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假如地球上演生物大灭绝,湖泊和陆地生态系统需要多久才能恢复?
假如这个问题让人难以回答,不妨把目光回溯到2.52亿年前。
那时,二叠纪末期的地球发生了显生宙更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引发了严重的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危机,约75%的陆地生物物种消失。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最新的研究发现,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湖泊和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需要1000万年才能明显恢复,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地质学》。
鄂尔多斯盆地下埋藏远古湖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课题组的研究生赵向东和郑大燃博士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与长庆油田解古巍工程师等合作,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中三叠统湖相沉积地层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们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三条富含油页岩和凝灰岩的剖面(霸王庄、马庄和衣食村)进行了高精度的地层学、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并对剖面中的火山灰、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进行了锆石铀-铅定年,最终将湖相油页岩底部年龄卡定在242百万年左右,归于中三叠统铜川组。这套油页岩是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已知最早的深湖相沉积,比之前的记录向前推进了500万年。
研究团队在铜川组油页岩中发现了较丰富的植物、介形虫、叶肢介、鲎虫、昆虫、鱼和鱼粪等化石。其中更大的螺旋状鱼粪化石长达77毫米,表明当时湖泊中已存在体型较大的捕食性鱼类。通过对部分鱼粪化石进行切片,研究团队在其中发现了双翅目昆虫的大颚。
化石研究表明,当时的湖泊中已经出现了复杂的多层营养级关系:其中的初级生产者为各种藻类;初级消费者主要是以藻类为食的介形虫和昆虫等动物;二级消费者包括各类水生肉食性昆虫以及鱼类等;顶级消费者为大型的捕食性鱼类。
这种生态类型与古生代湖泊中双翅目幼虫普遍缺失和水生甲虫稀少的情况明显不同,代表了一个典型的中生代湖泊生态系统。
对三叠纪早中期湖泊生态复苏模式还知之甚少
在三叠纪早期,地球仍处于极端的气候中,陆地和湖泊生态系统不得不缓慢恢复。
王博研究员介绍,不同物种复苏的时间不同,其中最快的是有孔虫、菊石和牙形石,经历1至2个百万年就恢复至大灭绝前的水平,而海洋造礁生物和陆地森林大约需要长达1000万年才能完成恢复,比孢粉学数据推断出的植物群落的恢复时间要长得多。
由于三叠纪早、中期深湖相沉积地层和化石记录较为缺乏,科学家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复苏模式和时间了解较少。
从目前的地质勘探资料来看,在三叠纪最初的1000万年内,世界各地的陆相地层中普遍缺失煤层,因此这段时期也被称为“煤层缺失期”。
“通常认为,中三叠世煤层的再次出现代表了大灭绝后森林生态系统的明显恢复。”王博研究员说。
在鄂尔多斯盆地,已知最古老的三叠世煤层产出自二马营组的最上部,其年龄略老于铜川组油页岩的年龄。研究结果表明复杂湖泊生态系统的复苏与“煤层缺失期”的结束时间相吻合,表明湖泊和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等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
研究人员认为,早三叠世炎热的气候会限制湖泊中的溶解氧含量,从而阻碍了生态系统的复苏。然而,在安尼期海洋中碳埋藏的大量增加可能会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下降和全球降温,从而改善了湖泊的生态条件。此外,火山灰给湖泊带入丰富的营养物质,可能显著提高了鄂尔多斯盆地古湖泊的初级生产力。因此,全球温度降低和火山灰养分输入可能共同促进了鄂尔多斯盆地古湖泊生态系统的繁盛。
同时,该研究层位也是长庆油田的重要产油层,同位素年代学和地层学的研究结果也为精时地层对比和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新的定年和化石证据。(记者 张 晔)
悲微地活着一一一那个倔强,羞怯,悲伤的海子己离开我们三十年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下个不停,初春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的额头,这是一个让人思念的季节,在雨中我脑海里有一个身影闪出,他留着长头发,穿着喇叭裤,学着气功,喝着劣质酒,怀揣着理想,到处写诗号称北大诗人三剑客之一的海子,他是我的同龄人,想起他也就想到了我的青葱岁月。
海子,怀念你,多想到你的墓前献上献一束鲜花,我们没有你那样决绝,没有象你那样把自己变成诗的一部分燃烧,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终于被现世击碎,我理解你的忧伤!
张爱玲爱一个男人把自己低到尘埃里失去自我,象别人华服上的一个風子,家墙上的一沫蚊子血。我只能为家人低到尘埃里,看看这些象蚂蚁般苟且活着的人们,他们为了对家人的爱同样是把自己低悲卑微到尘埃,但我不会同他们一样,我内心有光明和火把如秉烛遂中,生活不能只是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只要有诗和远方在心中,就是再悲微再苟且亦是值得的,因为我有爱我的人,他们象一张网使我不至沉到水底。
要在这人世间活着你就得象鳄鱼和鲎虫那样,虽然在地球上活了几亿年却不呈改变自己。就象莲花在恶泥中生存,越是恶嗅越能开出姣艳的鲜花,她把污泥当成了营养,把打击当成了动力。
象各种名贵中草药,往往是环境的恶劣造成了药性,象昂贵的珠宝在地下亿年的地质运动中,在火山的洗礼下发出熠熠的光芒。在这个世间生存和生活,要象地藏王菩萨那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永不成佛。什么自由,民主,公平,战争不管什么社会问题,只要你心中有光有火有太阳,那怕你生活在春秋战国,你生活在魏晋南北朝,你一样笑看江湖,傲视一切。最开心的事是月下饮酒,雨中散步。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魏晋南北朝有竹林七贤,当世有海子,陈超。
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可以悲我的生,悲我的老,悲我的病,悲我的死。我心中有两样东西可以 *** ,那就是历史和自然,历史人物是我的知音,大自然是我人生的道场!斯人终去也,却留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留下了我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思念和逝者如斯的慨叹!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显示了生物进化步入了指数级的变化过程中。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生物基因库已相当丰富,并且这些基因越来越能够迎合环境。
寒武纪时期的生命形态丰富多彩,有节肢、有甲売、有尖刺、有敏锐有力的触须、还出现了眼睛和复眼。最伟大的是出现了脊索类生物。这样,力量、敏捷、观察能力、防御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当然攻击能力也大幅度提高了。
皮卡虫
生活在5亿年前的皮卡虫,前方两侧有两条触须,没有眼睛,但它已经进化出了脊索。可以在海里迅速地游动,也可以在浅滩上挪动。皮卡虫最前端有一个汲取食物的口,从囗中摄取的物质通过长长的身子消化成为营养物质。由此可见,皮卡虫吃到的食物并不丰富,并且食物的营养价值低劣,因此推断皮卡虫是一群弱势群体,它必须釆取逃避策略,依靠敏捷的身子躲闪敌方的攻击。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霸主。
奇虾
奇虾与皮卡虫恰好相反。在寒武纪时代,奇虾是体形最为庞大的海洋生物。在没有法律约束的世界里,块头大、拳头硬、獠牙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奇虾就是这样的海洋霸主,耀武扬威、草芥生命,即便像三叶虫、鲎等这样的硬汉,照样嚼碎吞入腹中。整个海洋似乎就是它的私家乐园。
当然,生活依然让每个生命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生命会奔赴不同的环境中,在彼此基因的随机组合变化莫测之中,以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顽强的应付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它们有硬壳加身的三叶虫、鲎虫;还有具有360度视野的怪诞虫、欧巴宾海蝎……
总之,生命已经获得了生存的钥匙,逐渐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无论这个系统多么原始,但是在地球上,生物已稳稳地站稳了脚跟。
长嘴长腿怪鸟,还会根据生活的环境,来改善自己的食谱地处滇川交界的泸沽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也被誉为“东方女儿国”。湛蓝的湖水被群山围绕,美妙绝伦的湖光山色间,居住着一些摩梭人,他们“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给泸沽湖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冬日里,泸沽湖水天一色,明镜般的湖面上倒映出绿树青山,水鸟日益增多,成群候鸟嬉戏觅食,与清澈的湖水相映成趣,犹如一幅醉人的画卷。
01泸沽湖飞来长嘴长腿怪鸟,半夜总“苦喔苦喔”鸣叫,孩子都被吓哭
近日来,泸沽湖开客栈的刘老板心神不安,常有鸟儿在半夜“骚扰”他们,一到晚上“苦哟苦哟”地叫,有时在晚上8点,有时是12点左右,叫声很凄惨,孩子都被吓哭。刘老板70多岁的老奶奶说,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还从来没听过这种鸟声。
这种长嘴长腿的怪鸟,在湖边的灌木丛中,长长的尖嘴,光腿就有约20厘米长。有着黑白分明的羽毛,从面部到胸口的羽毛是白色的,身体其他部位的羽毛却是黑色的。
这鸟很机警,极不易被捕捉,在湖边听它苦恶苦恶(苦喔苦喔)地叫唤,近在咫尺,却很难找到它。而它只要远远看到人靠近,就迅速钻入水草中,让人无从寻觅,只留下一道黑白分明的影子。
刘老板称,他从没见过这种鸟,凭直觉觉得这应该是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就打 *** 给野保站,技术人员已经过来鉴定过了,这种怪鸟是白胸苦恶鸟,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泸沽湖以前没见过,可能是别处“流浪”到这里的。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醒大家,鸟在夜间的鸣叫不足为怪,有的是“苦声”,有的是阴险的“笑声”,有的还像婴儿的“哭声”,这些都是鸟儿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必担心害怕。
02身型像一只圆润的梨,背上全黑,胸前却挂一块“白布”,黑白分明
白胸苦恶鸟属于秧鸡科苦恶鸟属,南方人喜欢叫它白面水鸡,当然它还有像白胸秧鸡、白面鸡与白腹秧鸡等别称。很多人觉得这么可爱的鸟怎么叫白胸苦恶鸟呢?有人猜想,也许是得罪了人类?其实,古人是根据这种鸟的叫声去命名的。
这种鸟儿身型像一只圆润的梨,憨憨的、圆润的,外表挺招人喜欢。身材算是比较轻盈的,体长27-30厘米,体重200-300克。
有人说,白胸苦恶鸟长相形似一只瘦瘦的母鸡,脚长尾短,头尖嘴长,嘴端有绿色光辉,嘴角有一段红色,背上是黑色。
与背上全黑不同的是,从小小的头脸到胸腹部,如同被抹上了一道白色,远看就像胸前挂一块“白布”,黑白分明,与上身形成鲜明的对比。
幼鸟全身都是黑色,形同乌鸦。常在水边生活,耷拉披散着黑羽,类似落汤鸡般难看,真是从小就是苦命娃!
03反复“苦恶、苦恶”鸣叫,其实是求爱信号,目的就是寻求伴侣
要论什么鸟的叫声最难听,不是猫头鹰,也不是乌鸦,恐怕要算白胸苦恶鸟。这种鸟的叫声非常凄凉,而且喜欢在晨、昏和晚上活动时鸣叫,其叫声听起来仿佛在向人诉苦:“苦喔!苦喔!”
白胸苦恶鸟平常的叫声清脆而快,不过到了 *** 繁殖期,雄性白胸苦恶鸟会发出“kue,kue”的叫声,听起来像“苦恶、苦恶”。
奇怪的是,它总是彻夜鸣叫,重复久鸣不息,反复重复这一单调的鸣声,显着急迫,其声甚哀,还拖长了音调,充满着凄惨悲切。听得人头皮发紧,身上发麻,勾起一种说不出的悲凉来。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专家介绍说,它们发出类似“苦恶、苦恶”的叫声,其实是求爱信号,这种躁动的现象证明它们的“求爱的季节”来临了,雄鸟之所以这样叫,当然不是诉苦,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寻求伴侣。
据科学通报杂志介绍,一是由于白胸苦恶鸟常常生活在隐秘的草丛里,视线受到了阻隔,很难看见雌鸟的具 *** 置,只能依靠鸣声来让雌鸟知晓自己的位置。
二是,这个是更重要的,雄鸟的鸣声越响亮越持久,越能表现出其身体健康强壮,也更容易得到雌鸟的青睐,难怪叫上一晚上也不怕累,原来此起彼伏的叫声暗含着竞争。如此看来,白胸苦恶鸟还真是聪明的鸟!
04秋天把自己吃成一个大胖子,入冬之后就开始冬眠
鸟儿会冬眠吗?很多鸟不会,它们会飞往南方过冬,但是白胸苦恶鸟却不一样,它们会冬眠。
秋天来了,幼鸟开始长大,但是白胸苦恶鸟爸爸妈妈们却更加频繁的进行觅食活动,整天就知道吃,好像永远都吃不饱的样子,直吃得膘肥肉厚的甚至飞起来也觉得有些吃力为止。
原来是为了冬眠做准备。等到入冬之后,储存了一身脂肪的白胸苦恶鸟忙找个干燥的洞穴不吃也不动,开始进入冬眠。
这时,它们的呼吸也减缓,血液循环降低,新陈代谢也跟着缓慢下来,尽可能将体能的消耗降低到更低,只靠储存在体内的脂肪,来维持整个冬眠中所需要的能量。
经过100天左右的的冬眠期,白胸苦恶鸟也跟随万物苏醒了。不过,这时候的身体变得十分的虚弱,眼睛也看不清东西,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步伐有些虚浮,更谈不上飞行了。
再这样下去,不是被天敌吃掉,就是自己被自己弄死。所以,当务之急是需要多吃些昆虫,补充营养。
经过一周左右的补充营养后,白胸苦恶鸟基本上恢复到原来的模样,又可以看到它们在草丛中穿行的身影了,这时雄鸟开始准备练自己的嗓音了,因为马上就要到恋爱季节了。
05善奔跑,凹凸不平的河滩如履平地;能游泳,但水性一般;能飞,但飞翔力差
白胸苦恶鸟常常单独觅食,繁殖期一般成对活动,偶尔也见小群,三五只出现。这家伙多在清晨、黄昏或夜间活动。看起来长得挺彪悍的,实际上它胆小如鼠,大白天的,偷偷摸摸躲在芦苇或水草中,有时还一声不响缩着脖蹲在灌木的低枝上。
不过,白胸苦恶鸟还算聪明,保密工作做得好,善于隐藏自己的行迹。外面稍有个风吹草动,白胸苦恶鸟先伸长脖了望。如有危险,则鼓动两翅,立马跑入草丛中,将自己隐藏起来;如果周边不够藏身的地方,则短距离飞行,迅速逃离这个不安全的地方。
别看它名字不好听,白胸苦恶鸟可是水陆空三栖能手,无论是奔跑、飞行还是潜水,它们都有两把刷子。当然,水陆空中,它们最擅长的还是奔走。一双细长的黄脚极善奔跑,动作就像小型驼鸟一样,无论在凹凸不平的河滩,还是水草丛中,潜行起来都如履平地。
白胸苦恶鸟喜欢行走在菱角浮萍上,宛如一位高傲的公主。时而挺脖昂首,神气如同将军;时而曲颈低头,娴雅胜似仙子。
既然是水鸡,游泳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水性只能说一般般。既然是鸟,当然能飞,但飞翔力差,受限于翅膀不发达,平时偷懒很少飞翔。迫不得已时,一般只能做短距离的飞翔,飞行10余米就飞不动了,需要落入草丛中休息。飞行时脚往后伸,远远突出于尾后。
06生存能力很强,还会根据生活的环境,来改善自己的食谱
白胸苦恶鸟属于杂食性鸟类,平常也不忌口,吃的比较杂,无论是鱼呀虾呀、昆虫呀还是什么软体动物,都喜欢吃。碰到运气好,小鱼和老鼠也会出现在其食谱上。
对于肉食,它当然是更爱了,只是这类食物很难找。地上爬的昆虫与其幼虫,以及蚂蚁、鲎虫、蜗牛、螺、蜘蛛等,只要发现,就不能活命了。
白胸苦恶鸟甚至还会对小型鼠类下手,还会像鸡一样在沙粒中刨沙取食,真是一个十足的的吃货。
当然,它们有时也会吃得清淡一些。比如瓜子、豌豆、蚕豆、稻谷、大麦、小麦等农作物种子,以及别的植物果实。有时找不到什么食物,也吃一些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没办法呀,不能就这样饿死吧。
别看它们小巧,其生存能力极强。它们还会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来改善自己的食谱,也就是说,它们在这里喜欢吃昆虫,但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也许就酷爱草根了。
生物大灭绝后,湖泊生态恢复需要多少年?雪灵谷动物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科学通报杂志、中国林业网、北京科普之窗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假如地球上演生物大灭绝,湖泊和陆地生态系统需要多久才能恢复?
假如这个问题让人难以回答,不妨把目光回溯到2.52亿年前。
那时,二叠纪末期的地球发生了显生宙更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引发了严重的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危机,约75%的陆地生物物种消失。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最新的研究发现,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湖泊和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需要1000万年才能明显恢复,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地质学》。
鄂尔多斯盆地下埋藏远古湖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课题组的研究生赵向东和郑大燃博士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与长庆油田解古巍工程师等合作,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中三叠统湖相沉积地层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们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三条富含油页岩和凝灰岩的剖面(霸王庄、马庄和衣食村)进行了高精度的地层学、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并对剖面中的火山灰、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进行了锆石铀-铅定年,最终将湖相油页岩底部年龄卡定在242百万年左右,归于中三叠统铜川组。这套油页岩是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已知最早的深湖相沉积,比之前的记录向前推进了500万年。
研究团队在铜川组油页岩中发现了较丰富的植物、介形虫、叶肢介、鲎虫、昆虫、鱼和鱼粪等化石。其中更大的螺旋状鱼粪化石长达77毫米,表明当时湖泊中已存在体型较大的捕食性鱼类。通过对部分鱼粪化石进行切片,研究团队在其中发现了双翅目昆虫的大颚。
化石研究表明,当时的湖泊中已经出现了复杂的多层营养级关系:其中的初级生产者为各种藻类;初级消费者主要是以藻类为食的介形虫和昆虫等动物;二级消费者包括各类水生肉食性昆虫以及鱼类等;顶级消费者为大型的捕食性鱼类。
这种生态类型与古生代湖泊中双翅目幼虫普遍缺失和水生甲虫稀少的情况明显不同,代表了一个典型的中生代湖泊生态系统。
对三叠纪早中期湖泊生态复苏模式还知之甚少
在三叠纪早期,地球仍处于极端的气候中,陆地和湖泊生态系统不得不缓慢恢复。
王博研究员介绍,不同物种复苏的时间不同,其中最快的是有孔虫、菊石和牙形石,经历1至2个百万年就恢复至大灭绝前的水平,而海洋造礁生物和陆地森林大约需要长达1000万年才能完成恢复,比孢粉学数据推断出的植物群落的恢复时间要长得多。
由于三叠纪早、中期深湖相沉积地层和化石记录较为缺乏,科学家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复苏模式和时间了解较少。
从目前的地质勘探资料来看,在三叠纪最初的1000万年内,世界各地的陆相地层中普遍缺失煤层,因此这段时期也被称为“煤层缺失期”。
“通常认为,中三叠世煤层的再次出现代表了大灭绝后森林生态系统的明显恢复。”王博研究员说。
在鄂尔多斯盆地,已知最古老的三叠世煤层产出自二马营组的最上部,其年龄略老于铜川组油页岩的年龄。研究结果表明复杂湖泊生态系统的复苏与“煤层缺失期”的结束时间相吻合,表明湖泊和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等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
研究人员认为,早三叠世炎热的气候会限制湖泊中的溶解氧含量,从而阻碍了生态系统的复苏。然而,在安尼期海洋中碳埋藏的大量增加可能会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下降和全球降温,从而改善了湖泊的生态条件。此外,火山灰给湖泊带入丰富的营养物质,可能显著提高了鄂尔多斯盆地古湖泊的初级生产力。因此,全球温度降低和火山灰养分输入可能共同促进了鄂尔多斯盆地古湖泊生态系统的繁盛。
同时,该研究层位也是长庆油田的重要产油层,同位素年代学和地层学的研究结果也为精时地层对比和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新的定年和化石证据。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宣化深井海子印象,勾起了多少人儿时的回忆…
海子是家乡人的俗称,海子是家乡的湖泊。海子方圆几十里,浩浩荡荡,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湛蓝湛蓝,晶晶亮亮。湖光山色拥抱海子的清澈,幽谷鸟鸣传导水流的空灵,海子在清凌凌的名称中流行。海子边上有许多浸润着水的村名,海儿洼、罗家洼、大水泉、鱼跃沟、北汛地、段家洇(营)……海子水面长着密匝匝的芦苇、蒲草、海梨和叫不出名的水草,海子岸边长满柳树、毛杨、椿树、国槐、山榆。海子的上空澄澈透明,飘来的白云都像经过洗涤,把槐香柳香草香洗得格外耀眼。鸟儿在海子的上空翔集,鹿儿来湿地觅草,会浮水的小伙伴儿时常划着用柳兜壳(柳条编制的水桶)串起的木排,在水草里捡鸟蛋,套野鸭,收获意外。海子边上的姑娘细皮嫩肉,每每抱着家里的衣物,哼着走西口小调到水边洗衣涮物。乒乒啪啪的木棒槌敲打着青石板,迸溅出和谐的旋律随着脆灵灵的鸟音,一起在蔚蓝的苍穹荡漾。海子周边草深林茂,有蛇、有狐,还常见猪獾、奔兔。海子四周土地肥沃,四路八乡的庄户人勤谨的都会衣食有落,不信邪的打牲人往往口福不浅,荤腥不断。
海子寒暑分明,四季画屏。每到春来,冰雪消融,柳条染绿,鱼虾滋生,明镜般的水面包容下百鸟喧闹,五彩光临,有天鹅的洁白、黄鹂的耀眼、鸳鸯的美丽、野鸭的欢快、燕子的矫健、玉鸟的婉转,就连睡梦里都会传感水鸟清亮亮的脆音;夏日降临,海子在冉冉绿茵中迎候雨季,晴朗天海子的风吹送凉爽,片云聚合便形成海子上空雷电的世界;雾气蒸腾,雨鞭敲击水面,蛤蟆鼓噪里,茫茫白色吞噬着天地,哗哗的雨声中蔓延水的涨力,一声声鹌鹑叫里,飘溢出酒香饭香和庄户人的酣睡声;霜降袭来,秋水连涌,芦荻花白,葳蕤水草中不时飞起羽翼丰满的鸿雁,月光下分不清是芦花的白还是水的亮;雪凝冬至,海子一片洁净,冰清玉洁里,没有鱼类的游动,缺少植物的绿茵,雪花飘舞中,净是孩子们的银色玻璃梦;欢蹦乱跳打雪仗、堆雪人、打滑溜、刨冰快,坐在自制的木板冰车上拄着冰锥滑翔……说不尽其乐悠悠。
放水垦田的日子里,县上动员几千人开掘了沟壑般深深的四里渠,放走了海子里的水。放水那天,海子里的虫虫牛牛,蛤蟆蝌蚪,簇拥着、哭喊着,驮儿擎老,排着长长的队伍,举家搬迁。它们爬滚在壕堑里、大道上,水火不避、车马不躲,令人费解。小动物们足足搬迁了三天三夜,才见不到了踪影……再也见不到童年的绿树白水世界了,只有记忆的残片雕刻在我曾经憧憬的脑壁。
在深井镇子的东南,有一洼晶莹剔透的绿水,像块未经雕琢的翡翠,镶嵌在村子的版图上。家乡人不习惯于准湖的叫法,加上水面不大,人们习惯称它东湛坑,后来又觉得它拗口,干脆称之为东坑。东坑是海子退水后留下的湖泊,十多亩见方的面积,水色是碧绿如蓝的。东坑在大人们的眼里用途不大,最多是个沤麻的场所,可对于充满童趣的孩子们来说,却赛过一座琳琅满目的博物馆。在这里能够聆听婉转的鸟音,可以 逮到飞翔的“水蛐”(蜻蜓),还能够捕捞到活着的水生动物“小豆瓣”,那种陶醉和愉悦真不啻于大都市的游乐场,动物园。
伏天的早晨,水面上升腾着白茫茫的雾气,雾气弥漫中传来犬吠声、鸡叫声,还有早行的赶车人水边饮马的铃铛声。雾气散尽,晨光熹微,绿树拢荫,小鸟们开始了一天的争鸣。“叫天子”钻空,紫燕儿掠水,“小柳叶”欢跳,在黄莺亮翅中,银蓝色的水鸟一串串水淋淋的婉转,叫来齐排排雪白鸭子游弋。清早的湛水,碧澄见底,连水下的石头、水草和蝌蚪的尾摆都透明的楚楚动人。
随着太阳的升温,热辣辣的爷爷(日头)把人刺得睁不开眼睛。水蛐也渐渐多了起来,先是体态轻盈的土黄色“鬼水蛐”,或左或右地水上点掇,继而飞来绿色泛光的“大青督”,间或还有像蓝色飞机的“洋水蛐”在岸上俯冲。水蛐在飞翔碰撞中,又时不时把串串配偶组成。孩子们就地取材,绑起线兜,扎起排网急匆匆把水蛐拍获,最无奈也揪下几叶马莲草,扎起十字架也能将 *** 的傻水蛐恋住。
晌午天,是一天最惬意的时分,毒扎扎的日头晒得地面发软,挽腿的、光脊梁的孩子的孩子们跑累了,纷纷脱下长袄、单裤,光 *** 跳进凉凉的水中,享受驱暑的惬意。会游泳的“狗刨”姿势划向深水,胆大的还要扎住褲口扣在水面让单裤充上气,爬在两条裤腿间向远方遨游,个小无助者只好在浅水里乱扑腾。东湛坑水草不多,却长有南方荸荠样脆甜的“海梨”,湖广才有的耐咀嚼的“海槟榔”。孩子们饿了渴了可找来海梨海槟榔充饥,晒烫了又用乌黑泥巴涂满肚皮,然后再跳进水中……
湛坑里有蝌蚪,青蛙和正在蜕变的蜻蜓,运气好的还能踩着“海螺蚌”,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种多足的叫“王八盖”的浮游动物。这种像节肢动物的小虫,初始像海中的蚌,张开两片灰绿的“豆瓣儿”在水面游动。小虫薄薄的骨壳下,长着粉红的像蘑菇纹般细密的腿,“豆瓣”渐至长大,背上的两片贝壳变成一块椭圆的像鳖鱼的薄盖,背盖后长出一条多节的蝎子样的长尾巴,盖子下依然长满密集的腿。小甲虫长不足5公分,不蜇人也不伤人,温柔而可爱,经常翻着薄薄的背盖鼓鳃仰泳。小节虫神秘而叫不出纲目,后来我经历了很多地方,翻阅过许多的书籍,总也找不到它的踪迹,难为它正名。家乡的山水是华力西运动的产物吗?还是燕山运动的杰作!东湛坑里的物种与神奇小虫是三叠纪,还是更早的古生代遗存的活化石?我没有这方面的地理知识,也不是生物研究专家,终也猜不透其中的奥秘。
东湛坑啊,东湛坑。遗下我无数童年的梦,落下我许多神奇的回忆和解不开的谜底。多少年过去,至今仍然令人梦牵魂绕,有那么多浓稠而化不开的情结……(原载2004年12月13日《保定日报》)
本地人叫翻车车,学名叫有人叫鲎虫。它翻车车(因为它经常翻着肚皮在水面上游动),也有些地方的人叫它马蹄儿、王八盖子,有人又叫它血簸箕。
鲎虫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另外也叫“恐龙虾”,因为它经过了恐龙时期没有绝迹。
鲎虫之所以能克服各种恶劣环境,生存2亿多年,是因为虽然鲎虫的生命周期只有90天左右,但它的卵有极强的生命力。鲎虫的卵不怕干旱,池塘水和湖水干枯许多年以后它们的卵还会存活,等有水时还会孵化出来。它的卵属于休眠卵,可在地下休眠1-25年不等,当条件适宜的时候,便会终止休眠,幼虫破壳而出,可以孤雌繁殖。
鲎虫是典型的水底栖居动物,主要食有机体的碎屑,或者捕捉小的水生物和它们的幼虫。鲎虫从不咬人,无毒无害,还可以清除稻田的杂草,让稻子生长得更好,在日本,早在20年代就有农民拿它当作种植水稻的农药替代品,形象地把鲎虫称为“取草虫”。又因为它被称为“活化石”,所以在日本和台湾等地区被当作宠物饲养。(张志华)
来源:上谷文化院
编辑:陈健
我们通常看到的动物都只有两只眼睛,仿佛自然界就是这么设定的,可就有一种生物,拥有三只眼睛,据科学家们说:这种生物生活在3亿年前,但如今却在乡下的水田中被发现。
进入网上就疯传一则视频,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在自家的水田里耕种的时间,突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生物,它们长相十分奇特,大概有6厘米长,而且还不是一只,周边足足聚了十多只。
这位大爷伸手抓了一只,一瞧居然有三只眼睛,把他也吓了一跳,两边各有一只,中间还有一只,就像三只眼的杨戬一样,随后这位大爷急忙把这件事报告给了 *** 。
许多生物专家听到这个消息后也立马赶到了现场,经过仔细研究后对这位老大爷说:这是一种史前生物,大概在3亿年前就有了,生活的时代比恐龙还要早,它的学名叫加朋鲎虫,大家都习惯叫它们三眼恐龙虾。
这种生物经历了地球上的三次大灭绝,仍然能够坚强的活下来,并且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就很容易见到,它们的生命历程虽然只有90天,但是排出的卵却能够滞育25年,也就是说如果是今天排的卵,那么在25年后如果遇到合适的机会,仍然能够长成新生命体。
大自然果然是神奇的,居然能够诞生出这样神奇的物种,大家是否听说过呢?
小贴士:
鲎虫,俗称王八鱼、水鳖子、王八盖子,别名三眼恐龙虾。
我只知道,可以抓来喂食鸡、鸭,经常吃它们的鸡鸭下蛋多、而且蛋黄红黄色、营养丰富。
有资料说:人们发现鲎虫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物体的图像更加清晰,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为此,这种亿万年默默无闻的古老动物一跃而成为近代仿生学中一颗引人瞩目的“明星”。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 此外,鲎的肉、卵均可食用。
生物大灭绝后,湖泊生态恢复需要多少年?
假如地球上演生物大灭绝,湖泊和陆地生态系统需要多久才能恢复?
假如这个问题让人难以回答,不妨把目光回溯到2.52亿年前。
那时,二叠纪末期的地球发生了显生宙更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引发了严重的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危机,约75%的陆地生物物种消失。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最新的研究发现,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湖泊和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需要1000万年才能明显恢复,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地质学》。
鄂尔多斯盆地下埋藏远古湖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课题组的研究生赵向东和郑大燃博士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与长庆油田解古巍工程师等合作,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中三叠统湖相沉积地层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们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三条富含油页岩和凝灰岩的剖面(霸王庄、马庄和衣食村)进行了高精度的地层学、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并对剖面中的火山灰、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进行了锆石铀-铅定年,最终将湖相油页岩底部年龄卡定在242百万年左右,归于中三叠统铜川组。这套油页岩是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已知最早的深湖相沉积,比之前的记录向前推进了500万年。
研究团队在铜川组油页岩中发现了较丰富的植物、介形虫、叶肢介、鲎虫、昆虫、鱼和鱼粪等化石。其中更大的螺旋状鱼粪化石长达77毫米,表明当时湖泊中已存在体型较大的捕食性鱼类。通过对部分鱼粪化石进行切片,研究团队在其中发现了双翅目昆虫的大颚。
化石研究表明,当时的湖泊中已经出现了复杂的多层营养级关系:其中的初级生产者为各种藻类;初级消费者主要是以藻类为食的介形虫和昆虫等动物;二级消费者包括各类水生肉食性昆虫以及鱼类等;顶级消费者为大型的捕食性鱼类。
这种生态类型与古生代湖泊中双翅目幼虫普遍缺失和水生甲虫稀少的情况明显不同,代表了一个典型的中生代湖泊生态系统。
对三叠纪早中期湖泊生态复苏模式还知之甚少
在三叠纪早期,地球仍处于极端的气候中,陆地和湖泊生态系统不得不缓慢恢复。
王博研究员介绍,不同物种复苏的时间不同,其中最快的是有孔虫、菊石和牙形石,经历1至2个百万年就恢复至大灭绝前的水平,而海洋造礁生物和陆地森林大约需要长达1000万年才能完成恢复,比孢粉学数据推断出的植物群落的恢复时间要长得多。
由于三叠纪早、中期深湖相沉积地层和化石记录较为缺乏,科学家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复苏模式和时间了解较少。
从目前的地质勘探资料来看,在三叠纪最初的1000万年内,世界各地的陆相地层中普遍缺失煤层,因此这段时期也被称为“煤层缺失期”。
“通常认为,中三叠世煤层的再次出现代表了大灭绝后森林生态系统的明显恢复。”王博研究员说。
在鄂尔多斯盆地,已知最古老的三叠世煤层产出自二马营组的最上部,其年龄略老于铜川组油页岩的年龄。研究结果表明复杂湖泊生态系统的复苏与“煤层缺失期”的结束时间相吻合,表明湖泊和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等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
研究人员认为,早三叠世炎热的气候会限制湖泊中的溶解氧含量,从而阻碍了生态系统的复苏。然而,在安尼期海洋中碳埋藏的大量增加可能会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下降和全球降温,从而改善了湖泊的生态条件。此外,火山灰给湖泊带入丰富的营养物质,可能显著提高了鄂尔多斯盆地古湖泊的初级生产力。因此,全球温度降低和火山灰养分输入可能共同促进了鄂尔多斯盆地古湖泊生态系统的繁盛。
同时,该研究层位也是长庆油田的重要产油层,同位素年代学和地层学的研究结果也为精时地层对比和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新的定年和化石证据。(记者 张 晔)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视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
地学前沿||《Geology》2020年第6期论文导读(下)编者按:人类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和灾害的理解离不开地学研究。为了把国际上最前沿的地学新知及时分享给大家,我们邀请国内高校地学专业在读学生组成翻译队伍,初步选定国际知名地学期刊《Geology》进行导读介绍。这是我们的首次尝试,欢迎各位读者指正和提出建议,也欢迎热爱地学的同仁加入我们的队伍。
12 浅部克拉通地幔存在太古代高非放射性成因铅
本文阐释了地幔高非放射性成因铅的起源及相应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建立了早元古代大氧化事件(大约23~24亿年)与地球铅同位素组成之间的重要联系。
我们最近的高温高压实验测定了铅在金属铁熔体和硅酸岩熔体之间的分配系数,目前看来,地球丢失的铅可能隐藏于硅酸盐地球(大陆下地壳或岩石圈地幔)。
科学家已经发现太古代沉积岩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信号非常明显,但是这些信号在GOE之后年轻的沉积岩里面却消失不见。同时,海水中铀对氧浓度非常敏感:当海水氧气较低时,海水贫铀和相应的大洋沉积物富集非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当GOE之后海水氧气浓度较高时,海水明显更富铀和相应的大洋沉积物富集放射成因铅同位素。然而,俯冲再循环的太古代沉积物的命运如何?早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如何影响深部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和化学组成?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我们选取华北克拉通东部济南早白垩世富镁辉长岩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微量元素、锶-钕-铅同位素和原位硫同位素研究表明,浅部克拉通地幔(EMI型地幔)的非放射性铅来自俯冲交代的太古代含水流体。因此,该研究为探究EM1型地幔端元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
原文链接:Geology (2020) 48 (6): 584–588.
doi:https://doi.org/10.1130/G47064.1
(译者:王天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13
硫化物饱和岛弧岩浆中贵金属熔核的成因:来自托尔巴契克火山的橄榄石硫化物熔融包裹体的实例研究(俄罗斯堪察加)
某些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含有铂族元素的矿物被认为是从最初富含PGE的硫化物液体中结晶出来的。在一些硫化物不饱和的原始熔体中,含有PGE矿物(PGMs)的出现已经在最近被报道,而硫化物饱和的硅酸盐岩浆中PGMs的直接结晶似乎因为PGE强烈分馏到不混溶硫化物熔体中而受到阻碍。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在来自托尔巴契克火山(俄罗斯堪察加岛弧)的最新玄武岩岩浆中发现了大量含有贵金属的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与包裹在原始橄榄石斑晶(Fo85-92)中的硫化物熔融包裹体有关。它们成群出现在球体硫化物表面,表现为天然金属、硫化物和钯、铂、金、铅和铋的合金。不同球体上的熔核可以是富钯或富铂的熔核,其成分变化很大,甚至在相邻的熔核之间也是如此。我们认为外部熔核中钯的扩散可能是导致金属钯在硫化物熔体中显著上升(高达2wt%)的原因。我们认为原始玄武岩熔体中铂族元素经历硫化物不混溶分离后的直接结晶,以及可能由于氧化而导致的硫化物分解,是有别于其“经典”来源(固结过程中固结富含PGE的硫化物熔体)的另一种机制。
原文链接:Geology (2020) 48 (6): 620–624.
doi:https://doi.org/10.1130/G47086.1
(译者:王天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14
苏格兰西北部莫因逆冲断层石英岩动态重结晶过程中的水分流失
据莫因逆冲断层下盘剪切寒武纪石英岩中分子水的红外吸收测量显示,随着苏格兰北部格伦考乌尔上覆逆冲断层石英岩的不断重结晶,其含水量从4080ppm下降到1570ppm。这些结果与位错蠕变和水分流失过程中使石英变形的剪切应变与含水量的预期相关性相反。我们所观察到的这种相反关系表明,流动晶界清扫和晶界扩散导致晶粒内的流体包裹体和含水缺陷一起消失了。虽然含水量的降低可能会因为化学作用减少而导致石英硬化,但靠近逆冲断层下盘(5mm)的石英糜棱岩具有强烈的应变局部化特征,含水量更低,并且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剪切带加宽。在石英糜棱岩中,水分流失似乎是很重要的,它是由水的含量而不是水的浓度控制的。残余包裹体内和晶界处的流体可能控制了对水分流失至关重要的高水逸度。
图1 苏格兰西北部莫因逆冲断层(MT)位置图,以及从格伦考乌尔的下盘采集样本。
图2 莫因逆冲断层(苏格兰西北部)下盘寒武系石英岩的光学变形和重结晶微观结构。
(A,B)完全重结晶糜棱岩SG-1,采集于莫因逆冲断层下5mm处,重结晶晶粒和亚晶粒边界排列整齐(薄片厚度t=12 μm)。
(C)较大的剪切带石英晶粒,具有波动消光和亚晶粒,以及较细的SG-7重结晶晶粒(采集于逆冲断层2.5m处,t=8μm)。
(D)变形最弱的石英岩原岩SG-15(采集于逆冲断层70m处,t=30μm),原始(现在为椭圆形)碎屑石英晶粒、重结晶晶粒和原始晶粒边缘的白云母的波状消光。
原文链接:Geology, 2020, 48 (6):557-561.
doi:https://doi.org/10.1130/G47041.1
(译者:黄永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5
冰蚀谷全新世以来岩崩及岩壁后退速率的时间变化
近日德国图宾根大学的Solmaz Mohadjer等人基于对瑞士布伦嫩山谷的研究发现全新世以来以及现代岩壁的后退速率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于《Geology》。
本文旨在研究在冰川退缩后瑞士劳特布伦嫩山谷的面积为5.2平方千米的碳酸盐岩质悬崖的岩崩的时间变化。我们通过过去5.2年间对该地进行的19次激光地形扫描、对获得数据的频率-强度分布曲线的外推以及基于对过去冰川退缩后所形成的倒石锥的体积的估算这三种 *** 研究了该地区岩崩的时间变化。短时间尺度的观测并未表明过去1.5年相对于5.2年来的岩崩速率存在显著差别,并且两个时间段的岩壁年均后退速率均为0.03毫米到0.08毫米之间。但是,基于短期观测数据拟合的曲线所预测的长时间尺度上年均后退速率仅为0.14毫米到0.22毫米,显著低于根据残留落石体积所估算的每年0.27毫米到0.38毫米的后退速率。上述研究结果表明:(1)在短时间尺度上,短期的监测同多年监测数据呈现一致性的特点,因此,对于基于激光地形扫描监测的灾害评估而言,短期监测已经能够满足需求;(2)在长时间尺度上(全新世)更高的岩壁后退速率可能是由于冰川退缩后所导致的残余应力释放以及在冰川边缘更强烈的岩崩活动所导致的。
图1:劳特布伦嫩山谷的数字高程模型。左图黑方框为所调查的倒石堆位置,右图黄 *** 域为方框内对应的倒石堆覆盖区域。左图红色虚线为公元1889年滑坡的后缘。
图 2:岩崩体积-累积频率分布曲线。
原文链接:Geology, 2020, 48 (6):594–598.
doi:https://doi.org/10.1130/G47092.1
(译者:哈哈哈)
16
非共晶成因的镁铁质堆晶岩的成因:一种新模式
深成镁铁质杂岩体是主要由矿物堆晶形成,其中矿物大多以共晶的形式存在。这种现象与玄武质岩浆从边缘向内原位结晶的特征相一致。但是,在这些杂岩体中也局部存在与两种(或多种)矿物成比例的堆晶,其比例与液相线相平衡所预期的不一致。这种非共晶的堆晶岩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该现象可能源自于同一母岩浆中结晶出的矿物的机械分离,或者是源自不同母岩浆的结晶矿物的机械混合。本文的研究者们介绍了一个新颖的成因模式,不需要以上任何过程即可产生具有非共晶现象的堆晶岩。该模型涉及的原始熔体在冷却后便开始结晶,同时沿着岩浆补给通道从深处的岩浆储库向地球表面上升。取决于冷却的程度,上升熔体在一个、两个和更多液相状态中相继变得饱和。考虑到大多数晶体结晶时都处于悬浮的状态,由此熔体中会含有一种(或多种)平衡结晶出的斑晶,其比例明显是属于非共晶析出的结晶模式。因此,在玄武质岩浆房补给过程中同时发生原位的平衡结晶,可能是形成这种非共晶模式的堆晶岩的成因。
图1:富铬铁矿的钙长石岩(由非共晶成因的铬铁矿与斜长石组成)的野外露头和镜下特征,样品来自南非bushveld杂岩体。
图2:深部岩浆上升的玄武质熔体形成非共晶亚铬铁矿斜长石堆晶岩的模型;(A)上升时,铬铁矿首先在熔体中饱和并析出,随后铬铁矿(黑点)和斜长石(白色矩形)都达到固相线开始形成斑晶。在到达浅部岩浆房时,岩浆则已经含有非共晶比例的铬铁矿和斜长石斑晶组合。这类含斑晶的岩浆进入岩浆房,并以基底流的形式在岩浆房的底部扩散。(B)斜长石-铬铁矿二元体系的部分相图,显示该岩浆中的非共晶比例先是由于0.4%的单独的铬铁矿结晶,然后是1.0%的铬铁矿-斜长石共晶结晶。这些晶体从基底流中沉淀在岩浆房底面上,并会产生一层晶粥状堆晶层,其中含有非共晶比例的铬铁矿和斜长石。L—熔体;Plag—斜长石;Chr-铬铁矿。
原文链接:Geology, 2020, 48 (6):604–608.
doi:https://doi.org/10.1130/G47082.1
(译者:Chun Yang @CUGB)
17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的湖泊生态系统复原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团队发现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现知最早的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的地质记录。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EPME;约2亿5千2百万年前)对湖泊生态系统产生长久的影响。但由于早、中三叠世湖泊沉积记录的缺乏,目前湖泊相生态系统灭绝后的恢复是否迟滞仍不明朗。在本文我们报道了中国鄂尔多斯盆地的中三叠世含丰富化石和火山灰夹层的富有机质页岩,该页岩年龄测定约为2亿4千2百万年(大致在中三叠统安尼阶-拉丁阶界线附近)。这套富有机质沉积记录了在生命大灭绝之后已知最早的湖泊,比之前的记录向前推进了500万年。这套沉积记录也要早于晚侏罗世全球广泛分布的湖相页岩和泥岩。这套富有机质沉积中的化石组合很丰富,包括植物、介形虫、叶肢介、鲎虫、昆虫、鱼类以及鱼粪化石等,反映了中生代型的热带多层营养级湖泊生态系统。该结果揭反映了EPME 之后已知最早的完整湖泊生态系统,建揭示三叠纪湖泊生态系统最多需要1000万年即可完全复原,与“煤层缺失期”的结束一致,意味着造泥炭森林的显著恢复。
图1. 研究区地质图。(A)鄂尔多斯盆地在中国西北部的位置(修改自Sun et al.,2019)。灰 *** 域代表华北板块。(B)四个剖面的位置,为A中红框放大处。数字代表路号。
图2. 岩性、化石层、采样点和年龄结果的地层柱状图。下拉丁统富有机质页岩在齐水河剖面缺失,但在其他三个剖面都发育良好。
图3. 铜川组(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富有机质页岩和泥岩中的代表性化石。(A–C)八王庄剖面的鱼粪。(D)切片显微照片显示鱼粪化石中掠食性双翅目幼虫的几丁质下颚。(E)D中蓝框的放大。(F,G)马庄剖面的甲虫(昆虫纲鞘翅目)。(H)马庄剖面的鱼类(新鳍亚纲)。(I)马庄剖面的Tungchuania sp. (湖花介科)。(J) 马庄剖面的Xinjiangiops sp. (鲎虫科)。比例尺: 20 mm (A-C), 10 mm (H-J), 5 mm (G) 2 mm(F), 0.2 mm (D) and 0.1 mm (E)。
原文链接:Geology (2020) 48 (6): 609–613.
doi:https://doi.org/10.1130/G47502.1
(译者: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研究生申博恒)
18
日本东北部入海沉积物的空间变化及其对大逆冲断层地震的影响
入海沉积物的性质是控制俯冲带大逆冲断层地震发生的关键因素。在2011年Mw9东北地震(日本近海岸地区)中,俯冲大洋板块携带的富含蒙脱石的粘土矿物对海沟附近巨大板块间同震位移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最近,我们在太平洋板块西北部进行了密集的地震震源调查,以研究近岸大洋板块的性质。这次地震调查反映的数据显示,在大多数地区,海床和声波基盘之间的沉积层厚度为几百米,但依然有少数地区,沉积层看起来非常薄。我们的广角地震数据表明,这些薄沉积层的声波基盘不是洋壳的顶部,而是最近火山活动导致的沉积物中的岩浆侵入。这意味着沉积物的下部,包括富含蒙脱石的远海红棕色粘土层,都遭受了严重扰动和热变质。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的巨大同震位移在一个刚刚开始下沉的薄沉积层附近停止。根据这些观测结果,我们认为大洋板块俯冲前的火山活动通过对局部沉积层的扰动和热变质作用,影响俯冲后板块间地震的震级和分布。
(A)西北太平洋边缘(日本近海)的地震测量线。
(B)沿多道地震(MCS)线双向移动的沉积层厚度。红色园圈表示“petit-spot”火山活动聚集点,在那里观察到许多小型且形成时间较晚的火山(Hirano等人,2006年)。红圈A和红圈C对应的是明显较薄沉积层覆盖。大多数其他薄沉积层区域对应的是海山和小的海底隆起。
(C)2011年东北地震的同震位移分布(黑色等高线)(Iinuma等人,2012年)。等高线间距为10m,阴影区为大型位移区域(>30m)。红色表示燧石区沿MCS线的分布。
原文链接:Geology (2020) 48 (6): 614-619.
doi:https://doi.org/10.1130/G46757.1
(译者:黄永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9
利用U-Pb和Re-Os年代学 *** 追踪雪球地球Sturtian冰期后的地层浓缩作用
雪球地球假说预测会有很强的滞后作用,导致数百万年的冰川离散,随后全球同步冰消。本文介绍了来自华南Sturtian后层序U-Pb锆石和Re-Os沉积岩地球年代学及Os同位素化学地层学,以测试冰消作用的同步性。利用高精度化学剥蚀-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CA-ID-TIMS)锆石U-Pb定年将最小的冰期年龄定为660.98±0.74百万年,即比前人报道的要早约2百万年。我们还发现目前Marinoan冰期开始的最早年龄限定在657.17±0.78百万年。最新全球汇编的Os同位素化学地层显示,地层<1m范围内非放射源值具有较大的系统性趋势。以上数据表明,华南地区的碳酸锰并不是雪球事件后受碱度影响而形成的盖帽碳酸盐岩,而是冰消作用数百万年后形成的自生碳酸盐岩。相比于年轻的Marinoan冰期,Sturtian往往缺失或浓缩成盖帽碳酸盐岩。我们认为,这反映了成冰纪早期,未充填裂谷盆地可容空间的增加,滞后作用更强,冰量更大和Sturtian冰消所需的CO2更高。此外,我们的研究认为,地层浓缩作用更容易解释冰消作用明显的穿时性,这本身是由于大的Sturtian冰期后海侵层序覆盖在浅水碳酸盐岩沉积之上。
(A)华南克拉通新元古界地层的露头范围图。插图显示了区域古地理的主要部分(B)湖南和贵州的新元古界地层柱状图,绿线为U-Pb锆石CA-ID-TIMS定年,绿星为Re-Os等时线定年,样本编号为上标,Ta-铁丝坳组;Nan.-南沱组
原文链接:Geology (2020) 48 (6): 625–629.
doi: https://doi.org/10.1130/G47246.1
(译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在读硕士生 张瑜)
20
南极东部出口段冰川的延时极大值与衰退
在末次冰期,南极东部出口的冰川促成了罗斯湾冰原的形成。该出口的更大结冰范围以及随后冰川消退的时间,对南极冰盖(AIS)特性及全球海平面会产生影响。本文介绍了从哈瑟顿冰川旁的韦尔曼湖地区提取出的45个湖相蓝藻的~(14)C年龄,这是之一个既记录了南极冰川前进到更大位置和随后消退位置的高分辨率年表的陆相数据。17个新的暴露年龄十分分散,但最小的四个~(14)C数据基本一致。哈瑟顿冰川从13,000B.P.到9500B.P.慢慢增厚,然后稳定地变薄直到 2800B.P.左右。我们的工作提供了证据,表明南极东部出口冰川与末次盛冰期(LGM)相比出现了延迟的更大值和衰退,并越来越多的时间跨度的证据支持 冰盖罗斯海板块内存在一种随时间递减的局部LGM。这两个观测结果都符合这样的观点,即出口冰川扩张和衰退的时间是由在来自海洋的强迫动态减薄和大气变暖而增加的积累之间平衡控制的。
图1(A) 南极地图,标明韦尔曼湖野外区域的位置(红点)。EAIS-南极东部冰盖;WAIS-南极西部冰盖。(B)达尔文-哈特顿出口冰川系统,它毗邻伯德冰川(更大的出口冰川从南极洲东部流入罗斯湾)。红色方框显示图C的位置。(C)维尔曼冰川湖,位于哈瑟顿冰川下游。在图4中A-A‘和B-B’对应于年等年龄线中的点。从极地地理空间中心数字高程模型中调整近似等高线100米间隔,从极地地理空间中心数字高程模型(https://www.pgc.)调整INE S(100米间隔 umn.edu/data/rema),以符合野外所使用的差分GPS单元的高程。基础图像?2009年数字地球。
图2. 南极横贯南极山脉的韦尔曼湖地区表层冰川地貌图。校准碳14年龄(见脚注1)。
图3.(A)不列颠尼I,沿着山脊向北漂流。冰流方向从右向左。(B)大不列颠I向南漂移极限,冰流方向从左到右。巨石直径~50厘米。(C)在1010米的高度上,在不列颠尼亚I(用红色箭头标记)可以看到今天的哈瑟顿冰川。(标高860m)。其前身是一个冰坝,保存了7000-8000年前丰富的蓝藻。(D)一系列的岸线(标有红色箭头)在不列颠I,向北漂流距离拍摄照片的地方约0.5公里。
原文链接:Geology (2020) 48 (6): 630–634.
doi:https://doi.org/10.1130/G47297.1
(译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质工程在读硕士生董宇航)
21
隆升拆离工厂
近日挪威地质调查局的Gwenn Peron-Pinvidic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John Naliboff通过数值模拟对被动型大陆的形成提出新的见解,并发表于《Geology》。
被动型大陆边缘含有一系列构造及基底形貌的特征,而这些特征记录大陆地壳减薄及大洋扩张中心的形成信息。人们早已意识到被动型大陆边缘的演化及其复杂,并且其中存在由拆离断层所主导的基底隆升阶段。尽管由于隆升区域构造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常常难以详细研究断层的形成及演化特征,但人们通常习惯用旋转-铰链模式来解释基底的隆升机制。本文中,我们通过对大陆裂谷形成过程的数值模,研究了断层系统的活动性,从而对基底隆升的过程进行了约束。我们通过高分辨率的模拟发现地壳内部存在薄弱面,而拆离断层发育于深部的薄弱面,并沿薄弱面发育达到地表。我们的“拆离工厂”模型对隆升体系中拆离断层的起源深度、时间以及方式进行了约束。同时,我们的模型也预测了非活动的拆离体系是如何随着扩张的进行逐渐远离扩张中心的,以及在上下盘是如何产生独特的地球物理信号。
图1.(A)拆离工厂演化模式图。(B)隆升拆离工厂的卡通模式图:下盘存在向上倾斜的薄弱面,即拆离断层前体。拆离断层发育于这些薄弱面并呈扇形向地表迁移最后消失。随着断层向上发育,其倾角增大,活动性增强,并且由于积累的大量的应力会大致岩石的破裂进而诱发流体循环、岩浆侵位以及蛇纹石化。随着扩张的进行,拆离断层远离扩张中心并且不再活跃。CC-陆壳;DF-拆离断层。(C)扩张进行七千三百万年后的扩张中心的模拟图。
原文链接:Geology (2020) 48 (6): 635–639.
doi:https://doi.org/10.1130/G47174.1
(译者:哈哈哈)
美编:车玥逸
校对:覃华清
云南一蓝莓地一夜长出百斤蘑菇,是什么蘑菇?为什么长这么快?云南一蓝莓地一夜长出百斤蘑菇
提到云南,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想起了蘑菇。每年因为蘑菇产生的喜剧或者悲剧都层出不穷,这不,今天又有新闻了,还好只是趣闻。
8月19日,云南红河建水的一个蓝莓种植户厂里的蓝莓地居然在一夜之间长出一大窝蘑菇,层层叠叠似云朵。这堆菌子总长114厘米、宽91厘米,据估计重量在50公斤左右。可能是相关新闻看太多了,蓝莓种植户不敢乱采摘食用,它推测是地里的肥料吸引了这种蘑菇前来造访。
这是什么蘑菇?
我看这种蘑菇带有白偏褐色,造型为明显的伞状,带有白色孢子印、肉质茎和附着在茎上的底座,基本可以判断这就是巨大口蘑。
巨大口蘑最早被列为口蘑属的成员,与松茸是一个属的。但1998年一位美国的菌物分类学家成立了一个新属名叫:Macrocybe(暂未有中文译名),巨大口蘑也被分到了该属,并有了新的拉丁学名:Macrocybe gigantea,直译就是“巨大的伞”。
在温暖的气候下Macrocybe属的蘑菇几乎全年都可以找到,但巨大口蘑往往喜欢更凉爽的环境,并且在山地和北部森林中最为丰富,尤其是在秋季。我查了一下云南的温度,基本已经是更低温为10多度,更高温不过25度,已经蛮凉爽了;而且大棚里的环境更适合生长,还有肥料,因此巨大口蘑就登门造访了。
忘记最重要的事情了:这种蘑菇是可以吃的,但它含有极微量的氰离子,一定要煮熟了吃,才能确保安全无误。味道的话,没什么值得期待的,跟普通的鸡腿菇味道差距不大,甚至鲜味还少了点。
从哪里来的?
真菌公认的繁殖方式有三种,分别是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无论哪种方式都离不开孢子的传播。
无性生殖就跟克隆一样,这种方式会直接让生殖菌丝分裂并产生与自身相同的遗传拷贝,无论分裂了多少基因跟自己还是一样的,真正的“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
有性生殖略微复杂,咱们简单点说,就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孢子,等到释放后,这些孢子会发育为树状菌丝体并与其他的真菌的孢子进行“交配”,两边都含有各自“父母”的一半亲本染色体。
营养繁殖算是最神奇的一种方式,与鲎虫的休眠卵的感觉有点像。鲎虫的休眠卵可在地下休眠1-25年,当条件适宜的时候,幼虫才会破壳而出。而真菌就是释放一个隐性孢子,等到了周围的环境比较适合快速发育,才会迸发生机。
但无论哪种方式,孢子都十分细小,肉眼根本看不到,会跟随着空气传播,我们很可能现在就在吸入它们,但基本上是无害的。家里莫名其妙出现的霉菌和蘑菇,就是这么出现的。新闻里的那个蓝莓种植户家也是一样的情况。
为什么一夜长这么多?
真菌们各自十分的“独立”,既有单细胞的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各种蘑菇,巨大口蘑明显是多细胞的。
多细胞真菌通过菌丝连接细胞进行搭建,这些菌丝不断地跟随新生的细胞进行复制组合,形成一个个多少菌丝体并组合起来,形成真菌体,也就是蘑菇本身。然后这一朵蘑菇可以通过无性生殖不断克隆自己,这个过程中,菌丝体也不断形成,一朵朵的蘑菇就这么形成了。
这个过程根据真菌种类的不同,时间也不一样,一晚上估计是夸张的说法,但短时间内长这么多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实这么说是不准确的,这么一堆蘑菇不是独立的个体,其实都算是同一个真菌体,基因都是一样的。新闻里那100斤的巨大口蘑其实都是同一个真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