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积食 *** 法图解,小孩积食 *** 哪个穴位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14 0
捏脊——拯救食积儿童更好的办法

身边食积的小孩实在太多了,问题是,家长还意识不到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是食积引起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捏脊治疗食积的 *** 很系统,不仅有手法,还有外敷和口服药,很全面,同仁可以参考。当然,捏脊的好处可不仅是治疗积证,下周小编再发一篇它别的用途,一并参考。

话说捏积

作者/冯泉福

谁家的孩子如果不爱吃饭,夜里睡觉也不安稳,左邻右舍,父母亲朋都会关心地问,“是不是有‘积’了,去医院看看,如果是积就去捏捏吧。”这可能是北京人所具有的一种习惯。的确,对久居北京的人来说,“捏积”听法是并不陌生的,真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

提起捏积疗法,就要了解积证。中医学历代文献中对积证的记载很多,是一种严重影响小儿身体健康的病症,又是儿科四大证之一。

引起积证的原因主要以饮食不节和病后失调,造成脾胃功能失调。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功能较成人薄弱,小儿不知寒热饥饱,加之许多孩子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发育慢,使孩子对一些食物(如生冷油腻和甜食)暴饮过量,造成这些食物停滞中焦,损伤了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引起积证。

另外,肠寄生虫病和惊吓也是造成积证的原因。常见的积证一般可分为四种,即乳积、食积、痞积、疳积等。

“乳贵有时,食贵有节”,除饮食过量损伤脾胃造成乳食积滞外,病后失调或过用寒凉药物也可损伤脾胃功能,使乳食物不得消化,也可造成食积。主要症状可见到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身热口渴,睡卧不安,便秘或腹泻腹部疼痛,舌苔厚腻,指纹青紫。

如果积滞日久,未得及时治疗,使脾胃亏损,气机不畅。食滞与痰湿气血相搏而成痞块,出现面黄肌瘦,头大颈细,头发干枯如穗,腹大青筋,腹内痞块,肚腹坚硬疼痛,时有低热,荅白,指纹青或淡。疳积是在前者未得及时治疗损伤元气,积滞日久,热伤真阴而成疳积。

古人认为“积为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而成疳,又有治积不下久而脏虚成疳尤重。总的来说,疳积是小儿脾胃虚极,气血损伤而成。出现形体日渐消瘦,肚腹日渐膨大,身热困倦喜卧,面黄肌瘦,乳食懒进,嗜吃泥土,有时呕吐,口干烦躁,胸膈痞闷牙龈出血溃烂,甚则穿腮落齿,大便粘臭或频频作泻,完谷不化,下身浮肿。舌苔薄质淡,指纹淡。

对以上诸症的治疗,以捏积为主,以药物为辅。

*** 是使患儿伏卧在床上脱去上衣,露出整个背部,应力求卧平卧正。术者应立于患者左侧背后,两手半握拳,二食指低抵脊骨之上(督脉之处)两拇指垂直,自尾骨端的长强穴沿督脉向上捏拿至大椎穴,共捏六次,捏第四次时向上捏提一次,捏完后在两肾俞穴 *** 2-3下即可。

所谓捏拿,实际上是推、捏、拿三种手法的综合疗法。是在推的过程中进行捏拿。其中以推最为主要,在整个捏积过程中,推捏拿三种手法必须配合协调,用力柔和连续,要均匀,在临床上对于虚弱小儿和甚小的患儿,手法宜轻柔,捏拿时次数可多几次。

因为督脉主一身之阳,各脏腑的经脉都与督脉相连,督脉不通,则诸脉不通。又因督脉旁开一寸是各脏腑的俞穴,督脉属阳主气,任脉属阴主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通则统血而行。因此,捏拿督脉能够疏通督脉的阳气,使阳气得以统血而行,从而达到气血旺盛、脏腑功能调节的目的。

同时捏拿还能 *** 各脏腑的俞穴,即使脏腑气血阴阳和脾胃肠的功能得到调节,也使积滞在胃肠内的积食活动而通过大肠排到体外。从而消除胃肠内的积滞。若患儿目盲,目涩,白膜遮睛,口角糜烂,鼻下红赤,口部疳者推捏至风府穴。

为了配合捏积疗法,于捏拿的第四天清晨,口服“消积粉”(组成:生军、熟军、黑丑、白丑、三棱、莪术,砂仁,共研细末)以助其效,其量根据病情而定。

第五天捏后贴“阿魏化痞膏”于肚脐处(约贴一周),应提起注意的是,在治疗中忌食芸豆、醋、螃蟹。因芸豆性粘腻,食后易引起积滞,服药后食醋可引起呕吐,螃蟹性寒而敛不易消化。除此三者之外,其它难以消化之食品也应在禁食之列。

捏积疗法虽然操作简便,容易拿握,但我们也应了解其适应范围,凡出生后一天直到十六岁,及十四岁以下没有来月经的女孩子均可操作。但有高热、惊厥和其它急性传染性疾病,以及患严重心脏病者不宜捏拿。此外,脊背皮肤有感染的患者也不得施以此法。

(吴栋整理)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北京中医杂志1985年第6期,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李小五

⊙运营编号:GYZX0002

小孩积食按摩法图解,小孩积食按摩哪个穴位-第1张图片-

一组改善积食的小儿推拿法

来源:生命时报

主讲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秦选光 □主治医师 付晓燕

小儿积食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婴幼儿发病率较高。积食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病症,表现为多汗、口渴,舌苔厚、腻,属于“厌食”“不思食”“不饥”“不纳”等范畴;从西医角度来说,主要指消化不良,因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系列胃肠疾病。

小儿积食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多因素的,主要包括:先天因素、饮食因素、疾病药物因素以及外感因素等等。小儿时期,消化系统解剖结构发育不完善,胃容量小,贲门及胃底肌肉松弛,易发生呕吐及溢乳;消化系统功能相对薄弱,消化液分泌少,消化酶活性低,胃肠道的吸收能力较差,肠道菌群易失调,故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小儿时期的喂养又不能自我调节,如果家长对喂养稍有粗心,生活中不注意护理,就容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乱。中医认为,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均处于不完善阶段,其脏腑形态结构并不成熟,且生理功能也相对不足,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的不足最为突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但小儿脾胃娇弱,其形态结构并未发育成熟,且运化功能也较弱,这就形成了机体对脾的需求过大,而实际上“脾常不足”的不协调状态,因此当生活中饮食稍有不节,便易损伤脾胃从而患病。

积食的宝宝有食欲不振、厌食、肚子胀、胃部不适、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在睡眠中不停翻动或咬牙;经常不明原因的哭闹;鼻梁两侧发青,舌苔白且厚,且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积食会导致咳嗽,也就是中医说的食咳。《黄帝内经》写:“食于胃,关于肺”,脾胃论也认为:“脾虚肺最受病”。积食会导致积热,过量的食物不能消化,积于中焦,时间长了就会化热,热蒸于内,体温就会居高不下。积食还会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腹痛、腹泻、便秘及贫血等病症,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宝宝生长发育。

我国大多古代医家认为,小儿积食多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脾胃不和等因素造成。因此,小儿积食的治疗多以调理脾胃为主。中医治疗包括中医 *** 及中药治疗。简单的中医 *** 包括捏脊法、揉中腕、摩涌泉。

捏脊法:让患儿面孔朝下平卧。家长以两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其脊柱的两侧,随捏随按,由下而上,再从上而下,捏3~5遍,每晚一次。

揉中脘:胸中与肚脐连线的1/2处,即是中脘穴。家长用手掌根旋转按揉,每日2次。

摩涌泉:足底心即是涌泉穴。家长以拇指压按涌泉穴,旋转 *** 30~50下,每日2次。

西医治疗主要为对症,包括使用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乳酶生、益生菌促进消化,思密达缓解腹泻。此外还需注意饮食调理,增加户外运动。如以上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加重,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儿内科或儿童专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宝爸妈平日生活中注意调整宝宝饮食结构,不要一味增加高营养、高热量食品,可多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监督宝宝不要暴饮暴食,七分饱即可。此外需注意加强运动,增加宝宝户外活动,提高身体免疫力,帮助宝宝健康成长。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宝宝积食不吃饭?试试小儿推拿独穴疗法

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西医中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和本病相似。

积滞与伤食、疳证等均有密切关系。若伤于乳食,经久不愈,病情进展,可变成积,积久不愈,迁延失治影响小儿的营养和生长发育,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

1

病因病机

乳食不化:

小儿脾常不足,胃肠嫩弱,若乳食不节,喂养不当,易伤于饮食,较大儿童过食肥甘厚味、生冷或难以消化之物,均可损伤脾胃,致使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不调,乳食宿久停滞不消而成积滞。

脾胃虚寒:

小儿胃气虚弱,或病后体虚,脾气虚损,则难于腐熟水谷,如乳食不当,则易停蓄不消,形成脾虚夹积之候。

2

辨证论治

乳食内积

症状:食欲不振,呕吐乳片,或呕吐酸馊乳食,腹胀并痛,大便酸臭;或手足心热,烦躁多啼,夜卧不安;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则:消食导滞,调理脾胃。

取穴:

(1)以“烦躁多啼,呕吐乳片或酸馊食物,大便酸臭,乳食积滞”为主症者:顺时针摩腹15~20分钟。

方义:乳食停滞,郁结不化,积滞蕴结中焦,则胃气上逆,腐秽内结。顺时针摩腹可消化乳食,和中导滞。

文献摘录:

《厘正 *** 要术》:“摩腹,用掌心团摩满腹上,治伤乳食。”

(2)以“手足心热,烦躁多啼,夜卧不安,大便臭秽或秘结,食积化热”为主症者:掐揉小横纹15分钟。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以揉之,称掐小横纹。

小横纹

方义:食结于阳明,郁结化热,以致手足心热,烦躁多啼,大便秘结。掐揉小横纹可消食导滞,退热除烦。

文献摘录:

《厘正 *** 要术》:“小横纹,在四横纹之上,指节横纹处……能退热除烦。”

脾虚夹积

症状:面色萎黄,困倦无力,夜眠不安,不思饮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大便溏薄或夹有乳食残渣,唇舌色淡,舌苔白腻,脉沉细而滑,指纹多淡红。

治则: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取穴:天门入虎口法20分钟。

操作:医者用大拇指面自大指根经虎口推向食指命关处。

天门入虎口法

方义:脾失健运,脾阳不振,不能化生精微,以致气血俱虚,不思饮食,食则胀满。天门入虎口可顺气生血,健脾消食。

文献摘录:

《万育仙书》:“天门入虎口:生血顺气……”

《厘正 *** 要术》:“天门入虎口法:法主健脾消食。”

【食疗方】

1.鸡内金30g,研成细粉,加适量白糖拌匀。每日2~3次,每次服1~2g。适用于乳食内积证。

2.粟米60g,红糖适量。将粟米饭蒸好,炒焦焙干,研成极细粉末,用红糖水冲服,每日2次,每次服2g。适用于脾虚夹积证。

鸡内金: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

3

调护

家长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让孩子处于过饥或过饱的状态,在选择食物时,不仅要注重营养,还要注意食物是否容易消化。让孩子少吃零食,家长发现孩子偏食要及时纠正。

——END——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 中医思维十,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李小五

⊙运营编号:GYZX0002

宝宝,积食肚子疼,试试这六个常用推拿手法

#清风计划#

宝宝脾胃功能本身就娇弱,如果吃的过多,过杂,没有规律,或者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很容易导致积食,肚子疼,这时候爸妈要给宝宝及时调整饮食,坚持给宝宝做推拿。

以下为真正的大家,小儿推拿专家李德修先生的孙女整理的配穴,我在应用的过程中觉得效果特别好,给宝妈们分享一下。

1.

肝穴

定位:位于食指掌面,从指尖到指根处。

手法:推法

操作:推拿左手,从食指指根推向指尖,4岁以下300次左右,3-5分钟,5岁以上1000次,8-10分钟。

选穴原理:肝主疏泄,分泌胆汁,参与消化。见脾之病需疏肝,脾胃功能弱影响肝的疏泄功能。积食也容易引发内热,肝火旺,情绪容易烦躁不安。选此穴,取其开郁解烦,除热,平肝,和肝脾,养气血之效。

2.

胃穴

定位: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处(手心手背的连接处)从腕横纹到拇指根。

手法:推法

操作:推拿左手,从腕横纹推向拇指根处 。4岁以下300下左右,3-5分钟,5岁以上1000下左右,或者8-10分钟。

选穴原理:积食所处本穴,对于恶心呕吐,胃内积热,消化不良,食欲差等问题都有很好的效果。

3.

脾穴

定位:拇指指根到指尖,桡侧面,赤白肉际(俗话:拇指掌面和背面相接的地方)

手法:推法,顺推为清,逆推为补,一顺一逆为平补平泄。积食腹痛采用清脾。

操作:推拿左手,单纯积食,用清脾法,从指根推向指尖。如果脾虚消化不良则用清补脾。4岁以下300下左右,3-5分钟,5岁以上1000下左右,或者8-10分钟。

选穴原理:脾胃相互表里,此穴健脾,消滞,对于消化不良、脾虚,小儿伤乳食均有良效。

4.

八卦穴

定位:属于面状穴位,位于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到中指横纹的三分之二处为半径。画圆。八卦即乾卦、坎卦、艮卦、震卦、巽卦、离卦、坤卦、兑卦依次分布在此圆之上。

手法:运法

操作:推拿左手,从乾卦推运到兑卦为一次。4岁以下300下左右,3-5分钟,5岁以上1000下左右,或者8-10分钟。

选穴原理:升清降浊,调整胃的升降气机,调和五脏,消宿食,清内热,调整消化不良。

注:有动离卦小儿容易受惊一说,因离卦对应心,主安神。可用拇指食指握住。

5.

板门穴

定位:经外奇穴,即鱼际穴,小儿的面积小,只要大人拇指一上,就包含在内了。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记载板门在大指节下五分处。

《幼科推拿秘书》记载,板门在大指下,高起一块平肉如板处,属于胃脘。

手法:揉法。拇指螺纹面推揉。

操作:推拿左手,用拇指螺纹面揉大鱼际。4岁以下300下左右,3-5分钟,5岁以上1000下左右,或者8-10分钟。

选穴原理:《小儿 *** 经》记载“揉板门,除气促、气攻,气吼、气痛,呕胀用之。”按揉本穴可消食化滞,健脾和胃,对乳食内积,食欲差、易呕吐、小肠寒气等有很好的效果。

6.

大肠穴

定位:线状穴,食指桡侧,与肝穴相对,从指根到指尖。

手法:顺为清,逆为补。用推法,拇指或者食指螺纹面直推。

操作:推拿左手,从食指桡侧指根推到指尖。4岁以下300下,3-5分钟,5岁以上1000下左右,或者8-10分钟。

选穴原理:消食导致,促进代谢,清热。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我把原文附上来,大家参考。

需要注意

幼儿皮肤娇嫩,气血弱,感觉敏锐,推拿次数选穴不宜过多。次数和时间,具体应用要根据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症状虚实来灵活调整。

手法要沉稳,保持一个轻重节奏。

在应用中不断总结。

孩子积食不消化,常揉这个穴位就可以缓解,比吃药管用多了

  前天我去表妹家玩,正跟她聊天,姨妈突然着急的过来,跟我说,楠楠发烧了。楠楠是表妹的女儿,我的外甥女,平时抵抗力一向都很好,怎么突然就发烧了呢。

  我们赶快找来温度计给楠楠量了一下,38度3,表妹急了,问我要不要给孩子吃退烧药。我说,退烧药到38度5再吃就可以,现在只需要物理降温,但是为什么楠楠会发烧呢?要找到原因才好对症治疗。

  我们找了半天的原因,后来大概确定,发烧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孩子积食了。表妹急得不行,说要不要去医院,我说:你先别急,让我来试试。然后我就拿起楠楠的手,为她 *** 了一个穴位,揉了一会以后,楠楠放了两个屁,慢慢的开始恢复了精神,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再量体温,也降下来了。

  表妹特别惊讶,跟我说:想不到你还有这一手啊,什么时候学的,快教教我。我说:这个穴位叫板门穴,揉这里就能治宝宝积食,又方便又好用,比吃药什么的强多了,毕竟是药三分毒,我教你。

  首先我们要找到,板门穴的位置。拿起孩子的手,手掌向上,在大拇指根部和手腕之间,有一个隆起,这个部位,就叫做“大鱼际”,而板门穴就位于大鱼际上边。不少积食的孩子,在这个部位,都会有筋头隆起的感觉。

  那么积食的表现有什么?先看宝贝的舌苔,如果比较厚重,就有积食的情况,如果发黄,就说明是积食还伴有内热。再闻闻宝宝的口腔,如果有口气,也是积食的表现。再就是看食欲,如果孩子食欲不好,有消化不良的表现,也是积食的反应。

  如果孩子有上述表现,就能判断是孩子积食了,家长就可以为孩子 *** 板门穴,每只手 *** 3分钟即可,为了不伤害宝宝的皮肤,更好抹一些婴儿油在穴位上再揉,不过如果孩子积食太严重, *** 穴位不能缓解,还是要及时就医。

  这个手法你学会了吗?

收藏|孩子手上有4个消食积穴,轻松帮孩子改善脾胃功能!

孩子太小,本身脾胃功能不是很完善,但是还特别能吃,很容易导致积食。但是,如果家长知道孩子手上有四个可以消食的穴位的话,这件事就好办了。

清 胃 经

胃经穴在大拇指靠近掌端的第1节,注意,可不是整个大拇指。向心为补,离心为清,所以从指根向指尖推就是清胃经了。把孩子抱在怀里,用您的左手抓住孩子的小手,您右手的大拇指放在孩子的左右胃经上,清300次即可。

清 大 肠

肺与大肠相表里,孩子有食积,大肠经有热就会传导到肺经上,孩子就容易感冒、发烧、肺炎等。如果孩子有食积,大便还比较干,可以清清大肠。食指上靠近大拇指一侧就是大肠经了,用同样的 *** ,从指根向指尖推300次即可。

推 四 横 纹

四横纹的位置大家看一下,位置在哪儿一目了然,就不多说了。把您的大拇指放在孩子的四横纹上来回横推150次左右就可以了。四横纹穴可以“理中行气,化积消胀,退热除烦”,所以如果您的孩子肚子胀,不消化,不吃饭,烦燥,内热大,可以给孩子推推四横纹,效果会非常明显。

揉 小 横 纹

在小拇指跟手掌的交界处有个穴位叫小横纹,如果有的孩子有食积,肚子胀,甚至还伴有口腔溃疡等,可以给揉揉小横纹。手法很简单,用您的大拇指顺时针揉300次就可以了。

很多家长问,孩子的手穴是不是左右手都推?在这里告诉大家,只推左手即可。

添加么么官方微信:enmuo1506

交流育儿经验,解决育儿难题!

小儿7步推拿法,专治小儿积食,消化不良 强健脾胃,宝宝更健康

很多爸妈对于孩子三天两头生病已经无奈了,给宝宝吃各种补营养的、给宝宝吃增强免疫力的药,这些可能短期内对宝宝身体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时间长了,宝宝的身体发育会越来越慢,副作用相当明显。

其实对于小儿来说,中医预防保健效果是更好的!脾胃强健,是宝宝健康的前提!

今天多宝妈教大家一套7步推拿法,强健脾胃,增强小儿食欲、促进消化、吸收,从而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

准备工作:

1、手洗干净,首饰摘掉,指甲剪干净。

2、保证宝宝的心情愉悦再进行小儿推拿。哭闹时不要做。

一、推三关

三关位于前臂桡侧,简单来说,就是从腕部到臂弯处。

推三关

用食指、中指指面,沿着小儿手臂侧面从腕部推向肘部,重复约两分钟,左右手臂都要推。

二、补脾经

脾经位于拇指桡侧指端到指根。

旋推法补脾经

爸妈用拇指沿小儿脾经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约2分钟。左右手都要推。

也可以用直推法,从指端推倒指根处。

三、运内八卦

内八卦就是宝宝手掌心一圈。

运内八卦

爸妈用拇指在小儿手掌面顺时针运内八卦,约1分钟,左右手都要推。

四、推四横纹

四横纹,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从下往上之一指节处。

推四横纹

爸妈用食指横推四横纹3-5分钟。左右手都推。

五、摩腹

摩腹

让宝宝仰卧,爸妈用手掌在起步及周围揉5分钟,以小儿腹部有温热感为宜。

六、捏脊

捏脊

捏脊从尾骨不起至第7颈椎处停止。宝宝俯卧,爸妈从下往上捏脊3-5次,注意手法不要太重。

七、点按脾俞胃俞

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约两指宽处,左右各一处。

位于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约两指宽处,左右各一处。

点按脾俞、胃俞

让宝宝俯卧,爸妈用双手拇指衣服点按脾俞、胃俞各20次。

脾俞胃俞位置可能不太好找,爸妈可以先在彼此身上试一下,找到以后先尝试按揉几次,能熟练找准以后再给宝宝做。

对于小儿脾胃不好,容易积食,消化不好,坚持做好这7步推拿,你会发现宝宝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长期坚持,宝宝才能健康成长。

我是多宝妈,国家健康管理师。专注健康育儿、实用育儿知识分享,欢迎关注、点赞、分享!

孩子积食怎么办,身上有2个消食穴,揉一揉消除积食

小孩积食的原因主要是和家长有关系,中医常说:“孩子的病都是吃出来的”,对于发育期的宝宝来说,很多积食都是由于家长的喂养造成的,孩子饮食不当,超过脾胃的承受能力,就容易导致积食,积食也是阻碍孩子发育的一大难关,也容易诱发孩子其他的疾病。

孩子积食,影响会很多,比如便秘,翻来覆去睡不着,咳嗽发烧,身体发育变慢等,都会让家长也跟着揪心。

孩子积食,会现出这些表现,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

1、胃口差

积食后,食物堵在脾胃里不消化,导致脾胃没有空间接纳新来的食物,因此孩子接受大脑的信号就是不想吃饭。如果孩子一直都有胃口不好的情况,说明他的脾胃消化能力弱,如果孩子胃口一阵子好一阵子不好,大多都是因为积食。

2、脸色差

孩子积食还会有脸色发黄,出现黑眼圈,无精打采,且出现口臭,口气难闻,难闻程度由积食的程度决定,舌苔厚腻,有的是全部变厚、有的只有中间变厚等。

3、肚子胀

孩子有积食问题,脾胃的运化就会变慢,由于食物没有正常消化,导致孩子肚子变胀变鼓,甚至出现腹痛等,让孩子难受不安。

4、打嗝呕吐

嗳气,也就是打饱嗝、打嗝;严重的会呕吐,一吃东西就吐。

5、大便臭

大便特别臭,有酸腐的味道,像臭鸡蛋一样。

6、体质差

长期积食会伤害到脾胃的运化功能,消化功能大大减弱。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虚以后人的正气(抵抗力)会变弱,就很容易生病。如果是孩子,就特别爱感冒、发烧。

孩子积食怎么办,身上有2个消食穴,揉一揉消除积食,长个子

1、补脾经

位置:从拇指绕侧缘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揉按手法:家长在给孩子 *** 的时候,要用拇指的指腹,从孩子拇指的指尖推向指根,每天3分钟。补脾经可以帮助调理孩子的脾胃,调节孩子的积食、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

2、手上的板门

位置:板门位于孩子手掌的大鱼际处,是整个范围。

揉按手法:可以揉板门,用自己的手指指腹,直接揉孩子的板门处,每天3分钟。

小儿推拿应对小儿积食的 *** ,在家即可学习(图解大全宝妈收藏)

宝宝脏腑比较娇嫩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形气未冲”,这个阶段的宝宝五脏六腑的很能很不完善,尤其在消化方面表现的很娇嫩,宝宝的消化功能弱就需要合理饮食,不然很容易就会引起宝宝的小儿积食。

小儿积食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一种是急性小儿积食,急性小儿积食最为明显的症状就是因为某一餐饮食不当引起的。另一种就是慢性小儿积食,这类积食是长期的饮食不恰当引起。

小儿推拿对小儿积食的手法

宝妈在家时可以给宝宝捏捏脊,揉揉足三里,如果自己感觉宝宝吃的有点多可以给宝宝揉揉肚子也是可以起到一定的消食的效果。(小儿推拿时更好在推拿部位涂抹小儿推拿粉,这样推拿起来会更加的顺畅)

小儿积食的推拿手法有:揉板门穴300次,运内八卦300次,补脾经300次,清胃经200次,揉中脘穴200-300次,按揉足三里300次,小儿捏脊5-10遍。

揉板门穴300次


揉板门穴300次


运内八卦300次


运内八卦300次


补脾经300次


补脾经300次


清胃经200次


清胃经200次


揉中脘穴200-300次


揉中脘穴200-300次


按揉足三里300次


按揉足三里300次


小儿捏脊5-10遍


小儿捏脊5-10遍


如何预防小儿积食?合理的饮食是关键。

宝宝的胃口本来就非常的小,所以宝妈们不要担心宝宝吃不饱就一直的味孩子吃的,这样是非常容易引起小儿积食的。

如何预防小儿积食?

1、饮食尽量以容易消化的为主,让宝宝的食物种类有着多样化,烹饪时吧食物煮到熟烂,以便肠胃的消化吸收。

2、忌不良饮食习惯。如:饮食偏食,过食肥甘滋补,贪吃零食,饥饱无常等,这些是造成小儿积食的一大原因。另外,应该固定时间进餐,餐前饭后不可让孩子吃零食,而且少食多餐,但是餐数不可太多,根据宝宝的饭量制定。

3、忌食 *** 性食物。忌食烧烤、油炸、爆炒之类,以免助湿生热,也不要食用一些寒性水果或者难以消化的食物,变质、变味的更不可以。

4、合理的运动。孩子上午或下午可以适当的跑动,家长不能一直抱着不让孩子运动。

5、无论何时都要给宝宝补充水分,多喝水。

小儿积食是常见的儿童疾病,大多是饮食不当引起的,家长在日常护理中,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适当运动,时刻关注孩子的状况,如果孩子厌食大多是积食造成的。

宝宝胃口差没食欲?推拿 *** 这4个部位助消化,适合厌食体弱孩子

孩子胃口不好没食欲,总是不好好吃饭,或者身体柔弱,动不动就感冒生病怎么办?

天气一天天变凉,感冒生病的也多起来,不好好吃饭,抵抗力差,就更容易感冒生病了。

一般来说,孩子积食胃口就不容易好,患有积滞的孩子本身的消化功能较差,长期体弱多病,家长又乱投以肥甘厚味(油腻、食物),或滥服滋补药品,反倒超越了脾胃正常的吸收消化能力,加重孩子的症状。

其实,补益的 *** 并不限于食补,推拿 *** 也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强身健身的保健 *** ,而且这种推拿 *** 不仅适合积食的孩子,对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大有益处。

中医专家为厌食体弱孩子开处了一张简单易学、操作性较强的推拿处方。

一、点按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先找到髌骨,它的下缘是髌韧带。在两侧有个凹陷,外侧(足小趾那侧)的是"外膝眼",内侧(足拇指那侧)的是"内膝眼"。

最简单找足三里的 *** :可以用手掌心按在同侧的膝盖的顶部,中指下伸的顶端,向外一横指即是足三里穴。也可以说是手掌心盖着膝盖时无名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

*** 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

*** *** :宝宝仰卧位,令宝宝屈曲其膝部,双手拇指分别按放在足三里处,用指腹着力按压,一按一松,连续做50次。

二、揉中脘

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即为此穴。

揉中脘穴和丹田穴,可补大肠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 *** :父母用中指指腹贴在体表上,稍用力向下按压,然后带动肌肤作轻柔缓和的回旋转动,连续做50次。

三、揉丹田

脐下一寸五分。 *** 同上。

*** *** :同上,也是父母用中指指腹贴在体表上,稍用力向下按压,然后带动肌肤作轻柔缓和的回旋转动,连续做50次。

四、捏脊

*** ***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注意捏时要用力拎起肌肤,每捏3次提一下。每日做1次即可。

捏脊则能益气健脾,化湿助运。

专家还建议,家长可以每晚在临睡前,一边与宝宝交谈,让其保持愉快安静的情绪,一边以轻柔的动作推拿 *** ,每晚约15~20分钟左右,长时间坚持,可收到不错的疗效。

*** 推拿对象一般是6岁以下的小儿,但以3岁以内小儿推拿效果较好,3个月以内的婴儿效果更好。

标签: *** 小孩 穴位 图解 哪个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