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鳙,是鲢鱼和鳙鱼的合称,通常我们所说的鲢鱼是指白鲢,它属于鲤科鱼类的一种,也被叫做跳鲢、水鲢、鲢子等。白鲢为初级淡水鱼,通常栖息于江河湖泊及水库的上层水域,性情急躁,善于跳跃,属于杂食性鱼类,其主要是以浮游藻类及动物,有机碎屑为食。鳙鱼是指花鲢,也属于鲤科的其中一种,又被叫做黑鲢、胖头鱼、大头鱼,主要以浮游动植物为食。鲢鳙体侧扁,头部大,花鲢头部特大,占体长的三分之一左右,眼睛在头的下半部,花鲢背部暗黑色,有不规则的深色斑块,白鲢腹部白色,花鲢腹部灰白色,且呈圆滑状,尾鳍叉形,更大体长可达一米多,是我国的四大家鱼中的两类,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由于它们的生活习性比较相近,所以在日常分类中被归为一类来说。
鲢鳙的简介
我国地域广阔,地势形态复杂多样,但是鲢鳙却在大部分地方都能看到,除却大江大河及湖泊等自然水域,其中以农村及周边的水域鲢鳙数量最多,无论你走到哪,都有农村,可以说有农村的地方就有鲢鳙,无论是农村生产队大塘,还是周边野塘,都能见到它们。由于鲢鳙只能在流水处繁殖,所以在农村生产队大塘里的静水处,都是靠人工集体放养为主,不仅为村民带来了额外的食物,还有可能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农村的特殊性,所以在这类水域的鲢鳙也有着大面积水域鲢鳙所没有的特殊性。所以本文所说的鲢鳙即是指农村水域的鲢鳙,其它水域,诸如江河湖泊等自然野生水域另做探讨。
生产队塘里的白鲢
一、鲢鳙的生活习性
农村的生产队塘,说到底都是为农作物服务的,在雨季会储存雨水,不至于水田过涝,在旱季更能体现它的作用了,甭管生产队塘里养着的是鲢鳙,还是乌龟王八,只要水稻或者其它农作物需要水,就得不折不扣地放水灌溉,如果一直干旱,那就一直放水到塘底朝天,这种情况下水里的鱼类就保不了了。即使水没有被放干,在一年或两年中村里必定会组织一次全塘捕捞,把水里的鱼打捞上来平均分配给村民,也算是集体的福利。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在农村生产队塘里的鲢鳙一般都不会长的特别大,一般五斤以下比较多,也是由于是村里的特殊鱼种,在平时也是被重点保护的对象,所以这里的鱼生活习性也有着独特性。首先,相较于大体型的鲢鳙,这里的鲢鳙通常都是成群结队行动,一般早晨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成群的鲢鳙在水面浮头,大嘴一张一合,顺着大塘来回游弋。其次,就是考虑总体体型偏小及数量众多,所以我们在作钓的时候可能有些不同之处,比如用海竿加水怪灯笼的钓法,可能会出现水怪在晃动,但就是打不到,这是因为它们的体型小嘴就比较小,在吸食的时候力量不够,无法将灯笼挂的大钩子吸进嘴里;也是由于数量多,导致口杂会在不经意间被钩子锚到。最后,就是这里的鲢鳙会被村民们特意保护,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如果哪天有机会作钓,就会发现特别好钓,基本上属于傻瓜操作。但是在一些无人看管的生产队塘,鲢鳙可以随便钓,长期以往,这里的鲢鳙就非常不好钓,这就形成了两种极端的鱼情。
旱季抽水机抽水灌溉
二、鲢鳙的吃饵特征
鲢鳙吃饵比较特殊,与其说是吃还不如说是喝,因为它们属于滤食性鱼类,通过快速而连续地张开大嘴,制造出压力差,将面前的水体快速吸入口中,然后通过鱼鳃快速过滤掉水体里的物质,排出干净的水,从效率说还是比较高的,它们通过不断的吸食,平衡着水体中的营养成分,使水里的物质不至于营养过剩,因此鲢鳙也被用来净化水体。在一些漂浮着杂物的水面,当风不大,太阳光直射的时候,鲢鳙基本上都会来觅食。
农村存在的几种水体
要研究农村生长的鲢鳙,就得先弄清楚它生活的水域的水体特征,才能有的放矢,来进行做钓。根据我的经验,将农村及其周边的水体分为以下四类。
一、 清澈水体。
此类水体是青山绿水的代名词,其实以前农村有着许多这类水体,但随着人类生活的污染源扩大而越来越少。这类水体存在于一些地势比较高,污染源到达不了的地方,比如地势相对较高的丘陵地区的土坡上,还有就是山区里的塘,周围松树林比较多,或者是在周围比较平坦,注入水源处比较少的地方。这里相对远离村庄,水源的行成主要是通过自身水域面积雨水的降落,水体比较清澈,能见度高,水体营养物质相对匮乏,鱼体会比较瘦小,但是一些对水质要求高的生物会存在于这里,比如河虾,河蚌等,所以生物多样性还是保留的比较丰富完整。
地势高的清澈水体
二、 褐色水体。
就像隔夜的茶叶水的颜色一样,此类水体数量相对比较多,存在于稻田旁,或者离稻田不远,海拔也相近,基本上有稻田的地方就有这类水体,和稻田相互辉映,错落相间,是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雨季会储蓄多余的雨水,旱季会放水灌溉保稻田里的收成。之所以是褐色的,是由于受稻田的影响,它的水源大部分来源于稻田,包括田土浸染过的水,稻秸秆泡过的水,会滋生许多硅藻,最终形成了这样的颜色。此类水体对动植物来说是最适宜生存的,水体营养物质较丰富,生长周期速度就快,各类鱼虾数量众多,生物多样性也保存的比较完善。
生产队塘褐色水体
三、 黑色的水体。
此类水体存在于一些地势低洼的地方,水体来源广泛,属于内涝地区,各类水体的汇入,导致了污染源的增加,其水体营养物质也相对丰富,甚至是过剩,鱼类的食物来源也就不用愁了,只要能张嘴的,基本上都饿不死,要死也是被撑死的。类似肥水塘的性质,这类水体只保留着一些生存能力比较强的生物,其中鲢鳙就是其中一员,与其说是生存,还不如说是苟延残喘,在一些高温的天气,一不小心就会导致翻塘的危险,鲢鳙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四、 滑口塘水体。
顾名思义,滑口是指鱼口滑的统称,不仅在黑色水体的肥水塘会存在,而且在清澈的水体也会存在滑口塘。那么鱼为什么会滑口呢?有如下几个原因:之一是鱼被锚到过的,生产队塘鲢鳙觅食成群行动,当我们用饵料作钓时很容易招鲢鳙进窝,锚到它们也是常事。第二是被放走的,由于经常钓到小体型的鲢鳙,基本上属于鱼苗性质,所以一般会被放生,这鱼就留下了阴影,当靠近岸边进食时会特别小心。第三就是肥水塘了,此类水体的鱼普遍不缺吃的,别看鲢鳙整天张着大嘴,其实它们不是在进食,是在呼吸空气里的氧以求生存下去。
肥水塘
农村塘里的鲢鳙如何作钓
针对上述四种水体特征,鲢鳙的生活方式及习性就有所不同,虽然鲢鳙在常人看来是比较傻的鱼,但是随着农村的变化,生产队的塘也是在变化着的,其作钓鲢鳙的 *** 也应当根据水体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 清水塘的作钓。
通常情况下清水塘钓鲢鳙是更好钓的情况,因为这类水体比较缺乏食物,所以有时候我们在用饵料钓鲫鱼的时候总是能钓到鲢鳙,不想钓都不行,可以说是鲢鳙闹窝,有时候甚至用蚯蚓都能钓到鲢鳙。所以想钓它们简直不要太简单,我们要考虑的是钓其它鱼如何避开鲢鳙的问题。
清水塘鲢鳙瘦小易钓
二、 稻田水塘的作钓。
如果是在雨季的时候,此类水塘不是太好钓,因为水位上涨,食物肯定丰富,此时的鲢鳙基本上是不缺吃的,当到了旱季的时候,水田需要灌溉,水位逐渐下降,食物来源也是减少了,此时可以在晴朗的中午作钓,鲢鳙是喜阳喜静,天气越热越好钓,可以使用海竿加水怪灯笼的钓法,一般至少两三根海竿打在同一处水域,呈"品"子形或者掎角之势,以达到快速高效诱鱼的目的。如果要追求手感的话,手竿钓鲢鳙也是很好的选择,选择浮力大的浮漂,大钩大线组,两钩距离拉大至两个拳头的距离,上钩挂大饵,下钩空钩,空钩的原因是因为鲢鳙一般会在饵料的正下方通过制造水压差来吸食。调钓方面可以用带饵调两三目钓浮,注意每次的搓饵大小要差不多,饵料过大容易将浮漂拉入水里,过小浮漂露出的目数过大不利于吃口的观察。当出现一目或两目的顿口时要及时提竿,断断续续的上下浮动可以忽视。同时注意选择重量轻且硬的鱼竿,利于抛投打频率,久抛不累,当饵料在水中一分钟左右或者浮漂快速上浮,即可提竿重新上饵。前期诱鱼饵料注重雾化,后期鱼进窝后,需要将饵料打黏控制雾化,增加饵料附钩时间,以增加鲢鳙的吃口概率。由于鲢鳙基本上生活在中上层水域,通过长时间的垂钓发现有时候花鲢也会潜到底层觅食,可以重点钓浮,从半米水深开始找鱼层,当然高手都是能控制鱼层的。
稻田水塘的鲢鳙
三、 肥水塘的作钓。
由于水体比较肥,所以呈现出黑色,一般此类水体营养物质丰富,甚至过甚,浮游生物及水草也众多,所以水体的含氧量就低,鱼的活性就差,为了与植物争夺有限的氧,鲢鳙只好从空气中吸取氧气,以维持生命,此类鱼都会表现出一种亚健康的状态,所以鱼口就比较轻。可以选择气压高,夏季降雨丰富的时间来作钓,建议用手竿以灵活调整,抓住最轻微的动作,线组可以适当放小一点,搓饵方面需要注意不要太大,因为本来活性差的鱼没什么力气来大力吸食以制造很大的顿口,所以一般的小顿口就可以打试试,中鱼也不用担心,活性差的鱼溜起来也都没什么劲。
四、 滑口塘的作钓。
滑口塘一般难以钓获,主要考虑要出其不意或者模仿它的生活习性来作钓。如果水域面积大的话,可以考虑开发新钓点作钓,会让鲢鳙感觉安全一些,或者在特定季节来作钓,比如我每年都会在初春四月份的时候去钓几次家门口的滑口塘,一年当中也只有这时候鲢鳙开口能钓到。一方面是冬季无人钓鱼,鲢鳙感觉危险降低,另一方面是它实在太饿了,不吃就得死。还有就是用特殊饵料,比如在一些有鸭子生活的水域,鸭粪便是鲢鳙熟悉的味道,可以在饵料中加入类似的味道,比如臭鸡蛋,臭豆腐等等。
钓鱼在于思考
最后总结
总之,农村水域是一个特殊水域,也是一个常规水域,它陪伴了多少钓鱼人,给钓鱼人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所以要研究它,了解这四类水体,就能在农村生产队塘大展身手。但是万事都有特殊性,在常规水域中找出特殊水域的不同,再加以解决,才是我们钓鱼人真正所要思考的,也是能真正带来快乐的时刻。
我是大别山小农人,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鲢鳙鱼是两种鱼的统称
大水域作战了这么久我也由一个菜鸟钓手慢慢也有了自己的粉丝,每当那些垂钓多年的老钓友问我垂钓秘诀时,心头还是有些窃喜。不知何故我周边的钓友对于自己的钓技还有饵料配方,以及钓具、钓场真的是到了一种吝啬的状态,当你充满敬意的向他们请教时,要么没有回应,要么东扯西拉的就是不入主体,尤其一问钓点更是立刻打了个闭口,怪哉!!!好了闲话少叙言归正传。
了解鲢鳙:垂钓对象鱼鲢鳙,就必须了解、熟悉鲢鳙,鲢鳙其实说的是两种鱼,由于体型外观,以及生活习性大致相同,故划为同一品种,“鲢”既是我们常说的白鲢鱼,喜欢跳水,也叫跳鲢,尤其是炎热的夏季我们经常能看到水面有鱼跃出水面发出拍打水声,此处必有白鲢,可作为垂钓区域。“鳙”就是我们口头的花鲢鱼,鳙鱼的头比花鲢大因此又称大头鱼,鳙鱼不会和鲢鱼结群,一般鳙鱼生活的水层要比鲢鱼深,如果在气温高的天气里也会上浮,但是不会跳水,在商业价值上鳙鱼的价格是鲢鱼的一倍多。
鲢鱼
鲢鳙鱼的生活习性:鲢鳙鱼通过吸食从而过滤水中的食物,所以钓鲢鳙不用像其它鱼种一样直接钩上挂饵,在夏季做钓时主攻鲢鱼如果垂钓水域水深5米左右,那么浮钓水深0.5-1.0米即可,如果主攻鳙鱼那么水深在1.5-2.5米擒获率会更高,这是因为鳙鱼的生活水层要较之鲢鱼更加深些,如果水库大水域深水作战,垂钓大体型的鲢鳙鱼水深6-10米,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定点浮钓水深。
钓鲢鳙鱼的水域选择:鲢鳙鱼非常喜欢高温天气,一般水温高于25℃时摄食欲会很旺盛,当然25℃以下也是可以垂钓的,如果对饵料选择和垂钓地点都能够要精确把握,也会有不错的收获。仔细观察水面常能看到他们游聚的觅食区域,由于它是虑食性鱼类,所以选择水面肥沃,背风向阳回水湾的钓点必然没错。
饮食习性:鲢鳙鱼饮食是通过吸食浮游生物的,大口的吸入水和水中所含的多种物质,然后以腮为过滤器进行筛选所需食物。所以饵料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雾化性可吸入性,饵料味型上鲢鳙鱼喜欢酸的,臭的,腥的,香的,鳙鱼尤其喜爱酸臭味道,垂钓鳙鱼不妨加两块“王致和”或者“老才成”牌臭豆腐,试试有奇效,只是在南方臭豆腐实在是不好买,这种东西南方人根本不吃,记住是王致和和老才臣品牌的,不是那种湖南臭豆腐。另外也可以用韭菜沤水然后搅拌饵料,垂钓鳙鱼效果也不错。
饵料的选择:垂钓鲢鳙鱼无论是选择商品饵还是自己制饵我们要考虑必然是这两方面,一、雾化性(诱鱼的关键性,鱼获的决定因素之一),二、味型酸、臭、腥、香,知道了这两大要素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目的明确的有针对性的选商品饵,或自己制饵。商品饵的选择上这里我就不多推荐了,区域的不同性钓友可以询问渔具店的老板哪个品牌哪个类型适合本地水域,切记商品饵并非万能,A地的爆护饵料拿到B地使用很有可能空军,血泪教训!!!当你不中鱼时你不能说那些卖商品饵的厂家骗人,他们的饵料在某一特定水域肯定也是效果显著!主要说下自制饵:最简单有效的饵料之一,那就是玉米面自然发酵饵,发酵后产生的自然酸味那真是酸爽。做法就是密封塑料袋中装入开水搅拌后的玉米粉,然后放在室内,不用像网上说的那样暴晒几日,等它自然发酵,一般一周时间可以了,不要觉得时间长,这种饵料如果有密封桶你可以一次发酵一桶,用时取了用后密封就ok,取了发酵后的玉米粉,哦,那不能称之为粉了,确切点说是膏状了,然后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玉米粉,主要是调它的状态,调的略微稀稠些即可使用了,也可以根据水情加入商品饵调味型,或者加入食用的陈醋或者9度的紫菱米醋。
垂钓鲢鳙技巧:饵料装入水怪牢笼,海竿投入事先选好的钓点,二十分钟后没有上鱼那么轻轻的拉回饵笼继续装饵抛投,几次后就在抛投的水域形成立体雾化区,鲢鳙鱼进窝后会看到浮漂周围产生阵阵的涟漪,偶尔会形成小漩涡,这个时候如果浮漂左右摆动但是不沉水,这是鱼在蹭线说明我们钓深了,下次抛竿后像钩的方向拉定位豆从而调浅些;如果浮漂上下摆动但是不中鱼,这是钓浅了鱼儿滤食时头向下触动饵笼,向鱼钩反方向拉定位豆调深。
水怪牢笼通常饵料雾化快所选
抛竿垂钓鲢鳙鱼的中鱼信号有两种,最常见的就是直接黑漂,此种情况必然是死口,在回鱼的技巧上如果我们线足够强大,那么和它较量下力气也未尝不可,垂钓鲢鳙鱼的乐趣也就是在此。如果垂钓的鱼儿实在过大,那么切记不要放线,我看过一个钓友这么干过,当时我建议他调歇力,他说“不得行鱼窜的太快了”,我就奇怪了人在陆地你如果和鱼胶着较力,如果鲢鳙鱼的体重在10公斤以下你肯定完败它,结果可想而知,鱼一个前突十几米,左右横突几次,成功逃脱!!溜鱼技巧歇力的使用,鱼发力时歇力给线鱼带着负重线前突,体力消耗巨大,当鱼停歇下准备休息时我们就收线回拉,不能让它有喘息时间,(这里的收线不是野蛮收线是配合海竿,海竿下压鱼线松弛时渔轮收线,然后用力将竿子顶起,如此反复利用竿子的腰力收线,尽量不要用蛮力收线,否则很容易损坏渔轮),鱼受到疼痛 *** 又发力,几个回合的较量,鱼体力也就消耗差不多了,这时候可以锁死歇力钮慢慢收线回鱼,成功入抄网。
特别提醒一下,抄鱼时抄网一定要在鱼头方向,且不可在鱼尾方向抄鱼,鲢鳙作战时很多时候抄鱼都要请旁边的钓友帮忙,一定要提醒他,细节决定成败啊,血淋淋的教训因为我们也不能肯定帮忙的就是“愣头青”!
钓鱼人边缘友情提示钓友:以下专栏中有关于垂钓鲢鳙的进阶篇
鲢鱼(白鲢、跳鲢、鲢子)。属鲤科、鲢亚科。分布于我国除西北和西部高原外的个大水系。 鲢鱼栖息于水的中上层,在天然江.河.湖.库中,更大个体可达到25千克以上。
鲢鱼以食植物藻为主,是摄取藻类的典型鱼类,其吞食的主要成分是各种硅藻、甲藻、金黄藻、黄藻等。特别喜爱酸臭.香加臭.酸香.等气味的雾状食物。
鲢鱼的适温范围较广,从15-25度都可以垂钓。也可耐高温,28度左右依然充满活力,还可以在污浊的腐水泥水中生活,在温暖而肥沃的污水池中成长迅速,一年可达2公斤以上。
在天然水域中,2-10米深的中层水域是鲢鱼的活动范围,而在水深只有1.5米左右的池塘中,它会由中层转变为底栖。一旦受惊会爆发群体跳跃,接连不断的高高跃出水面,很是壮观。
鳙 (花鲢、胖头鱼)。 鲤科。
头很大,占身体长度的1/3。鳙鱼栖息在水的中上层,具有河湖洄游习性,平时多生活在有一定流速的江湖中。性情温和,行动较迟缓。鳙鱼的食性与鲢鱼不同,它以水中的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桡足类为主要食物,兼食多种浮游生物藻类。 活动于水的中上层。在长江4年达性成熟。4~7月,当水温在18C以上、江中涨水时产卵,卵漂流性。生长迅速,1年鱼体重1~2市斤,一般3年鱼可长到10多市斤。个体大,更大个体可达40公斤以上。天然产量较高,为重要经济鱼类,是我国优良的养殖鱼类,被称为四大家鱼之一。分布在全国除西北高原外的各主要水系。
鳙鱼对素食气味的喜爱和白鲢比较接近,喜酸臭.香臭等。但详细的说,还是与白鲢有区别的,鳙鱼比白鲢更喜欢腥臭味。
鳙鱼生活于江河干流、平缓的河湾、湖泊和水库的中上层,鳙鱼为温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5~30℃,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环境。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适应能力强,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里均能养殖。也成功为更多养殖户的养殖选择,鳙鱼应该如何养殖比较好呢?
山地镀锌板帆布鱼池养殖
鳙鱼从鱼苗到成鱼阶段都是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浮游植物,是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鳙鱼是温和滤食性鱼类,不争食,不抢食,在有其他鱼类抢食的情况下,只是在外围观望,不进入食台抢食。因此用饲料喂养鳙鱼只能单养,不能混养其他吃食鱼类。用帆布鱼池养殖就可以控制水温和水质环境这些,而且可以保证养殖池内不会有其他生物伤害鳙鱼幼苗,帆布鱼池也能在鱼池里面种植一些浮萍等水面植物,这能够给鳙鱼提供一些浮游生物和藻类为食物。
室外帆布鱼池养殖
养殖鳙鱼的鱼池面积不用太大,水深在1.5米左右就行,鱼池放置选址更好是避风向阳的,养殖必须要保持有一定的光照,最重要的是水源,养殖水源充足更好,水资源不是特别充分的地方可以采用帆布鱼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可以分为生物循环和设备循环,生物循环就是大家熟知的鱼菜共生养殖模式,通过种植蔬菜将养殖过后的水体过滤净化然后再循环回鱼池再次养殖这样一个过程,设备循环就更好理解了,通过专门的过滤设备比如说微滤机将水体过滤净化到符合养殖标准的水质再投入养殖。
高密度水产养殖鱼池
谈起国内淡水水域中的大鱼,想必网友们首先要说的就是长江中的鱼类,比如可以长到上千斤的白鲟、数百斤的中华鲟,以及三峡水库中动辄可以长到上百斤的大头鱼,这些淡水中的巨无霸都让人啧啧称奇。
与长江相比,国内第二长河——黄河就显得神秘许多,黄河里到底都有什么大鱼?一直以来都是很多网友关心的话题。对长江来说,体型更大的鱼可能出现在三峡水库当中,那么对黄河来讲,小浪底水库无疑是藏匿大鱼的绝佳场所。
小浪底水库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为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最深处水位深度超过百米,水库面积达272.3平方公里,这么大的水面,肯定是鱼类的天堂。
目前,小浪底水库中已知的大型鱼类,主要为鳙鱼、鲤鱼、草鱼、青鱼以及鲶鱼,虽然和长江中超千斤的大鱼比起来逊色不少,但相比国内其他河流来说,黄河里的大鱼数量绝对不算少。
以鳙鱼为例,每年调沙的时候,小浪底水库中都会冲出数十斤重的鳙鱼,大的比五六岁的儿童还要高,长到几十、甚至上百斤也不在话下,算是黄河中的巨无霸了。鳙鱼是上层鱼类,每年调沙的时候都会被冲到下游,形成“流鱼”奇观。
由于无法承受低氧的环境,鳙鱼似乎只有在小浪底水库中才大量存在,在浑浊的黄河主河道当中,它们很容易被泥沙呛晕。
和生活在水域上层的鳙鱼相比,底层的黄河鲤鱼就显得有些少见,主要还是它们有些“老奸巨猾”。
作为中原名片之一的黄河鲤鱼,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史经》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说的就是黄河鲤鱼。
黄河鲤鱼经过长期进化,已出现“四须四孔”的独特生理构造,也就是四根胡须、四个鼻孔。胡须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地觅食,而四个鼻孔的作用就是更多地排沙,从而适应含沙量极高的黄河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河边的渔民经常捕捞到几十斤的大鲤鱼,只不过由于当年信息传播途径较少,目前并没有详细的记录去证实这些信息。小浪底水库蓄水之后,原本生活在浊流中的黄河鲤鱼,生存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食物来源也更为丰富。
小浪底水库经过20年的蓄水期,很好解决了黄河干流此前存在的断流问题,没有了后顾之忧的鱼类,也会加速生长。因此在小浪底最深处,极有可能藏匿着上百斤的大鲤鱼,只是它们未曾露面。
黄河边的垂钓爱好者,也偶有钓获二三十斤重的黄河鲤鱼。
但体型超大的野生黄河鲤鱼,经历过风浪的洗礼之后,生性极为谨慎,很少到岸边觅食,因此被捕捞到的几率很小。尤其是在黄河主河道当中,鲤鱼现在正面临着杂交的风险,经过不断与其他放生鲤鱼进行基因交互,优质黄河鲤鱼的基因逐步衰退,而这一切都是随意放生惹的祸。
不过,凭借着对环境的超强适应能力,鲤鱼称霸黄河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到了那个时候,纯正的黄河鲤鱼或将不复存在。
除了鳙鱼、鲤鱼之外,黄河中的草鱼、青鱼数量就相对少了一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黄河河水含氧量低、透光性差,并不适宜水草以及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成长,因此在国内其他水域屡屡被发现的百斤青鱼王,很少出现在黄河中。
除了“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以及鲤鱼之外,黄河中下游最为神秘的鱼种,非鲶鱼莫属了。
在黄河中一直流传着食人鲶的传说,据称之前黄河泛滥情况较为严重,每年除了有大量猪、羊等牲畜被淹死在河道中之外,甚至还有一些不明浮尸从上游漂下来,这对于喜欢食腐的鲶鱼来说,简直就是美味。大量食用腐肉的鲶鱼体型快速膨胀,因此有百斤巨鲶的说法也不奇怪。
相传,黄河中的巨型鲶鱼,捕食的时候会将两根长长的触须伸到水边并轻轻蠕动,过去经常有不听话的小孩子去黄河边摸泥鳅,当他们碰到黄河鲶鱼胡须的时候,还认为那是泥鳅,当小孩子用手去触摸它们的时候,可能会被这些大鱼一口咬住并拖进水中。这样的传说也成了家里的老人吓唬小孩子的故事,目的只是不让他们随便到黄河边玩耍。
在上个世纪60-80年代,一些老渔民经常会捕捞到三四十斤重的黄河巨鲶,但因忌惮于“食人鲶”的说法,人们很少会食用它们。
小浪底建好之后,黄河泛滥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河道中的腐肉少了,关于百斤巨鲶的说法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不过,在黄河边的一些垂钓爱好者,也曾钓获过体型巨大的鲶鱼。2018年,河南的刘先生曾在黄河钓获一条体长一米多的大鲶鱼,足有几十斤重。
这条大鱼上钩后不停在水底翻滚,把整个水面都搅混了,场面颇为震撼。
2020年11月,黄河上游的一位捕捞者捕获了一条42斤的巨型鲶鱼,体长堪比一个中年男子的身高;一名垂钓爱好者在小浪底水库也钓获一条30来斤的大鲶鱼。从上面这些体型庞大的鲶鱼判断,如果再往前推几十年,在黄河生态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出现百斤巨鲶也并非传说。
只不过,像这样的黄河巨鲶,一般人很难捕获。
与之前相比,缺少腐肉的黄河巨鲶数量逐步减少,如今十多斤重的鲶鱼就可能被认为是“巨鲶”,这与黄河中食物匮乏有很大的关系。
在黄河下游,不少垂钓爱好者通常喜欢使用小青蛙、泥鳅等活饵垂钓黄河鲶鱼。在濮阳一带,有人曾在黄河涨水后用青蛙钓获过上百斤黄河鲶鱼,由此可见黄河鲶鱼的数量并未减少,只是体型没有之前那么大了。
黄河小浪底蓄水之后,巨大的水面以及百米水深也十分有利于鲶鱼的生存。随着黄河鱼类资源的逐步枯竭,渔民们都纷纷转行,这给一些大型鱼类也留了更多的生存空间,藏匿在深潭中的大鱼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多。
不过,小编更希望黄河的百斤巨鲶、鲤鱼都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如果有一天它们真的被人捕捞上来,不知又将遭受怎样的命运。
农村水域如何钓鲢鳙?了解这四类水体,掌握这几种 *** ,鱼获不差鲢鳙,是鲢鱼和鳙鱼的合称,通常我们所说的鲢鱼是指白鲢,它属于鲤科鱼类的一种,也被叫做跳鲢、水鲢、鲢子等。白鲢为初级淡水鱼,通常栖息于江河湖泊及水库的上层水域,性情急躁,善于跳跃,属于杂食性鱼类,其主要是以浮游藻类及动物,有机碎屑为食。鳙鱼是指花鲢,也属于鲤科的其中一种,又被叫做黑鲢、胖头鱼、大头鱼,主要以浮游动植物为食。鲢鳙体侧扁,头部大,花鲢头部特大,占体长的三分之一左右,眼睛在头的下半部,花鲢背部暗黑色,有不规则的深色斑块,白鲢腹部白色,花鲢腹部灰白色,且呈圆滑状,尾鳍叉形,更大体长可达一米多,是我国的四大家鱼中的两类,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由于它们的生活习性比较相近,所以在日常分类中被归为一类来说。
鲢鳙的简介
我国地域广阔,地势形态复杂多样,但是鲢鳙却在大部分地方都能看到,除却大江大河及湖泊等自然水域,其中以农村及周边的水域鲢鳙数量最多,无论你走到哪,都有农村,可以说有农村的地方就有鲢鳙,无论是农村生产队大塘,还是周边野塘,都能见到它们。由于鲢鳙只能在流水处繁殖,所以在农村生产队大塘里的静水处,都是靠人工集体放养为主,不仅为村民带来了额外的食物,还有可能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农村的特殊性,所以在这类水域的鲢鳙也有着大面积水域鲢鳙所没有的特殊性。所以本文所说的鲢鳙即是指农村水域的鲢鳙,其它水域,诸如江河湖泊等自然野生水域另做探讨。
生产队塘里的白鲢
一、鲢鳙的生活习性
农村的生产队塘,说到底都是为农作物服务的,在雨季会储存雨水,不至于水田过涝,在旱季更能体现它的作用了,甭管生产队塘里养着的是鲢鳙,还是乌龟王八,只要水稻或者其它农作物需要水,就得不折不扣地放水灌溉,如果一直干旱,那就一直放水到塘底朝天,这种情况下水里的鱼类就保不了了。即使水没有被放干,在一年或两年中村里必定会组织一次全塘捕捞,把水里的鱼打捞上来平均分配给村民,也算是集体的福利。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在农村生产队塘里的鲢鳙一般都不会长的特别大,一般五斤以下比较多,也是由于是村里的特殊鱼种,在平时也是被重点保护的对象,所以这里的鱼生活习性也有着独特性。首先,相较于大体型的鲢鳙,这里的鲢鳙通常都是成群结队行动,一般早晨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成群的鲢鳙在水面浮头,大嘴一张一合,顺着大塘来回游弋。其次,就是考虑总体体型偏小及数量众多,所以我们在作钓的时候可能有些不同之处,比如用海竿加水怪灯笼的钓法,可能会出现水怪在晃动,但就是打不到,这是因为它们的体型小嘴就比较小,在吸食的时候力量不够,无法将灯笼挂的大钩子吸进嘴里;也是由于数量多,导致口杂会在不经意间被钩子锚到。最后,就是这里的鲢鳙会被村民们特意保护,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如果哪天有机会作钓,就会发现特别好钓,基本上属于傻瓜操作。但是在一些无人看管的生产队塘,鲢鳙可以随便钓,长期以往,这里的鲢鳙就非常不好钓,这就形成了两种极端的鱼情。
旱季抽水机抽水灌溉
二、鲢鳙的吃饵特征
鲢鳙吃饵比较特殊,与其说是吃还不如说是喝,因为它们属于滤食性鱼类,通过快速而连续地张开大嘴,制造出压力差,将面前的水体快速吸入口中,然后通过鱼鳃快速过滤掉水体里的物质,排出干净的水,从效率说还是比较高的,它们通过不断的吸食,平衡着水体中的营养成分,使水里的物质不至于营养过剩,因此鲢鳙也被用来净化水体。在一些漂浮着杂物的水面,当风不大,太阳光直射的时候,鲢鳙基本上都会来觅食。
农村存在的几种水体
要研究农村生长的鲢鳙,就得先弄清楚它生活的水域的水体特征,才能有的放矢,来进行做钓。根据我的经验,将农村及其周边的水体分为以下四类。
一、 清澈水体。
此类水体是青山绿水的代名词,其实以前农村有着许多这类水体,但随着人类生活的污染源扩大而越来越少。这类水体存在于一些地势比较高,污染源到达不了的地方,比如地势相对较高的丘陵地区的土坡上,还有就是山区里的塘,周围松树林比较多,或者是在周围比较平坦,注入水源处比较少的地方。这里相对远离村庄,水源的行成主要是通过自身水域面积雨水的降落,水体比较清澈,能见度高,水体营养物质相对匮乏,鱼体会比较瘦小,但是一些对水质要求高的生物会存在于这里,比如河虾,河蚌等,所以生物多样性还是保留的比较丰富完整。
地势高的清澈水体
二、 褐色水体。
就像隔夜的茶叶水的颜色一样,此类水体数量相对比较多,存在于稻田旁,或者离稻田不远,海拔也相近,基本上有稻田的地方就有这类水体,和稻田相互辉映,错落相间,是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雨季会储蓄多余的雨水,旱季会放水灌溉保稻田里的收成。之所以是褐色的,是由于受稻田的影响,它的水源大部分来源于稻田,包括田土浸染过的水,稻秸秆泡过的水,会滋生许多硅藻,最终形成了这样的颜色。此类水体对动植物来说是最适宜生存的,水体营养物质较丰富,生长周期速度就快,各类鱼虾数量众多,生物多样性也保存的比较完善。
生产队塘褐色水体
三、 黑色的水体。
此类水体存在于一些地势低洼的地方,水体来源广泛,属于内涝地区,各类水体的汇入,导致了污染源的增加,其水体营养物质也相对丰富,甚至是过剩,鱼类的食物来源也就不用愁了,只要能张嘴的,基本上都饿不死,要死也是被撑死的。类似肥水塘的性质,这类水体只保留着一些生存能力比较强的生物,其中鲢鳙就是其中一员,与其说是生存,还不如说是苟延残喘,在一些高温的天气,一不小心就会导致翻塘的危险,鲢鳙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四、 滑口塘水体。
顾名思义,滑口是指鱼口滑的统称,不仅在黑色水体的肥水塘会存在,而且在清澈的水体也会存在滑口塘。那么鱼为什么会滑口呢?有如下几个原因:之一是鱼被锚到过的,生产队塘鲢鳙觅食成群行动,当我们用饵料作钓时很容易招鲢鳙进窝,锚到它们也是常事。第二是被放走的,由于经常钓到小体型的鲢鳙,基本上属于鱼苗性质,所以一般会被放生,这鱼就留下了阴影,当靠近岸边进食时会特别小心。第三就是肥水塘了,此类水体的鱼普遍不缺吃的,别看鲢鳙整天张着大嘴,其实它们不是在进食,是在呼吸空气里的氧以求生存下去。
肥水塘
农村塘里的鲢鳙如何作钓
针对上述四种水体特征,鲢鳙的生活方式及习性就有所不同,虽然鲢鳙在常人看来是比较傻的鱼,但是随着农村的变化,生产队的塘也是在变化着的,其作钓鲢鳙的 *** 也应当根据水体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 清水塘的作钓。
通常情况下清水塘钓鲢鳙是更好钓的情况,因为这类水体比较缺乏食物,所以有时候我们在用饵料钓鲫鱼的时候总是能钓到鲢鳙,不想钓都不行,可以说是鲢鳙闹窝,有时候甚至用蚯蚓都能钓到鲢鳙。所以想钓它们简直不要太简单,我们要考虑的是钓其它鱼如何避开鲢鳙的问题。
清水塘鲢鳙瘦小易钓
二、 稻田水塘的作钓。
如果是在雨季的时候,此类水塘不是太好钓,因为水位上涨,食物肯定丰富,此时的鲢鳙基本上是不缺吃的,当到了旱季的时候,水田需要灌溉,水位逐渐下降,食物来源也是减少了,此时可以在晴朗的中午作钓,鲢鳙是喜阳喜静,天气越热越好钓,可以使用海竿加水怪灯笼的钓法,一般至少两三根海竿打在同一处水域,呈"品"子形或者掎角之势,以达到快速高效诱鱼的目的。如果要追求手感的话,手竿钓鲢鳙也是很好的选择,选择浮力大的浮漂,大钩大线组,两钩距离拉大至两个拳头的距离,上钩挂大饵,下钩空钩,空钩的原因是因为鲢鳙一般会在饵料的正下方通过制造水压差来吸食。调钓方面可以用带饵调两三目钓浮,注意每次的搓饵大小要差不多,饵料过大容易将浮漂拉入水里,过小浮漂露出的目数过大不利于吃口的观察。当出现一目或两目的顿口时要及时提竿,断断续续的上下浮动可以忽视。同时注意选择重量轻且硬的鱼竿,利于抛投打频率,久抛不累,当饵料在水中一分钟左右或者浮漂快速上浮,即可提竿重新上饵。前期诱鱼饵料注重雾化,后期鱼进窝后,需要将饵料打黏控制雾化,增加饵料附钩时间,以增加鲢鳙的吃口概率。由于鲢鳙基本上生活在中上层水域,通过长时间的垂钓发现有时候花鲢也会潜到底层觅食,可以重点钓浮,从半米水深开始找鱼层,当然高手都是能控制鱼层的。
稻田水塘的鲢鳙
三、 肥水塘的作钓。
由于水体比较肥,所以呈现出黑色,一般此类水体营养物质丰富,甚至过甚,浮游生物及水草也众多,所以水体的含氧量就低,鱼的活性就差,为了与植物争夺有限的氧,鲢鳙只好从空气中吸取氧气,以维持生命,此类鱼都会表现出一种亚健康的状态,所以鱼口就比较轻。可以选择气压高,夏季降雨丰富的时间来作钓,建议用手竿以灵活调整,抓住最轻微的动作,线组可以适当放小一点,搓饵方面需要注意不要太大,因为本来活性差的鱼没什么力气来大力吸食以制造很大的顿口,所以一般的小顿口就可以打试试,中鱼也不用担心,活性差的鱼溜起来也都没什么劲。
四、 滑口塘的作钓。
滑口塘一般难以钓获,主要考虑要出其不意或者模仿它的生活习性来作钓。如果水域面积大的话,可以考虑开发新钓点作钓,会让鲢鳙感觉安全一些,或者在特定季节来作钓,比如我每年都会在初春四月份的时候去钓几次家门口的滑口塘,一年当中也只有这时候鲢鳙开口能钓到。一方面是冬季无人钓鱼,鲢鳙感觉危险降低,另一方面是它实在太饿了,不吃就得死。还有就是用特殊饵料,比如在一些有鸭子生活的水域,鸭粪便是鲢鳙熟悉的味道,可以在饵料中加入类似的味道,比如臭鸡蛋,臭豆腐等等。
钓鱼在于思考
最后总结
总之,农村水域是一个特殊水域,也是一个常规水域,它陪伴了多少钓鱼人,给钓鱼人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所以要研究它,了解这四类水体,就能在农村生产队塘大展身手。但是万事都有特殊性,在常规水域中找出特殊水域的不同,再加以解决,才是我们钓鱼人真正所要思考的,也是能真正带来快乐的时刻。
我是大别山小农人,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近日两位潜水探险者下潜到黑龙江镜泊湖,在湖中拍摄下了罕见的“淡水鱼风暴”现象。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湖中光线充足,湖水透明度非常高,大量的淡水鱼聚集游动,宛若在水中形成了风暴一般,场面非常震撼。
视频拍摄于三月中旬的镜泊湖黑龙潭,画面中的鱼类有鲤鱼、胖头鱼、黄颡鱼、鳜鱼等,鱼类资源多达几十种。由于水下能见度极佳,10~20米范围内的鱼群清晰可见,这种景象在国内的淡水湖中实属罕见。
镜泊湖为何会出现淡水鱼风暴?
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境内,是我国面积更大的火山堰塞湖,同时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湖面东西最宽处约5公里,南北长45公里,该湖平均水深约有40米,最深处有62米深,储水能力非常强。
根据镜泊湖环境监测站给出的数据,湖泊面积约95平方公里,库容为16.25亿m3,年均蓄水量为11.44亿m3。除了水深水多之外,镜泊湖还是黑龙江很有名的淡水鱼库,冬捕开渔时期一张红网曾打捞上86万斤渔获,渔业资源非常丰富。
在上世纪80年代的《黑龙江省渔业资源调查》中,镜泊湖中的鱼类共发现有40种,除了青草鲢鳙等人工放养的鱼种外,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土著鱼种,包括狗鱼、东北雅罗鱼、鲌鱼、江鳕、黑龙江鲤等等。
为了摸清镜泊湖中的鱼类家底,金志民等学者在2010年再度深入调查,通过网捕、访问周边渔民、蹲守农贸市场等多种形式记录物种,最后共发现43种鱼类,其中经济鱼种有15种。
所以,镜泊湖中的鱼类确实非常多,央视所报道的“几十种鱼类资源”并不是夸张的说法,这也是湖中出现“淡水鱼风暴”的基本条件。
综合来看,“鱼风暴”的出现和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首先,湖区环境优越,鱼类储量多。从高空俯瞰,镜泊湖湖岸线绵长,湖汊湖湾众多,有利于鱼类的繁殖栖息。全湖饵料充足,生物承载力巨大,因此鱼的数量非常多。专家曾做过估算,按照镜泊湖的饵料基础,平均每亩水面理论上可产35公斤商品鱼,全湖年产量可达3500吨以上。
其次,水体透明度高。张祺是“鱼风暴”的发现人之一,他曾深潜过国内很多水域,对镜泊湖黑龙潭的透明度深有感触。国内水体较清的淡水湖,其透明度一般为5~8米,透明度较低的只有1~2米。根据目测,镜泊湖黑龙潭处的透明度“至少十几米往上”,估计有“二十多米将近三十米”。理想的水深、理想的透明度为拍摄下“鱼风暴”提供了重要条件。
再次,冬季和初春时节,鱼群更加集中。镜泊湖的水位和蓄水量并非一成不变。每年3-4月份牡丹江干流、大梨树沟河等入湖河流流量变小,镜泊湖因此进入枯水期。此时的镜泊湖蓄水量较少,鱼群密度较高。
最后,人工放流功不可没。为发展渔业经济,人工放流已成为保证冬捕产量的主要手段,投放的鱼苗主要是鲢鱼和鳙鱼。鲢鳙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有聚群习性,放流的群体大多是统一的规格和鱼龄,因此很容易聚群游动。另外,2020年湖区还放流了50万尾红尾鱼(蒙古鲌),2021年放流了40万尾,这种鱼在繁殖期亦有集群习性。
那么,镜泊湖里的鱼又为何会出现聚群行为呢?鱼类的聚群形态一般呈团状,同体积下的表面积较小,有利于躲避外围捕食者,提高种群的生存几率。同时,鱼群聚集成团状还可以有效利用空间内的食物资源。但“鱼风暴”只出现在水位较深、容量较大的湖库内,比如三峡水库和千岛湖,当然,镜泊湖也满足所有的必要条件。
当地人称湖中有“巨鱼”,可能是什么?
在一些古老的湖泊中,往往流传着与水怪、巨鱼相关的传闻,比如喀纳斯湖水怪。上世纪80年代,喀纳斯湖的水怪曾轰动一时,很多人都声称在湖面上看到过巨大的阴影,长度是游船的两倍,背部呈黑色,有时会掀起巨浪,整个船甚至都跟着颠簸起来!
根据新疆大学生物系专家的分析,喀纳斯湖水怪有可能是一种名为“大红鱼”的凶猛鱼类,学名为哲罗鲑。据记载,目前已知的更大哲罗鲑体长为2.1米,体重105公斤,该鱼种的寿命估计在55龄以上,很可能是水怪的原型。
哲罗鲑鱼和潜水员的对比
而在黑龙江的镜泊湖内,相传也存在着“巨鱼”。据《黑龙江年鉴》的社会生活栏目记载,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巨鱼”的水生生物曾频繁出没镜泊湖。据见闻者反映,巨鱼在湖面游动时,露出水面的部分有5米多长,半米多高,脊背滚圆,体色为黑色。
“巨鱼”的真实身份目前不得而知,但根据湖中的鱼类名录来看,确实有些鱼类能长到米级以上,比如哲罗鲑和狗鱼。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镜泊湖的特殊之处。作为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的地质结构以玄武岩、珍珠岩、花岗岩为主,地质学年龄非常古老,湖底有丰富的地热能。
镜泊湖的黑龙潭就更加特殊了。镜泊湖冬季的平均气温在零下20℃以下,冰层厚度可达70~100公分。但黑龙潭却从不结冰,湖水温度常年保持在8℃左右,水深越深,水温就越高,水底的温度在10℃以上。黑龙潭不结冰的秘密就在于湖底不断喷涌出的热泉,使得这里的水温高于别处,从而形成了“水冰相接”的奇观。
如果地下出泉口在镜泊湖内广泛存在,那么湖底就可能形成“小生物圈”或者“局部小生态”,类似于广西死水湾的“深水鱼库”,这可能酝酿出不为人知的生命奇观。事实上,两位潜水员在水下机器人的帮助下,也确实发现了黑龙潭底部存在的“神秘世界”:巨大的水下洞穴。这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一般出现在广西等地,在北方地区确实非常罕见。
哲罗鲑、狗鱼还是未知生物?
镜泊湖的“巨鱼”不止一次地见于报端,这也给湖泊增添了神秘色彩。
据牡丹江晨报报道,2006年5月,一条大鱼在距离岸边六七十米远的湖面上现身,鱼背露出水面超过20公分,长度估计在7米以上。但“巨鱼”的脊背上并没有发现鱼鳍,也看不见头部与尾部。大约五分钟后,这条来历不明的生物游出了20米远,最终向下沉入湖中。
后来又有一些人遇上一次,那次同时出来两条大鱼,小的有七八米,长大的有十四五米长,因为湖上的中型客轮有12米长,当时看到的那条大鱼要比客轮长出一大截,估计大的那一条有3000斤重。
2012年7月13日,一位来自江西的游客称,当时他正在吊水楼欣赏美景,突然看到湖面掀起了大片水花。伴随声响出现的还有一个圆滚滚、黑悠悠的水怪,足足有二十多米长,潜水及上浮的时间长达一分钟。
从游客的描述来看,哲罗鲑或者狗鱼似乎都“难以胜任”。目前发现的更大的哲罗鲑也只有2米多长,远远达不到7米或者十多米的规格。
至于狗鱼,国内的常见种是白斑狗鱼和黑斑狗鱼,一般体重为1~2公斤,体长为60公分左右。国外有钓友曾捕获过30~35公斤,约70龄的巨型狗鱼,但这和3000斤重的水怪还是相差太多。
从目击者描述的外观特征来看,“巨鱼”真实身份也有可能不是鱼,因为其脊背呈弧形,表面非常光滑,看不到尾鳍和背鳍,体表也没有鳞片。所以,“巨鱼”也有可能是某种未知生物。
有专家认为,“巨鱼”的真实性存疑。牡丹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表示,“巨鱼”是未知生物的可能性很低,这么巨大的生物需要充足的食物供应,镜泊湖水域面积虽然大,但是鱼虾储量有限,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这种生物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并不高。
当然,这些谜团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调查。在探索大自然的同时,对未知现象仍需充满敬畏,并用科学的 *** 去考证,相信“巨鱼”的真相终将被揭开。
关于镜泊湖的“巨鱼”,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三峡大坝蓄水已经近20余年,如今水库里面的鱼,长得能有多大了?本文内容来自于 *** ,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大江长河,水深百米,竟有巨鱼成群,生活在这个被巨大混凝土坝所围绕的水域里。三峡水库,一个伟大的工程,却也隐藏着许多未解之谜。它是怎样孕育出如此庞然大物的鱼群?这篇文章将为你揭示其中的奥秘,以及水库中的巨鱼到底有多大。
回想起三峡大坝,我们通常会将其视为一项水利工程,可以控制洪水,发电等等。但正是由于这座大坝的超强蓄水能力,上游形成了一个面积达1048平方公里的巨大水库,更大蓄水深度可达175米,总库容接近400亿立方米,堪称我国之一大淡水湖。自2003年首次蓄水以来,已经过去了近20年。这个水库,如同湖泊一般,不仅为数不胜数的鱼类提供了庇护所,还因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被禁止捕捞,为这片水域的鱼类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
一般情况下,水库中的鱼通常比河塘里的鱼更大。水库通常相对较深,适合鱼类生存和繁衍。三峡库区的更大深度超过大部分湖泊和近海水域,更加适合鱼类生存。因此,在没有大规模捕捞的威胁下,这些鱼类已经在水库中生活了近20年,体型一定异常巨大。有渔民声称曾经捕捞到一条重达400斤的青鱼,以及300斤的鳙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胖头鱼。与之相比,普通河流池塘里的这些鱼最多也就几十斤。不过,在水库中确实例外。2015年,杭州千岛湖就有捕获到一条重达180斤的鳙鱼,尽管千岛湖并非天然湖泊,而是新安江水库,平均水深30米,水库面积580平方公里。然而,相较之下,三峡大坝的出现让三四百斤的大鱼并不足为奇。
三峡水库之所以成为鱼类的天堂,原因在于其丰富的水生植物和有机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另一方面,长江流域本身的鱼类资源就非常丰富,共有420多种不同的鱼类。除了常见的草鱼、鲢鱼、青鱼和鳙鱼外,还有曾经灭绝的长江白鲟和濒临灭绝的中华鲟。
然而,正是这个生态环境的优越性,一方面让一些鱼类在这里茁壮成长,另一方面也威胁到了一些稀有鱼类的生存。最引人瞩目的是长江中的鱼王——中华鲟。在中华鲟之前,长江流域的鱼王是长江白鲟,它一般体长2-3米,体重可达400-600斤,堪称鱼界的巨无霸。然而,由于过度捕杀和环境破坏,长江白鲟在2019年被宣布灭绝。而接替它成为鱼王的中华鲟,同样体型巨大,体长通常在0.4-1.3米之间,体重也在60-600斤之间,个别的甚至可以长到5米,重达六七百公斤。中华鲟是一种溯河洄游性鱼类,需要在产卵季节洄游到长江上游产卵孵化,然后等到小中华鲟长到8岁左右再将其带往大海觅食。然而,葛洲坝工程的修建阻碍了中华鲟的溯源,影响了它的繁殖。即使在葛洲坝附近,中华鲟也面临生存问题,因为三峡大坝的修建导致下游水流减缓。尽管现在有人工干预,但中华鲟的生存问题仍然严峻。
然而,令人鼓舞的是,2017年,一名渔民在三峡水库不小心捕获了一条野生中华鲟,长达1.8米,重100多斤。这表明野生中华鲟在长江上游仍然存在。虽然我们尚不清楚这条中华鲟是否是孤立的个体,还是有一个种群,以及它是否已经适应了长江上游的生存环境并能够繁衍生息。但我们希望
但我们希望这条中华鲟已经适应了三峡水库的环境,并在这里成功繁衍。渔政部门对这条珍贵的鱼进行了救助和放归,为它重新融入大自然创造了机会。
自2020年起,长江开始实施长达十年的禁渔期,这对于长江的环境治理和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峡水库的环境更加有利于鱼类的生存,加之人工繁殖的干预,一些珍稀鱼类可能会在这个机会下得到种群的恢复。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等到禁渔期结束时,三峡大坝中将会出现多大的鱼王,或者是否会发现之前未曾见过的珍稀物种。
在这个变化莫测的环境下,三峡水库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一个自然与工程相互交织的地方。它不仅提供了鱼类生存的乐土,也带来了对生态平衡的挑战。这里的故事让我们深刻反思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
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科学研究和保护措施,以确保三峡水库中的生态多样性和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在这个宏伟的水利工程背后,发现更多大自然的奇迹,以及人与自然共存的新篇章。无论如何,三峡水库将继续是一个充满神秘与希望的地方,等待我们去解开更多的谜团,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 *** ,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 *** 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野钓鲢鳙哪家强?你需要掌握的是最全面的技巧,一般人我不告诉他每年的立秋过后,就来到了钓鱼的黄金期,此时到秋末期间,各位钓友都要珍惜每一次作钓的机会,希望都能鱼获满满!今天老董为大家总结一下个人钓鲢鳙的经验,但因为地域、水域、鱼情均有所不同,钓鲢鳙的 *** 难免会有差别,也欢迎大家多多指点。
一、鲢鳙的生活习性:
鲢鳙是一个统称,其中“鲢鱼”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鲢子、白鲢,而“鳙鱼”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花鲢、胖头鱼、大头鱼,通过名字叫法上的区分,大家大体也能知道这两种鱼长相上的区别了,虽然也都叫鲢鱼,但它们在生活习性上还是有些差别的。
1、都是滤食性鱼类,喜欢结伴在深水区域的中上层进行群体活动,这也正是大多数人在夏季的湖库中可以看到的情况;
2、大多生活在湖泊、水库等较大的自然水域中,小野河等水域可能也有,但不会太多,因为鲢鳙的繁殖要求较高,一般小水域的条件是不具备的;
3、所处水域的水温大约是20-30度,冬季时会蛰伏在深水处过冬,这也就是为什么钓鲢鳙主要是在夏季和春末、初秋这个阶段,等到秋末时基本就钓不到了。
4、在吃食方面,鲢鳙都喜欢酸臭的味型,同时对纯玉米粉这类的甜香味型也感兴趣;
5、白鲢受惊后喜欢跳出水面,而花鲢则不会。
二、作钓鲢鳙的时间
1、按季节来说:春末、夏季、初秋
2、按时间段来说:上午10点至下午16点之间,晚上也能钓,但是鱼获就没法和白天比了
3、按天气来说:一定要是大晴天,哪怕在炎热夏季的中午也很好钓,但阴天和夏天的凉爽天气就不适合钓,大风天不适合钓,阴雨天和雨后刚晴也不适合钓。
三、作钓鲢鳙的装备
鱼竿:5米4——7米2中性钓竿,不能太硬,因为鲢鳙的嘴都比较薄,容易拉豁;
浮漂:3号漂左右就好,调四钓二或调三钓一都行,根据实际情况吧;
鱼钩:8号以上,更好是用长柄钩;
主线:3.0#以上,因为鲢鳙的个体一般都比较大,而且刚上钩的时候劲道也很大,但有一点,鲢鳙的后劲不足,如果你能抗住它前三次的挣扎,那基本就算拿下了!所以主线必须要用粗的;
子线:2.0#以上,根据主线的线号来搭配。
四、作钓鲢鳙的钓位
上面说到鲢鳙所处的水温环境,针对不同季节,不同温度,作钓鲢鳙的钓位也会有所不同,但关键就是鱼钩所处水层的水温,能够适宜鲢鳙即可。
1、用手竿就要选水深1米5左右的地方,而且一定要选在水面开阔、不要有水草的地方,这和钓其它鱼是有很大差异的;
2、用海竿就要选水深2米以上的地方,浮钓1米左右的水深就行,也一定要选在水面的开阔地;
3、钓鲢鳙时一定要钓静水,不能像鲫鱼、鲤鱼之类的要顶风,鲢鳙一定要顺风钓,也就是背风之地,这点和其它鱼类的钓法也有很大的差异;
4、在湖泊或者水库钓鲢鳙时,如果该处有网箱养殖的,那一定要选在网箱的下风口处作钓。
注意:钓鲢鳙时一定要打足窝子,这样才能吸引它们到钓点,而且鲢鳙都是成群结队活动的,所以每钓一条就要尽快抄上来,避免惊吓到整个鱼群。
五、作钓鲢鳙的饵料
市面上钓鲢鳙的商品饵很多,习惯用商品饵的钓友可以自行搭配,当然也可以买到专门的鲢鳙钓饵,在这里老董介绍几种自己常用的饵料(非商品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1、糠粒。
2、麦麸饼。
3、纯细玉米粉开搓饵。
4、纯玉米粉煮熟后,可以打窝、也可以直接包钩作钓,也很管用。
5、纯玉米粉煮熟后,再掺点臭豆腐或腐乳,搅拌均匀后直接挂钩钓也很OK!
6、小麦白面+红糖or蜂蜜+醋+大蒜汁,混在一起放在太阳下爆晒3-7天,之后搓饵上钩,必杀!
六、作钓鲢鳙的漂相
1、浮漂上下左右来回摆动;
2、浮漂在下沉过程中突然不动或是又被顶起1-2目;
3、浮漂向上顶或向下沉1-2目就不动了。
以上就是老董个人总结垂钓鲢鳙的技巧,你学会了吗?快抓住今年这最后的机会去试试吧!成功与否都希望能和我多多交流。
如果您觉得文章有些许帮助,那一定要分享给自己最亲密的钓友们!
无论您是钓鱼界的扛把子,还是野钓界的小学生,只要是热爱钓鱼,那就欢迎您来关注我!
「牵着小羊去钓鱼」与大家分享最实用的钓鱼技巧以及钓鱼趣事。
习性决定钓位(2):野钓鲢鳙是如何选择钓位的鲢鳙是指鲢鱼和鳙鱼两种鱼类,鲢鱼又称白鲢、鲢子,鳙鱼又称花鲢、胖头,由于两者都属于滤食性鱼类,都处于水体的中上层,习性也差不多,所以统称鲢鳙。
鲢鳙生长快速,个体较大,冲劲十足,遛鱼手感极佳,钓友们都喜欢把鲢鳙作为垂钓大个体鱼的主要目标鱼种。下面鱼乐就来说一说如何根据鲢鳙的习性,来选择合适的钓位。
鲢鳙的习性
野钓鲢鳙选择钓位,应当充分考虑鲢鳙的习性特点,以此判断哪些钓位适合鲢鳙生存、栖息和觅食。只有找到鲢鳙喜欢活动的水域和水层,才能钓到更多的鲢鳙。
鲢鳙喜食水中浮游生物,靠鳃来滤食各种藻类、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因此鲢鳙常被用来净化水质,控制水体中各种藻类的大面积生长。
1.鲢鱼和鳙鱼的相同点
鲢鱼和鳙鱼都属于滤食性鱼类,喜食水中各类藻类和浮游生物,能够起到净化水体水质的作用。
两者都生活在较深水域的中上层,分布比较广泛,喜欢成群活动,江河、水库、湖泊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垂钓时一般都需要浮钓。
两者都喜高温,最适宜活动的水温大致在20~30℃左右,水温太低或过高都不愿开口,夏季和初秋是垂钓鲢鳙的更好时间。
2.鲢鱼和鳙鱼的不同点
鲢鱼嘴巴不大,以滤食浮游植物为主,主要是各种藻类;而鳙鱼嘴巴很大,以滤食浮游动物为主,同时兼食各种藻类。
鲢鱼偏好酸、甜、臭的味型,而鳙鱼更喜欢腥、香、臭的味型,口味略有不同,但两者都喜欢臭味和草莓口味。
鲢鱼生活在水体的上层,性情较为急躁,易受惊跳出水面,而鳙鱼则为水体的中上层,性情较为温和,行动比较迟缓。从生活的水层来说,鲢鱼较鳙鱼所在水层更浅一些。
根据习性确定鲢鳙钓位的选择标准
1.喜深水区域。正象所有的中上层鱼类一样,鲢鳙也喜欢呆在深水区域,因此垂钓鲢鳙选择钓位,水深是之一要素,首选深水区域,并且是越深越好,深水的空间越大越好。
2.喜成群活动。鲢鳙喜欢成群活动的习性特点,要求垂钓鲢鳙的钓位位置,更好是要面向大水面,较为开阔的水域。鲢鳙个体较大,又是成群活动,必须有充分大的水体空间,来保障充沛的食物和活动区域。
3.靠滤食过活。鲢鳙滤食的特性,除了要求饵料雾化要好之外,还要求钓位要处于下风向,下风位置不仅容氧较高,还使得水体的浮游生物被风吹到此处聚集,诱使鲢鳙进窝滤食。风向以南风、偏南风为好,风力应在3级以下。
4.喜安静偏僻。鲢鳙喜欢呆在水体的中上层,一般不会潜到水底,往往更容易受到岸边的影响而逃之夭夭。因此要求钓位要安静偏僻,远离喧闹区域,同时要使用长竿钓远。
浮钓鲢鳙的三个黄金钓位
寻找黄金钓位,就要看符不符合水越深越好、是不是面向大水面、风向风力合不合适、是不是安静偏僻四个标准。
1.水库大坝两侧★★★☆
水库的大坝位置,往往是水深最深的水域之一,同时又面向大水面,对于垂钓鲢鳙来说,大坝的两侧非常好聚鱼,鱼乐也经过多次验证,这个位置不仅聚鱼时间短,还容易出大个体鲢鳙。只要风向和风力合适,水库大坝两侧将是垂钓鲢鳙的更佳位置。
2.陡坡深水区域★★☆★
大水面岸边是陡坡的位置,水体往往很深,人员活动较少,环境比较安静,也是垂钓鲢鳙较好的位置。选择钓位应该选在岸边陡坡的中间位置,此处顶风垂钓鲢鳙,效果颇佳。
3.桦尖深水位置★★☆☆
凸出于大水面的桦尖位置,只要水深合适,将是不错的鲢鳙钓位。此处深入到水域中部,更加靠近大水面中心,对于诱到大的鱼群和大个体鲢鳙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