过没有外面的壳。墨鱼(乌贼)和鱿鱼(枪乌贼)也是一路货色,都属于头足类软体动物。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

我们知道娃娃鱼不是鱼,它的正名是大鲵,是一种两栖动物。两栖类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虽然不能完全离开水生存繁衍,但有四肢,可以上岸。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短吻鳄科短吻鳄属

我们还知道鳄鱼不是鱼,它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有四肢,用肺呼吸,繁殖也脱离了水的束缚。

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抹香鲸科抹香鲸属

我们更知道鲸鱼不是鱼,它和我们一样属于哺乳动物。具体的说,鲸豚类起源于陆地上的原始偶蹄类,目前鲸目和偶蹄目已经被合并为鲸偶蹄目。

沙虎鲨Carcharias taurus,鼠鲨目锥齿鲨科锥齿鲨属

那么,鲨鱼是鱼吗?这好像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按照传统的鱼类定义,鲨鱼用鳃呼吸,用鳍在水中游泳,当然是如假包换的鱼类。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鲟形目鲟科鲟属

但是,鲨鱼属于软骨鱼类,而我们平常接触更多的鱼,基本都是硬骨鱼类。这一软一硬之间,差之万里。如以上视频中的中华鲟,虽然体型和鲨鱼一样庞大,嘴也长在头部下方(口下位,横裂),但它却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和鲨鱼之间有本质区别。

顾名思义,软骨鱼和硬骨鱼的区别(之一)在于“骨”。软骨鱼都是“软骨头”,其骨架是由软骨组成,脊椎虽部分骨化,却缺乏真正的骨骼;而硬骨鱼至少有一部分至由真正的骨(与软骨对照而言)组成的骨骼。

鲨鱼标本,摄于青岛海底世界标本馆

软骨鱼纲种类不多,包括各种鲨、鳐、魟和蝠鲼等,全球不到600种,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少数进入淡水。而硬骨鱼纲则多达20000余种,已经占据了地球上所有水域中的各种生态位,从小的溪流到大的河流、从大陆深处的小小池塘到各类湖泊、从浅浅的海湾到浩瀚大洋中各种深度的水域,无处不有。

鲤Cyprinus carpio,鲤形目鲤科鲤属

转发这群锦鲤有好运

软骨鱼难道不是鱼?本砖家并没打算推翻传统的概念,只是想借此说点儿道理。摆一道题目先:请问,(从演化的角度说)下列三种动物哪一种和鲤鱼的亲缘关系最近?A 鲨鱼 B 人类 C海参 。这题应该选B。看似匪夷所思的答案反映了动物之间的演化关系。

生物进化树

如上图所示,软骨鱼和硬骨鱼在很早很早以前即分道扬镳,各自平行发展。硬骨鱼又分化为辐鳍鱼和肉鳍鱼(绝大部分现生鱼类都是辐鳍鱼,只有非洲肺鱼等少数分子属于肉鳍鱼),有一支追求进步的肉鳍鱼演化成了两栖类,两栖类又产生了爬行类,爬行类演化出了哺乳类,最后咔嚓一个炸雷,万物之灵长----人类诞生了!

非洲肺鱼Protopterus annectens,非洲肺鱼科非洲肺鱼属

这个脉络就很明晰了。娃娃鱼、鳄鱼、鲸鱼以及人类,都是肉鳍鱼的后代,以上动物和同为肉鳍鱼的非洲肺鱼之间的亲缘关系,比鲤鱼和非洲肺鱼的关系更近。而我们人类和鲤鱼均为硬骨鱼(或后代),鲨鱼是软骨鱼,孰近孰远,不言自明。

好像有点说乱了,其实我想表达的并不是鱼和非鱼的名相之争,那些都是约定俗成的概念,我想说的是: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都是硬骨鱼(的后代),我们比鲨鱼更有资格被称为“鱼”。Over。

虎鲸海洋霸主地位遭挑战,领航鲸围殴虎鲸,迫其让出地盘交出猎物

文/海豚,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十余年 *** 科普经验,硬骨鱼吧奠基人

众所周知,虎鲸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很多海洋动物对虎鲸都往往谈“虎”色变、避之不及。然而,有一类海豚科成员有时候不但不怕虎鲸,甚至会团结起来依靠数量优势把虎鲸追得落荒而逃,它们就是领航鲸。

是什么让领航鲸能够在面对虎鲸时能够有如此突出的表现,成为 “打虎英雄”的呢?而这种看似极其冒险的行为又是为了什么呢?

领航鲸是何许鲸?

首先,我们必须对领航鲸这种动物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与虎鲸一样,领航鲸也是海豚科成员。领航鲸是一个属,其现生种有长肢领航鲸(Globicephala melas)和短肢领航鲸(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两种。

短肢领航鲸

长肢领航鲸顾名思义拥有相对较长的鳍状肢,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和南大洋的寒冷水域。而短肢领航鲸的鳍状肢相对较短,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温暖水域。

长肢领航鲸

和喙鲸、抹香鲸以及它们的近亲灰海豚类似,领航鲸总体来说是一种特化的深潜型头足类捕食者,100-1000米的深海是它们的主要猎场。领航鲸的猎物主要是各种大中型鱿鱼,其中也包括大名鼎鼎的大王鱿。

领航鲸敢和海上霸主虎鲸叫板自然也是有其底气。

首先,它的体型很大,它是除了虎鲸以外体型更大的海豚科成员,更大体长超过7米。它不仅自身实力强劲,而且性格强势好勇斗狠,这点倒和虎鲸颇有几分相似。

例如,虽然领航鲸并不以海洋哺乳动物为食,但它们却会攻击其他鲸类,其主要竞争对手抹香鲸就经常被它们袭扰。在应对领航鲸的攻击时,抹香鲸甚至会排出对付虎鲸的梅花阵,成鲸鲸尾朝外把幼鲸围在当中。可见领航鲸实力之强劲。

直布罗陀的长肢领航鲸攻击抹香鲸。别的不说领航鲸虎鲸抹香鲸这三家还真是欢喜冤家。

其次,领航鲸速度很快。虽然领航鲸的猎物与喙鲸、抹香鲸相似,但捕食策略大相径庭。领航鲸捕猎时的深潜时间较短,一般只有15分钟,而潜水时的平均游速达到了9m/s。而反观喙鲸、抹香鲸,它们的潜水速度很慢,仅为1-2m/s,但潜水时间更长,可达30分钟到一个小时。

这种高速潜水能让领航鲸对猎物拥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它的猎物体型比喙鲸要大得多,甚至和抹香鲸差不多。因此,领航鲸素有“深海猎豹”的美誉。较强的活动能力也使它具备了与虎鲸周旋的能力。

短肢领航鲸叼着大型鱿鱼的触腕,从比例上看该鱿鱼个体很大很有可能就是大王鱿,这条领航鲸不顾深潜的乏累跃出水面,看来心情不错

最重要的是,领航鲸“人多势众”。与虎鲸一样,领航鲸也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也生活在紧密的母系家庭当中,但其群体规模要比虎鲸大得多。短肢领航鲸的群体规模一般为10-30头,更大群体规模可达数百头。而长肢领航鲸的群体规模更大,一般为20-100头,更大群体规模可超过1000头之多。

当然领航鲸和其他鲸目的关系也不都是充满火药味的。事实上领航鲸经常和其他鲸类同游,这头长肢领航鲸幼崽就在各自家人的监护下和一头比自己年龄更大的幼年瓶鼻海豚一起愉快玩耍。

领航鲸攻击虎鲸案例

领航鲸攻击虎鲸在很多地区均有记录。

直布罗陀海峡,2014年De Stephanis等的研究显示当地的虎鲸对长肢领航鲸避之不及。

直布罗陀海峡的虎鲸族群为食鱼型种群,主要猎物是蓝鳍金枪鱼,与领航鲸互相之间交集很少。

在为期3年的取样过程中,科学家一共观测到15次虎鲸与长肢领航鲸的互动,而在所有的互动当中都是领航鲸对虎鲸发动主动攻击,而虎鲸无一例外的选择掉头逃跑。这些追逐一般持续约30分钟,发动攻击的领航鲸平均群体规模为27头,而被追逐的虎鲸群体的平均规模为10头,可以说是寡不敌众。

而在冰岛沿海,长肢领航鲸同样是虎鲸的苦主。

该地区的虎鲸族群主要是食鱼种群,主要猎物是大西洋鲱,但也有以海兽为食的族群出没。

当听到领航鲸的叫声时,一向健谈的虎鲸群往往会选择悄悄离开。而领航鲸在听到虎鲸叫声的反应则恰恰相反,2012年Curé等的研究显示当地的领航鲸听到虎鲸的叫声不仅不害怕,甚至反而会被虎鲸的叫声所吸引,转向声源加快脚步,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呼朋引伴以壮声势

布雷默湾正在试图驱逐虎鲸的长肢领航鲸,从身上的水花可以看出速度极快。

在澳大利亚西南沿海的观鲸圣地布雷默湾,观鲸人也观测到过很多起虎鲸被领航鲸强势围观的案例。

当地虎鲸是会捕食海兽的杂食性族群,主要猎物也包括大型鱼类和鱿鱼等。从一些观鲸目击的案例来看,当地的领航鲸往往会在虎鲸捕猎成功后对其“强势围观”,有时也能够成功的将虎鲸驱逐

例如在2021年3月16日,来自多个族群的50-70头虎鲸杀死了一头约16米长的年轻蓝鲸。在进食的过程中,小于10头长肢领航鲸到达了案发现场,但因为数量差距过于悬殊,没有能够对虎鲸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虎鲸捕杀蓝鲸

而在2019年4月7日,来自至少3个族群的约30头虎鲸再次成功捕杀了一头长约15米的年轻蓝鲸,在进食的过程中这个数量可能达到了约60头。在整个捕猎过程当中,有一个规模约200头的领航鲸群始终以高速尾随着虎鲸,围观了整个捕猎过程。在虎鲸杀死蓝鲸并开始进食后,领航鲸群也分散成阵型紧密的小组,在虎鲸周围来回穿插。但可能是蓝鲸对虎鲸来说是辛辛苦苦捕来不可多得的大餐,又或许是因为领航鲸的数量不够,最终领航鲸也没有讨得任何便宜。

布雷默湾领航鲸和虎鲸的互动远不止这两起,而两者在争抢地盘方面也似乎是互有胜负,一些领航鲸成功的案例在接下来的篇幅会提到。

长肢领航鲸强势围观作案虎鲸

领航鲸攻击虎鲸动机猜测

虎鲸毕竟是虎鲸,对任何海洋动物来说,攻击虎鲸风险都很高。领航鲸主动袭扰虎鲸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科学家们提出了两种假说并对他们进行逐一验证。

之一种假说认为领航鲸攻击虎鲸时候是为了排除潜在的竞争者。

总体来说,领航鲸以鱿鱼为主食的深海猎手,而虎鲸则主要以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为食,但两者并不完全是井水不犯河水。

一方面,领航鲸不同于其他以头足类为主食的鲸类,他们也会少量捕食鱼类。

另一方面,虎鲸也会捕食一些深海动物,其潜水的生理极限可超过1000米,部分地区的虎鲸食谱中包含领航鲸的主食——大中型头足类。

在布雷默湾,不少攻击领航鲸攻击虎鲸的案例,就发生在虎鲸成功捕获大型鱿鱼之后。2021年2月16日,有六头虎鲸捕杀了一只大王鱿。虎鲸因为身体能力限制,追求速战速决,它们可能先用声呐锁定了大王鱿的位置,然后迅速下潜杀死鱿鱼,然后快速将猎物带到海面上来分食。

虎鲸捕食大王鱿

而当虎鲸刚刚开始吃鱿鱼时,超过100头长肢领航鲸出现在案发现场并对虎鲸发动攻击。面对领航鲸群的袭扰,族长立刻让家族成员 *** 起来,叼着还没来得及吃完的鱿鱼开始逃跑,一边逃跑一边向附近的其他虎鲸求救,其群体规模最后达到了超过20头,然而终究还是寡不敌众。

将虎鲸逐出自己的猎场后领航鲸显然很高兴,有不少个体在目送虎鲸离开时欢快地跃出水面。这一次互动几乎可以肯定是领航鲸为了排除竞争而发动的进攻,这和斑鬣狗驱逐狮子、豺袭扰老虎有些类似。

然而,虽然虎鲸和领航鲸之间存在一定竞争,但两者的生态重叠还是非常有限的。例如在直布罗陀,研究发现当地虎鲸和领航鲸无论是空间使用还是猎物都完全不同。当地虎鲸族群主要以洄游过境的蓝鳍金枪鱼为主食,长肢领航鲸以鱿鱼为主食。而蓝鳍金枪鱼也是一种擅长深潜的捕食者,也会吃鱿鱼。换言之,该地区领航鲸的主要猎物,和虎鲸的主要猎物的猎物相同,就吃饭问题来说,领航鲸不仅不应该攻击虎鲸,还应该谢谢虎鲸替它们消灭竞争对手。因此,领航鲸和虎鲸存在竞争应该不是它冒险攻击虎鲸的主要原因。

虎鲸捕食大王鱿案例

第二种假说认为,领航鲸对虎鲸的攻击是一种反捕食行为,和座头鲸一样属于以攻为守。

虎鲸确实是领航鲸的潜在捕食者,也是它除了人类以外唯一的天敌。虎鲸捕食领航鲸的案例不多,但它对两种领航鲸的捕食都有一些或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虎鲸攻击长肢领航鲸的纪录在格陵兰、法罗群岛和美国东北沿海均有发生,并至少有过一次成功捕杀的案例。虎鲸攻击短肢领航鲸在夏威夷也有疑似纪录。因此,虽然总体来说虎鲸对两种领航鲸的威胁不大,但绝对需要提防。

事实上,领航鲸在面对虎鲸时这种依靠数量优势对潜在捕食者进行驱逐的行为是一种非常经典的集体袭扰(mobbing)行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反捕食策略,在群居性动物当中并不罕见。例如,乌鸦集群袭击猛禽,狐獴围攻眼镜蛇,非洲水牛集群与狮子对峙,海豚海狮海狗集体袭扰大白鲨,都属于典型的集体袭扰行为。

在集体袭扰中,弱小的动物不一定要真的有能力打败打死自己的潜在捕食者,只需要通过制造足够大的声势,让对方知难而退,同时保证自己能全身而退就行了。因此集体袭扰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气势和数量,凭的就是团结和胆量。

不过,因为和自己的捕食者短兵相接仍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并且集体袭扰行为往往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否进行集体袭扰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以鸟类护巢为例,一般入侵者离巢越远,亲鸟选择启动集体袭扰的可能性就越低,毕竟犯不着。

短嘴鸦(Corvus brachyrhynchos)围攻红尾鵟(Buteo jamaicensis)

但如前文所提到的,直布罗陀的虎鲸为食鱼种群,对领航鲸的威胁比较有限,领航鲸至于为此大动干戈么?De Stephanis和他的同事认为至少在直布罗陀,这种行为的根源可能是当地曾经存在会捕食海兽的虎鲸族群,对领航鲸的威胁很大,集体袭扰的文化也因此产生。而随着地中海海兽种群的衰退,该生态型的虎鲸在地中海消失,但当地领航鲸面对虎鲸以攻为守的文化被保留了下来。

不过,Curé和她的同事在2019年对挪威长肢领航鲸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当地的领航鲸在听到本地食鱼 *** 鲸族群的叫声时会表现出典型的集体袭扰行为,不同的领航鲸族群会集结起来汇成规模更大的超级大群,并且会大声喊叫以壮声势。但在听到当地不存在的陌生的食海兽 *** 鲸的叫声时,领航鲸虽然仍然会试图靠近声源一探究竟,它们的表现却要谨慎得多。它们会减少甚至停止摄食行为,在海面上花的时间明显缩短,而且在靠近声源时会选择采用缩小个体间距这种明显的防御型阵型。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领航鲸不仅能够识别出虎鲸的叫声,它们对于自己生活环境里其他的鲸鱼也很熟悉,它们其实很清楚当地食鱼 *** 鲸族群是一个危险系数相对较低的威胁,而在听到陌生的虎鲸时也绝不会愚勇冒进。挪威领航鲸对外地食海兽 *** 鲸的表现究竟是处于对其刻在DNA里的恐惧,还是出于对陌生虎鲸族群来者不善的基本尊重,还需要通过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Thomas Jefferson, Pam Stacey, Robin William Baird. 1991. A review of Killer Whale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marine mammals: predation to co‐existence.
  2. Charlotte Curé ,Ricardo Antunes, Filipa Samarra, Ana Catarina Alves,Fleur Visser, Petter H. Kvadsheim,Patrick J. O. Miller. 2012. Pilot Whales Attracted to Killer Whale Sounds: Acoustically-Mediated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in Cetaceans.
  3. R. De Stephanis, J. Giménez, R. Esteban, P. Gauffier, S. García-Tiscar, M-H. S. Sinding & P. Verborgh. 2014. Mobbing-like behavior by pilot whales towards killer whales: a response to resource competition or perceived predation risk?
  4. Pitman, Robert L., Deecke Volcker B., Gabriele Christine M., Srinivasan Mridula, Black Nancy, Denkinger Judith, Durban John W., Mathews Elizabeth A., Matkin Dena R., Neilson Janet L., Schulman-Janiger Alisa, Shearwater Debra, Stap Peggy, and Ternullo Richard. 2016. Humpback whales interfering when mammal-eating killer whales attack other species: Mobbing behavior and interspecific altrui *** ?
  5. Charlotte Curé, Saana Isojunno, Heike Vester, Fleur Visser. 2019. Evidence for discrimination between feeding sounds of familiar fish and unfamiliar mammal-eating killer whale ecotypes by long-finned pilot whales.
  6. Jeremy J. Kiszka, Michelle Caputo, Paula Méndez-Fernandez, and Russell Fielding. 2021. Feeding Ecology of Elusive Caribbean Killer Whales Inferred from Bayesian Stable Isotope Mixing Models and Whalers’ Ecological Knowledge.

蓝鲸为什么能长那么大?抢占底层资源,自己的粮食自己种

海洋里体型更大的巨兽蓝鲸,5000万年前从陆地重返海洋。

从前生活在陆地上,个头只有哈士奇那么大的蓝鲸祖先,进入海洋之后开启了全新的进攻模式,花了5000万年,终于成为有史以来地球上体型更大的动物。原本一直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类,没有任何一种的体型能跟蓝鲸比肩。

记录在案的蓝鲸最重体重达到了136.4吨,比波音757的起飞重量还重。这头蓝鲸是雌性,如果在怀孕期间,它的体重还会增加。

蓝鲸为什么能长那么大?

因为它必须要长大。哺乳动物从陆地到海洋,为了维持体温,长大长胖是唯一的选择。相比于空气,水传热更快,海水带走身体热量的速度比空气快25倍。海水的温度比哺乳动物的体温要低,海水一刻不停地从鲸鱼身上吸热。为了保温,鲸鱼首先得增加厚实的脂肪来隔离寒冷的海水,其次要提高保存热量的效率。体型变大,身体体积和皮肤表面积之间的比例就变大,也就是说,储存热量和散发热量之间的比例变大了,保存热量的效率变得更高了。所有的哺乳动物,下海之后无一例外地都在飞速长个子,长肥肉。在海里,大块头的胖子更抗寒。

体型长大是适应环境的需要,支持身体长大的必要条件是要有足够的粮食。海里的鱼虾贝壳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比陆地丰富,古鲸鱼进入海洋后吃喝不愁。面对品种多样的食物,鲸族群里大家的口味不一,开始出现分支,一支鲸族保留牙齿吃大鱼,叫齿鲸,包括虎鲸和海豚;另一支鲸族抛弃了牙齿,长出鲸须,采用过滤性进食的 *** 来吃小虾,叫须鲸,包括蓝鲸和座头鲸。

食物成就身材,贪心吃大鱼大肉的齿鲸反而没有吃小鱼小虾的须鲸体型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小鱼小虾的数量比大鱼大虾要多得多,不愁来源。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须鲸不用咬,只用吞的进食效率更高。在体型增长这一项目上,须鲸胜过齿鲸,其中的优等生蓝鲸,长成了更大的海洋巨兽。

蓝鲸长个头的制胜攻略:选择磷虾当口粮,长出鲸须过滤进食。

磷虾--食物链底层的资源

蓝鲸选择磷虾当口粮,看中的是磷虾的数量。南极磷虾一共有5亿吨,5亿吨是个什么概念?拿我们人类比较一下,目前地球上77亿人加起来的总重量大约4亿吨,磷虾的重量超过了全人类。

一头蓝鲸一天能吃4吨磷虾,每年蓝鲸和其它须鲸群要吃掉4000万吨磷虾,另外企鹅、鱿鱼和海豹也会吃掉大量的磷虾,还有人类眼馋也来分一杯羹,每年要捕捞5000万吨的磷虾。全部加起来,每年有3亿吨磷虾成为其它生物的口粮,磷虾群一大半的数量都被捕食了,但是没有关系,第二年同等数量的磷虾群又会回来。磷虾的繁殖能力极强,一只雌虾一次可以产卵6千到1万个。如果每只虾卵都能孵化成小虾的话,繁殖率超过了6000倍。

磷虾的粮食是浮游植物,就是那些漂浮在海洋里的藻类。只要有足够的浮游植物,磷虾就是地里的韭菜,割了又长,无穷无尽。

浮游植物通过光和作用获得能量,除了阳光外,浮游生物还需要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浮游植物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元素作为主要营养元素,还需要少量但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比如铁。

蓝鲸能提供浮游植物需要的大部分营养元素,它用自己的便便养育浮游植物。

上图是蓝鲸和身后的便便。蓝鲸的便便像橙红色的棉花糖,松散柔软,一团一团毛茸茸地漂浮在水面上,像羽毛一样慢慢散落消融。橙红色的便便里有丰富的氮、磷、铁,橙红色的色彩正是来自铁元素的染色,这些元素都是浮游植物主要的营养来源。生活在海洋上层水域,亲近阳光的浮游植物不用沉到海底去寻找营养元素,在水面上就能得到蓝鲸便便的直接灌溉。

南部海洋里有很多被叫做“高营养素低叶绿素”的水域,那里虽然硝酸盐和磷酸盐等重要营养物质的浓度很高,但是浮游植物浓度很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浮游植物生长需要的铁元素。但是在磷虾茂盛的南极海域就不一样了,蓝鲸便便里有丰富的铁,足够支持浮游植物繁荣生长。

除了铁外,蓝鲸带给浮游植物大量的氮。举个例子,缅因州海湾的氮源大部分来自于鲸鱼便便,即使在商业捕鲸杀害了大量的鲸鱼之后,剩下少量的鲸鱼提供的氮源依然超过所有入海河流提供氮源的总和。

二十世纪大规模发展的商业捕鲸持续了近百年,超过36万头蓝鲸被害,最后只有不到总体数量1%的蓝鲸残存下来。同期,世界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大幅减少。1950年至今,表层水中的浮游植物浓度下降了40%,南极圈的磷虾数量也随浮游植物的数量减少而明显下降。缺乏鲸鱼粪便的浇灌,浮游植物减产,磷虾没有了口粮,整条生物链都缩减了。

蓝鲸打破了海洋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的食物链等级,以更大的个头直接抢占最小的虾米吃。海洋食物链的金字塔里,底层浮游动物所提供的热量远远超过上层鱼类能提供的热量。蓝鲸的越级进食解决了食物不足的后顾之忧,为它巨大的体型提供了坚实后盾。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浮游植物在蓝鲸便便的哺育下茁壮成长,磷虾得到了充足的粮食,蓝鲸收获了取之不尽的磷虾。

鲸须--进化路上的创新

为了吃磷虾,蓝鲸长出了鲸须。

蓝鲸的大嘴巴里,在原本长牙龈的地方长着很多排须板,须板上有柔韧的像胡须一样的毛发。须板和须毛组成了鲸须,像一把把的油漆刷密密麻麻地插在嘴里。蓝鲸张开乾坤袋一样的大嘴,一口气吞下90吨的磷虾和水,然后用舌头顶住上颚,把海水挤出口腔,而海水里的磷虾被鲸须拦截,留在嘴里吞下肚中。

相比于蓝鲸的大嘴巴,它的嗓子眼小得不可思议。蓝鲸的舌头上可以站下50个人,但它的嗓子眼只有篮球那么大。在海里遇到蓝鲸,根本不用担心它会误吞了你,你的个头没法通过蓝鲸的小喉咙。

过滤性进食不是鲸鱼独有的进食 *** ,有些吃小鱼小虾的海豹也采用过滤进食的 *** 。不过鲸须是鲸鱼独特的发明,虽然鲸须长在嘴里,很像牙齿,但鲸须不是由牙齿演化形成的,它们的构成成分完全不一样。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类似于骨骼。鲸须的主要成分是角质蛋白,跟头发、指甲一样。比起牙齿,鲸须更像是嘴里的胡须。

生物演化的路上,普遍的方式是循序渐进地改变。古鲸鱼从陆地到海洋,鼻孔移到头顶,褪去四肢,样子变成鱼儿,外貌巨大的变化实际上都只是结构上的改变。鲸鱼依然用肺呼吸,没有新长出一副鱼鳃。鲸须却是鲸鱼的创新发明,身体上为数不多的新生结构。

演化路上,创新比改变困难得多。创新就像生物挥舞着一把砍刀,大力劈砍着原有的束缚,有时能成功,更多的时候是淹没在历史里的失败。鲸须正是鲸鱼成功劈砍出的一条新路。

创新的鲸须,和越级抢占的底层食物资源,两大突破最终引领蓝鲸成长为海洋巨兽。


#奇妙的动物# #这很科学#

参考资料:

1:“Asses *** ent and Update Status Report on the Blue Whale Balaenoptera musculus”, Committee on the Status of Endangered Wildlife in Canada. 2002

2:“Wild Blue: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World's Largest Animal”,St. Martin's Press

3:“Krill Fisheries of the World. Fisheries Technical Paper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4:“Recruiting Plankton to Fight Global Warming”,Richtel, M

5:“Evidence for increases in Antarctic blue whales based on Bayesian modelling"”,Marine Mammal Science

6:图片来源:https://www.wired.com/2012/08/blue-whale-poop/

https://ecohustler.com/article/lil-krill-sucked-up/

***

海洋中更大的鱼居然没有牙齿,淡水中更大的鱼?历史上更大的鱼?

提起大海中更大的鱼,想必之一反应就是鲸鱼,毕竟这是大家印象中最深的“更大鱼类”了因为它的长度超过33米,体重可达180吨以上,但可能各位在上一年级的小孩子马上会提醒你,鲸鱼不是鱼,它只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准确的说它只是更大的动物!估计很多朋友可能就会一脸懵逼了,更大的是哪种鱼?

一、更大的是哪种鱼?

其实跟更大的动物有些类似,比如蓝鲸可以说是海洋中“人畜无害”的动物,因为它大型动物并不在它的食谱内,蓝鲸捕食对象大都是磷虾和小型鱼类以及极少数的鱿鱼,因此潜水员扛着摄像机在蓝鲸周围拍摄并没有被它吃掉的风险,唯一要小心的是不要被它的尾鳍伤到!

海洋中更大的鱼类也是一种没有牙齿的鱼,它就是鲸鲨,尽管它的名字中既有鲸又有鲨,但它却是一种非常温和的鱼类!鲸鲨是软骨鱼纲须鲨目海洋动物,是鲸鲨科鲸鲨属的唯一鲨鱼,身长可达8-12米,体重更大可达21吨!

不要看它的血盆大口,其实以浮游生物和小鱼小虾为食的滤食性鱼类嘴巴都需必须要大一点,要不然一个“小网兜”效率实在太低!鲸鲨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海域,我国多个海区在夏秋季都可以见到!

菲律宾是全球鲸鲨分布密度更高的区域,每年1-5月份鲸鲨会聚集在菲律宾索索贡的浅海岸区。甚至当地还有一些观赏鲸鲨的潜水活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上图是另一种滤食性鱼-蝠鲼的鳃耙,这是滤食性鱼类赖以生存的法宝,鲸鲨在捕食时张开它可达1.2米的嘴巴,大大吸入一大口水,然后闭上,从鳃耙将水过滤!这类过滤性是鳃耙的变异,鲸鲨的鳃耙可以阻止2-3毫米以上的物体通过,将留下的浮游生物,藻类以及磷虾,甚至沙丁鱼和凤尾鱼等小型动物一口吞下!

更大的硬骨鱼是上图这种可爱的翻车鱼,翻车鱼平均身长可达2.5米,宽1.8米,但它能长到4.3米×3米的大个子,最重可达2.3吨!

二、更大的淡水鱼?

更大的淡水鱼在百科上能查到的是湄公河巨型鲶鱼,目前更大淡水鱼的正式记录是2005年泰国北部捕获的一条湄公河巨型鲶鱼,长达2.7米,约300千克!

更大淡水鱼的非正式记录是我国黑龙江的鳇鱼,2003年,当地农民捕到一条长3.5米,重达830斤的野生鳇鱼

三、地质史上更大的鱼

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更大的鱼则是传说中的巨齿鲨,它是生活在1500万年前到25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时期,根据发现的部分椎骨化石推断,它是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咬合力最强的物种,古生物学家推测其咬合力超过20吨,远超霸王龙!它的身长超过20米,体重高达70吨!不过至今都没有发现过完整的化石,因此上述仅仅在推测阶段!

巨齿鲨和霸王龙体型对比,在巨齿鲨面前,霸王龙不过是一顿午餐而已!

上图是巨齿鲨牙齿的化石,以这个牙齿推断,巨齿鲨可以猎杀早更新世中的任何一种海洋生物,在当时的海洋中巨齿鲨没有天敌,唯一可以和它媲美的是与它同个时期的梅尔维尔鲸!

不过和巨齿鲨一样,化石样本严重缺失,目前的样本仅仅只有一个头骨,科学家推测梅尔维尔鲸大约长17米,体重超过65吨!

20条鱿鱼4条检出寄生虫,会感染人,还会在内脏里游走,如何预防

寄生虫属于低等真核生物,并不具有自主独立生活的能力,其生存、发育和繁殖需要在宿主或寄主体内或附着于体外以获取营养。

寄生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一方给受益一方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而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除了寄生,还有其他的关系:

1、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仅对一方有益,对另一方无害也无利。比较典型的就是鮣鱼吸附在比它大的鱼身上,被大型鱼类带到各处。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营养上互相依赖,长期共生,对双方都有利,比如牛同纤毛虫就是共生关系,牛为纤毛虫提供环境条件,同时摄入植物纤维,给纤毛虫的生长提供营养,纤毛虫的繁殖和死亡又可以为牛提供蛋白质。

寄生虫为了更好得适应寄生的生活,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对环境适应性的改变,寄生虫形态结构的改变,生理功能的改变等。而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主要有:

  • a、夺取营养,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引起宿主营养不良。
  • b、机械性损伤,对所寄生部位机器附近的组织和器官产生损害或压迫作用。
  • c、毒性作用,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对宿主都有毒性作用。
  • d、超敏反应,诱导超敏反应,造成宿主组织的损伤。
  • e、寄生虫及其产物对宿主而言属于异物,会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

20条鱿鱼4条检出寄生虫

据报道,近日,江苏南通如东县对市售的20条生鲜鱿鱼进行检测,结果在其中的4条体内检出了名为异尖线虫的寄生虫。

异尖线虫的成虫寄生在终末宿主鲸鱼、海豚、海报等海洋栖息哺乳动物的胃部,虫卵虽宿主粪便排入海水中,脱皮两次会发育成之一期幼虫,之一期幼虫被之一中间宿主甲壳纲动物吞食后,会在其体内进一步发育为第三期幼虫,携带有第三期幼虫的甲壳纲动物被第二中间宿主鱼类或软体动物所吞食后,就会寄居在其肌肉或者腹壁中等待机会,等待其宿主被终末宿主的捕食,第二中间宿主被捕食后就会钻入终末宿主的胃壁中,再终末宿主的胃中经过两次脱皮就能发育成成虫。

会感染人,还会在内脏里游走

从异尖线虫的生活史可以看出来,不论是终末宿主,还是之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都没有人类,显然人类并不是异尖线虫的适宜宿主,但是异尖线虫的幼虫可感染人的。

而且人感染的是第三期幼虫,其身体呈圆柱形,两端尖细,乳白色半透明,虫体长12.5-30mm。感染后,异尖线虫的幼虫会在消化道中游走,并寄生于人体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病。钻到胆道或者消化道的褶皱里,就容易诱发急性炎症反应,轻者会表现为胃肠道的不适,重者可能会引起上腹部的剧痛,同时还有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更严重的话就需要通过手术手段移除幼虫了。

目前已知的可引起人体异尖线虫病的虫体主要有5属,分布式钻线虫属、海豹线虫属、对盲囊线虫属、异尖线虫属和鲔蛔线虫属。

异尖线虫怎么预防?

异尖线虫对于外界环境有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其对盐、放射性和酒精都有一定的抵抗力,也就是说对人类致命的射线可能都无法杀死它。所以其在国际上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日本、英国、法国,以及太平洋地区等20多个国家都有异尖线虫病例报告,其中单日本就报道了3万多例,我国首例是在2013年报道的。

据调查,从东海和黄海获得对 30种鱼和两种软体动物体内异尖线虫幼虫的携带率为84%,鳕鱼、鲱鱼、岩鱼、鲑鱼等都有很高的感染率,东海、黄海等海域有数十种鱼种感染异尖线虫,尤其是我们喜欢吃的带鱼、海鳗等,所以我国人群有很大的感染异尖线虫的危险性。

好在异尖线虫有个非常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其对温度的抵抗力非常弱,低于-20℃的环境下仅能存活3个小时,-10℃的环境下能存活4天,45℃的环境韩总存活69分钟,60℃以上仅能存活瞬间。所以要想预防异尖线虫并不难,那就是把在外面购买海鲜做熟了再吃。因为其在超过60℃的环境中只能存活瞬间。

虽然20条鱿鱼中有4条体内含有寄生虫,但是只要鱿鱼是经过充分加热的,那么就可以有效避免异尖线虫的感染,不要贪图口感,吃没有经过充分加热的鱿鱼等海洋食材。

海洋中更大的鱼多大?淡水中更大的鱼多大?历史上更大的鱼多大?

提起大海中更大的鱼,想必之一反应就是鲸鱼,毕竟这是大家印象中最深的“更大鱼类”了因为它的长度超过33米,体重可达180吨以上,但可能各位在上一年级的小孩子马上会提醒你,鲸鱼不是鱼,它只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准确的说它只是更大的动物!估计很多朋友可能就会一脸懵逼了,更大的是哪种鱼?

一、更大的是哪种鱼?

其实跟更大的动物有些类似,比如蓝鲸可以说是海洋中“人畜无害”的动物,因为它大型动物并不在它的食谱内,蓝鲸捕食对象大都是磷虾和小型鱼类以及极少数的鱿鱼,因此潜水员扛着摄像机在蓝鲸周围拍摄并没有被它吃掉的风险,唯一要小心的是不要被它的尾鳍伤到!

海洋中更大的鱼类也是一种没有牙齿的鱼,它就是鲸鲨,尽管它的名字中既有鲸又有鲨,但它却是一种非常温和的鱼类!鲸鲨是软骨鱼纲须鲨目海洋动物,是鲸鲨科鲸鲨属的唯一鲨鱼,身长可达8-12米,体重更大可达21吨!

不要看它的血盆大口,其实以浮游生物和小鱼小虾为食的滤食性鱼类嘴巴都需必须要大一点,要不然一个“小网兜”效率实在太低!鲸鲨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海域,我国多个海区在夏秋季都可以见到!

菲律宾是全球鲸鲨分布密度更高的区域,每年1-5月份鲸鲨会聚集在菲律宾索索贡的浅海岸区。甚至当地还有一些观赏鲸鲨的潜水活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上图是另一种滤食性鱼-蝠鲼的鳃耙,这是滤食性鱼类赖以生存的法宝,鲸鲨在捕食时张开它可达1.2米的嘴巴,大大吸入一大口水,然后闭上,从鳃耙将水过滤!这类过滤性是鳃耙的变异,鲸鲨的鳃耙可以阻止2-3毫米以上的物体通过,将留下的浮游生物,藻类以及磷虾,甚至沙丁鱼和凤尾鱼等小型动物一口吞下!

更大的硬骨鱼是上图这种可爱的翻车鱼,翻车鱼平均身长可达2.5米,宽1.8米,但它能长到4.3米×3米的大个子,最重可达2.3吨!

二、更大的淡水鱼?

更大的淡水鱼在百科上能查到的是湄公河巨型鲶鱼,目前更大淡水鱼的正式记录是2005年泰国北部捕获的一条湄公河巨型鲶鱼,长达2.7米,约300千克!

更大淡水鱼的非正式记录是我国黑龙江的鳇鱼,2003年,当地农民捕到一条长3.5米,重达830斤的野生鳇鱼

三、地质史上更大的鱼

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更大的鱼则是传说中的巨齿鲨,它是生活在1500万年前到25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时期,根据发现的部分椎骨化石推断,它是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咬合力最强的物种,古生物学家推测其咬合力超过20吨,远超霸王龙!它的身长超过20米,体重高达70吨!不过至今都没有发现过完整的化石,因此上述仅仅在推测阶段!

巨齿鲨和霸王龙体型对比,在巨齿鲨面前,霸王龙不过是一顿午餐而已!

上图是巨齿鲨牙齿的化石,以这个牙齿推断,巨齿鲨可以猎杀早更新世中的任何一种海洋生物,在当时的海洋中巨齿鲨没有天敌,唯一可以和它媲美的是与它同个时期的梅尔维尔鲸!

不过和巨齿鲨一样,化石样本严重缺失,目前的样本仅仅只有一个头骨,科学家推测梅尔维尔鲸大约长17米,体重超过65吨!

鲸须,蓝鲸成为海洋中更大动物的制胜武器

海洋里体型更大的巨兽蓝鲸,5000万年前从陆地重返海洋。

从前生活在陆地上,个头只有哈士奇那么大的蓝鲸祖先,进入海洋之后开启了全新的进攻模式,花了5000万年,终于成为有史以来地球上体型更大的动物。原本一直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类,没有任何一种的体型能跟蓝鲸比肩。

记录在案的蓝鲸最重体重达到了136.4吨,比波音757的起飞重量还重。这头蓝鲸是雌性,如果在怀孕期间,它的体重还会增加。

蓝鲸为什么能长那么大?

因为它必须要长大。哺乳动物从陆地到海洋,为了维持体温,长大长胖是唯一的选择。相比于空气,水传热更快,海水带走身体热量的速度比空气快25倍。海水的温度比哺乳动物的体温要低,海水一刻不停地从鲸鱼身上吸热。为了保温,鲸鱼首先得增加厚实的脂肪来隔离寒冷的海水,其次要提高保存热量的效率。体型变大,身体体积和皮肤表面积之间的比例就变大,也就是说,储存热量和散发热量之间的比例变大了,保存热量的效率变得更高了。所有的哺乳动物,下海之后无一例外地都在飞速长个子,长肥肉。在海里,大块头的胖子更抗寒。

体型长大是适应环境的需要,支持身体长大的必要条件是要有足够的粮食。海里的鱼虾贝壳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比陆地丰富,古鲸鱼进入海洋后吃喝不愁。面对品种多样的食物,鲸族群里大家的口味不一,开始出现分支,一支鲸族保留牙齿吃大鱼,叫齿鲸,包括虎鲸和海豚;另一支鲸族抛弃了牙齿,长出鲸须,采用过滤性进食的 *** 来吃小虾,叫须鲸,包括蓝鲸和座头鲸。

食物成就身材,贪心吃大鱼大肉的齿鲸反而没有吃小鱼小虾的须鲸体型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小鱼小虾的数量比大鱼大虾要多得多,不愁来源。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须鲸不用咬,只用吞的进食效率更高。在体型增长这一项目上,须鲸胜过齿鲸,其中的优等生蓝鲸,长成了更大的海洋巨兽。

蓝鲸长个头的制胜攻略:选择磷虾当口粮,长出鲸须过滤进食。

磷虾--食物链底层的资源

蓝鲸选择磷虾当口粮,看中的是磷虾的数量。南极磷虾一共有5亿吨,5亿吨是个什么概念?拿我们人类比较一下,目前地球上77亿人加起来的总重量大约4亿吨,磷虾的重量超过了全人类。

一头蓝鲸一天能吃4吨磷虾,每年蓝鲸和其它须鲸群要吃掉4000万吨磷虾,另外企鹅、鱿鱼和海豹也会吃掉大量的磷虾,还有人类眼馋也来分一杯羹,每年要捕捞5000万吨的磷虾。全部加起来,每年有3亿吨磷虾成为其它生物的口粮,磷虾群一大半的数量都被捕食了,但是没有关系,第二年同等数量的磷虾群又会回来。磷虾的繁殖能力极强,一只雌虾一次可以产卵6千到1万个。如果每只虾卵都能孵化成小虾的话,繁殖率超过了6000倍。

磷虾的粮食是浮游植物,就是那些漂浮在海洋里的藻类。只要有足够的浮游植物,磷虾就是地里的韭菜,割了又长,无穷无尽。

浮游植物通过光和作用获得能量,除了阳光外,浮游生物还需要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浮游植物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元素作为主要营养元素,还需要少量但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比如铁。

蓝鲸能提供浮游植物需要的大部分营养元素,它用自己的便便养育浮游植物。

上图是蓝鲸和身后的便便。蓝鲸的便便像橙红色的棉花糖,松散柔软,一团一团毛茸茸地漂浮在水面上,像羽毛一样慢慢散落消融。橙红色的便便里有丰富的氮、磷、铁,橙红色的色彩正是来自铁元素的染色,这些元素都是浮游植物主要的营养来源。生活在海洋上层水域,亲近阳光的浮游植物不用沉到海底去寻找营养元素,在水面上就能得到蓝鲸便便的直接灌溉。

南部海洋里有很多被叫做“高营养素低叶绿素”的水域,那里虽然硝酸盐和磷酸盐等重要营养物质的浓度很高,但是浮游植物浓度很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浮游植物生长需要的铁元素。但是在磷虾茂盛的南极海域就不一样了,蓝鲸便便里有丰富的铁,足够支持浮游植物繁荣生长。

除了铁外,蓝鲸带给浮游植物大量的氮。举个例子,缅因州海湾的氮源大部分来自于鲸鱼便便,即使在商业捕鲸杀害了大量的鲸鱼之后,剩下少量的鲸鱼提供的氮源依然超过所有入海河流提供氮源的总和。

二十世纪大规模发展的商业捕鲸持续了近百年,超过36万头蓝鲸被害,最后只有不到总体数量1%的蓝鲸残存下来。同期,世界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大幅减少。1950年至今,表层水中的浮游植物浓度下降了40%,南极圈的磷虾数量也随浮游植物的数量减少而明显下降。缺乏鲸鱼粪便的浇灌,浮游植物减产,磷虾没有了口粮,整条生物链都缩减了。

蓝鲸打破了海洋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的食物链等级,以更大的个头直接抢占最小的虾米吃。海洋食物链的金字塔里,底层浮游动物所提供的热量远远超过上层鱼类能提供的热量。蓝鲸的越级进食解决了食物不足的后顾之忧,为它巨大的体型提供了坚实后盾。

鲸鱼和鱿鱼属于鱼类吗,-第1张图片-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浮游植物在蓝鲸便便的哺育下茁壮成长,磷虾得到了充足的粮食,蓝鲸收获了取之不尽的磷虾。

鲸须--进化路上的创新

为了吃磷虾,蓝鲸长出了鲸须。

蓝鲸的大嘴巴里,在原本长牙龈的地方长着很多排须板,须板上有柔韧的像胡须一样的毛发。须板和须毛组成了鲸须,像一把把的油漆刷密密麻麻地插在嘴里。蓝鲸张开乾坤袋一样的大嘴,一口气吞下90吨的磷虾和水,然后用舌头顶住上颚,把海水挤出口腔,而海水里的磷虾被鲸须拦截,留在嘴里吞下肚中。

相比于蓝鲸的大嘴巴,它的嗓子眼小得不可思议。蓝鲸的舌头上可以站下50个人,但它的嗓子眼只有篮球那么大。在海里遇到蓝鲸,根本不用担心它会误吞了你,你的个头没法通过蓝鲸的小喉咙。

过滤性进食不是鲸鱼独有的进食 *** ,有些吃小鱼小虾的海豹也采用过滤进食的 *** 。不过鲸须是鲸鱼独特的发明,虽然鲸须长在嘴里,很像牙齿,但鲸须不是由牙齿演化形成的,它们的构成成分完全不一样。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类似于骨骼。鲸须的主要成分是角质蛋白,跟头发、指甲一样。比起牙齿,鲸须更像是嘴里的胡须。

生物演化的路上,普遍的方式是循序渐进地改变。古鲸鱼从陆地到海洋,鼻孔移到头顶,褪去四肢,样子变成鱼儿,外貌巨大的变化实际上都只是结构上的改变。鲸鱼依然用肺呼吸,没有新长出一副鱼鳃。鲸须却是鲸鱼的创新发明,身体上为数不多的新生结构。

演化路上,创新比改变困难得多。创新就像生物挥舞着一把砍刀,大力劈砍着原有的束缚,有时能成功,更多的时候是淹没在历史里的失败。鲸须正是鲸鱼成功劈砍出的一条新路。

创新的鲸须,和越级抢占的底层食物资源,两大突破最终引领蓝鲸成长为海洋巨兽。


#奇妙的动物# #这很科学#

参考资料:

1:“Asses *** ent and Update Status Report on the Blue Whale Balaenoptera musculus”, Committee on the Status of Endangered Wildlife in Canada. 2002

2:“Wild Blue: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World's Largest Animal”,St. Martin's Press

3:“Krill Fisheries of the World. Fisheries Technical Paper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4:“Recruiting Plankton to Fight Global Warming”,Richtel, M

5:“Evidence for increases in Antarctic blue whales based on Bayesian modelling"”,Marine Mammal Science

6:图片来源:https://www.wired.com/2012/08/blue-whale-poop/

https://ecohustler.com/article/lil-krill-sucked-up/

***

辟谣!看看海洋各水层都有哪些动物,海底一万米只有些小鱼小虾

地球有71%的面积是海洋,大洋最深处可达一万一千多米,深不见底的大海总能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一些科幻书籍和电影描绘着潜伏于万米深海处的巨齿鲨和大海怪,更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实际上,我们所熟知的海洋巨物大都生活在海洋表层,中层还有些大家伙,真正的深海动物体型根本就不大。提到深海动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王乌贼和抹香鲸,但其实它们主要生活在大洋中层,距离万米的海底还差得远哩!

望不到边的大洋

现在,动物志带你从海洋表层出发,向下垂直穿过海底一万一千米,看看各水层都有哪些动物。海洋的水层从垂直方向可划分为:

  • 海洋上层:从海面到水下200米。
  • 海洋中层:水层深度为水下200-1000米。
  • 海洋深层:水深1000-4000米。
  • 海洋深渊层:水深4000-6000米。
  • 海洋超深渊层:水深6000-11000米。

上层:绝大多数生物汇聚于此

在上层水域,由于阳光充足,浮游植物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层又叫光合作用层这些生产者为海洋生态系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磷虾吃浮游生物,小鱼吃磷虾,大鱼吃小鱼,虎鲸和鲨鱼又吃大鱼,整个食物网欣欣向荣。

更大的动物:蓝鲸

我们知道的大型海生动物如各种海豚、鲸鱼、鲨鱼和金枪鱼等,绝大多数都处在这个水层中。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大的动物——超过200吨的蓝鲸,更大的鱼类——40多吨的鲸鲨,更大的掠食性鱼类——可达3吨的大白鲨,最长的水母——触手长达36.6米的狮鬃水母,更大的双壳贝类——壳长1.37米、软组织重333千克的大砗磲。

触须可达37米的狮鬃水母

中层:深潜者的乐园

往下是200-1000米深度的海洋中层,作为透光的上层和完全黑暗的深层之间的过渡带,本就微弱的光线在这个水层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消失,而些许的光线也不足以进行光合作用。中层带的生物群落普遍体型较小,像灯笼鱼科、褶胸鱼科、头足类、磷虾和其它甲壳类动物通常只有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样子。

斑点灯笼鱼

由于该层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里环境较上层严苛得多,食物网的维系有赖上层供给营养,许多生物抓住一切机会摄取上层水域降落下来的有机物质。上层有机物质主要以絮状物形式沉降下来,在探照灯照射下像极了雪花,我们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海雪"

不过,处于中层的海洋生物还可以通过另一种途径吸收上层水域的养分,那就是晚上垂直迁移到表层,在富含养分的上层水域觅食,白天再回到深水,躲避更大的掠食者。因此,这个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上可以说是极具效率的,它拥有极高多样性和生物量的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能够为远洋地区的上层大型掠食者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比如一些远洋鲨鱼、鲸豚有时会下潜数百米前往中层水域进食头足类和鱼,而抹香鲸这样的深潜型鲸鱼为了觅食更是频繁进入中层,可以视作中层生物群落的过渡成员。

最重的硬骨鱼:翻车鱼

虽说比不上表层,中层带也有巨型海生动物,现今最重的硬骨鱼——重达2.3吨的翻车鱼过去一般被认为是典型的上层鱼,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翻车鱼比以往认为的更频繁地潜入中层;最长的硬骨鱼——长达8米的皇带鱼就可以算作中层鱼(严格地说它是上层中层都有分布);而两种巨型鱿鱼——275千克的大王鱿和将近500千克重的南极中爪鱿在这个深度已有分布,当然,两者的生境也包括下一个水层。

大王鱿,中层水域的顶级掠食者

深层:吞噬者之乡

接着是水深1000-4000米的深海层,这里一片黑暗,生物发光是唯一的光源,如果说中层水域的动物们尚且具备强壮的肌肉进行追捕和长距离迁徙,这一深度的大多数生物,其肌肉已经松弛到只适合原地等待猎物主动送上门,极为缓慢的代谢也正是对这种恶劣环境的适应

约氏黑角鮟鱇

深层水域的主要鱼类是小型钻光鱼和鮟鱇鱼,尖牙鱼、蝰鱼也较常见,这些鱼体型很小,许多在10厘米左右,很少超过25厘米,它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停留于水柱耐心地等待猎物出现。相比中层水域,这里的生物不能太指望上层飘落多少养分,毕竟,上层产生的有机物有20%落到中层,但轮到深层就只有5%了。

在这片贫瘠之海,许多深海鱼类必须想办法吃掉任何能遇到的东西,哪怕对方比自己还大,其中有一些种类也确实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而演化出了超强的吞噬能力。黑叉齿龙?,栖息深度为700-2745米,可能是把吞噬大法修炼到极致的动物,一只体长19厘米的黑叉齿龙?曾经吞下84厘米长的黑刃魣蛇鲭,受害者整整是它的4.5倍长。

黑叉齿龙?可能是有记录最夸张的吞噬者

体长可达一米的吞噬鳗在这个水层可以算得上小巨无霸了,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不成比例的超大嘴巴,松松垮垮的颌骨构造可以使这张巨嘴张到很大,再加上具有伸缩性的胃,足以让吞噬鳗吞下比自己还大的猎物。

深海小巨无霸:吞噬鳗

不过,这里还是存在一些真正巨人的,几种巨大的鲨鱼栖息于这个水层(它们在上层和中层皆有分布),比如可达6米的灰六鳃鲨,达到甚至超过6米、体型比之大白鲨也不遑多让的几种睡鲨,抹香鲸、喙鲸等深潜型鲸鱼虽说进入这个深度的频次远不如中层,但它们有时也会来到这个区域搜寻潜在的食物。

硕大的灰六鳃鲨

深渊层:以海雪为生的底栖拾荒者

4000-6000米是深渊层,这里是一个食物极端匮乏的地带,栖息在底部的深海平原上的底栖生物是主流,包括小型鱼类、海参海胆、多毛蠕虫、各种甲壳类和双壳贝类,上层沉降的海雪是它们的美餐。

海雪是由表层生物碎屑、粪便颗粒、死去的浮游生物聚集而成的絮状物,几天之内即可沉降到海底,极大地提高了表层有机物的传递速率。相比之下单个浮游生物沉降速度很慢,每天一米,需要超过十年才能沉到底部,通常到不了海底就被分解者分解掉了。

北冰洋深海的海雪

海雪源源不断从表层转运有机物质,这种以生物为媒介,通过生物生产、消费、分解和沉降作用,将表层有机物传递给底层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海洋生物泵。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深渊水域,以海雪为主的海洋生物泵就是深海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构成了深海小食物网的基石。

海底生物个头小,代谢低,所需的食物并不多,偶尔如果碰到比海雪大很多的食物,就能够解决它们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伙食问题,比如在海面上大量繁殖后死亡并迅速沉底的藻类,以及进食藻类后快速繁殖、大量聚在一起并在死亡后下沉的樽海鞘,又或者沉入海底的鲸鱼尸体,这些都可以算得上底栖生物们的深海盛宴了。

水下四千多米的海底,一大群海参铺满了海床

在海底的某些地区,比如洋中脊,能够形成热液喷口,此处的养分较为丰富,海底微生物可进行初级生产将化学能固定为生物能,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也能维持许多底栖生物

超深渊层:高压寒冷的黑色荒漠

最后一层,超深渊层,是海洋中最深的地带,存在于海底狭长的海沟中,水深6000-11000米,可谓深渊中的深渊。超深渊栖息地在全球海洋中数量不多,总共也仅有46个(33条沟壕和13处洼地),这些海沟的平均深度约为8216米,其中最深的是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在这里,生存条件之严酷已无需赘言,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已大大降低,但还是有一些生命在此地顽强生存着,包括鱼类、海参、多毛类、双壳类、等足类、腹足类和端足类动物。目前拍到的活体鱼类最深纪录为钝口拟狮子鱼——8178米,可达23.8厘米,鱼类被捕获的最深纪录为神女底鼬鳚——更大体长16.5厘米,捕获深度8370米。

拍摄于水下7400米的拟狮子鱼,相当可爱

一些无脊椎动物可以生存于更深的水域,包括某些海参、端足类可超过10000米水深,比如体长可达5厘米(在深海已不算小)的短脚双眼钩虾,这种端足类动物栖息于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能够消化埋在海底深处的木屑,对海底木质食物的利用可能是它克服恶劣生存环境的有利因素之一。

栖身于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短脚双眼钩虾

目前人类对那些最深的海沟仍所知甚少,尽管如此,深海潜水器、深海探测器和生物捕捉器等先进设备还是助我们揭开了超深渊水带的神秘面纱。深海确实是可怕的,但其可怕来自于环境本身,担心有什么大海怪大可不必。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相当于1000个大气压的水压,常年0-3℃的冰冷海水,贫瘠到只有靠深海热泉和海雪降落维系的生态系统,没有任何大型动物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那些说深海藏匿着未知巨型生物、史前海怪孑遗的谣言可以休矣,水深8400米以下就没有任何鱼类,一万米处5厘米长的小钩虾就是巨无霸了,对生命来说,超深渊的海沟是一片比沙漠还荒芜之地。

了解动物知识,关注动物博览。

标签: 鲸鱼 鱼类 鱿鱼 属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