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是什么骨头,龙骨是什么部位的骨头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99 0
“龙骨”是什么?这个震惊世界的宝贝最早竟然被当做药材挖着吃?

在很多史籍上都有记述过龙的出现,连一些知名的古医书也记述着:龙骨可以入药。既然说到龙骨了,难道古代真的有龙存在吗?这一神秘的话题困扰了我们几千年。


话说这是清朝的某一天,一些农户在种地时,忽然从地里挖出来了一些骨片。从外貌来看,这种骨片即不像猪也不象马,比象的骨头也要大很多。这时候有人说,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龙骨”!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因此,从古到今都有很多人坚信“龙”确实存在!有一些胆子大的人就把它熬了吃了,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药力和古医书上的说的一样。难道这真的是“龙骨”?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块田里的龙骨,怎么挖都挖不完,就好像能从土地里平白长出来一样。每天都会有新的龙骨被挖出。当地的农户干脆也不种地了,专职挖骨头,然后把骨头上的土弄干净,卖给周围的药铺。


没想到,这传说中的中药材卖的非常火爆,价格也越炒越高。但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大家已经不在意了,能赚钱就好。

时间到了1899年。古董商王懿荣闻名而来,也去买龙骨来熬药,发现有一块骨头没有刮干净,上面隐隐约约还刻着字,感觉很奇怪,就翻出之前熬的药渣,没成想上面竟然有一种像简笔画一样的文字。他索性把附近所有的龙骨都买来,发现大多数龙骨上都有类似的图案。


于是他把这种怪异的图案画了出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他相信,虽然看不懂,这些图案应该是一种文字,并且应该比较成熟,看样子像是殷商时期留下的。

消息一传来,各地的科研人员陆续来到这里研究龙骨,最后发现,这龙骨上刻的原来是“甲骨文”。而这个神秘的小乡村,就在河南省安阳——而安阳就是当初商朝国君盘庚迁都的新国都。后来又历经50多年的发掘,从安阳共挖出了1.5万片带有文字的甲骨!


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雏形,更是世界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发现震惊了全球,被称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发现之首。

甲骨文:主要指在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算卦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雕刻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更是中华道统的文字之一。


喜欢探索,宇宙,历史的朋友,欢迎关注,每日最少三更。

【图片内容来源于 *** ,侵删】

探底去丨龙骨,真的是龙的骨头吗?

龙骨,真的是龙的骨头吗?当然不是。谁都知道,龙只能算图腾,世上并没有龙这种动物。可龙骨在中国确实存在,存在于中药铺子里,因为龙骨是一味中药,从古到今一直用来入药治病。龙骨作为中药,有确切的性状优劣描述:骨五色者上,白色者中,黑色者次…… 色青白者善;有明确的疗效:能镇惊安神、除烦热、治心悸失眠,生肌敛疮等。

龙骨不是龙的骨头,却是什么?有关龙骨的定义中,明确写道: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原来,龙骨不是龙的骨头,而是古动物的骨骼化石,古动物的骨头石化后,就有了特殊的药效。看来,博物馆里陈列的这些古象、古犀牛们除了研究价值、观赏价值,还有药用价值呢。

古动物化石是很珍贵的地质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应该加以保护,不能这么随随便便地炮制碾碎进了药罐子。怎样解决保护古生物化石和中药需求的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解语花

每一味中药背后都有一个美丽传说之龙骨

清代光绪年间,河南安阳有一个理发匠,身患疮疖而无钱买药医治,就用捡来的骨片碾成粉,敷在疮上,不久脓水被吸干,伤口也就痊愈了。他请教过大夫,说这甲骨片就是中药龙骨,于是他四处收集这种骨片,卖给药铺。

后来,一个叫王懿荣的官员患了疟疾,也按医生的处方从药店中抓来了龙骨等药物。当查验药物时,他发现在这些龙骨上有刀痕,仔细一看,是一些像文字的符号,与殷商青铜器上的铭文竟然十分相似。

原来这些甲骨是商代占卜所用的骨片,上面的文字即是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于是,这些刻字的甲骨也身价倍增,成为了研究历史的重要线索。

龙骨的作用与功效

为古代多种大型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骨骼化石或象类门具的他石。主产于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陕西、甘肃等地。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土及杂质,贮于干燥处。生用或煅用。

【性味归经】 甘、涩,平。 归心、肝、肾经。

【功 效】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应 用】 用于治疗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肝阳眩晕及滑脱诸症。

此外,煅龙骨外用,有吸湿敛疮、生肌之效,可用于湿疮痒及疮汤久溃不愈等症。

1934年辽宁营口坠龙事件中的“龙”,到底是什么动物?



2004年6月16日,辽宁省营口市史志办来了位叫孙正仁的老人。


在办公人员的注视下,老人把手中的包裹打开,指着包裹里的东西,说:“这骨头,是龙骨。”


龙骨?


中国人都知道,虽然我们自诩龙的传人,但龙就是传说,是虚幻的神物,没人见过,这老人说骨头是龙骨,岂不说明龙存在。


龙,存在吗?


没见过的东西,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但仅凭几块骨头,就说龙存在,实在牵强,疑问笼罩在史志办人的心里,为解除疑团,史志办的人开始查阅历史资料。



探秘龙骨

沉闷的省档案馆,一张发黄的旧报纸上斗大的四个黑字,“蛟类涸毙”出现在史志办人眼前。


蛟,不就是龙吗?


史志办的人看到这标题,心不禁怦怦直跳,凑近报纸仔细看:“本埠苇塘内日前发现龙骨,……水产高级中学校教授,日昨前往参观,判明确系蛟类。因今夏降雨过暴,回流入河,浅搁苇塘泥中,因而涸毙。”



报道不仅有文字描述,旁边还配着照片,虽然模糊,但还是能看出排列齐整的骨骸前半部分,有两支带有分杈的角。


看骨头的排列,史志办的人之一反应是蛇,但蛇没有角,跟蛇体型差不多,又有角,就只有龙了。


“蛟类涸毙”,这世上难道真的有龙?


史志办的工作人员看着报纸,不知道啥时候身上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并在心里暗暗想,如果能鉴定出孙正仁老人拿来的骨头是龙骨,不论是不是这报纸上说的龙的骨头,都能够在学术界,不,是整个中国,整个世界引起轩然 *** 。



可孙正仁老人拿来的是龙骨吗?


带着疑问,史志办的人带着骨头去了大连自然博物馆,把骨头递给博物馆里的专家看,专家只看了一眼,就说骨头是马的牙齿,为了让史志办的人信服,专家又用显微镜仔细地观察骨头的纹理,更肯定地说骨头是一万年前的野马牙齿。


骨头不是龙骨,是牙齿,史志办的人心有些凉。


那报纸上照片拍的,是龙吗?


史志办的人把照片给博物馆的另一个专家看,专家看过照片,说了句:“根据自己十几年的研究经验判断,照片上的骨骸是鲸鱼骨头。”


照片上的是鲸鱼骨头,拿来的龙骨骨头是野马牙齿,两样东西都跟龙沾不上边,这结果令史志办的人心里很是失落,但回头一想,照片中的骨骸不是龙,报纸为何要以“蛟类涸毙”报道,是报道的记者不懂,还是办报纸的人其实知道,故意的?



揭秘坠龙


史志办的人不禁开始细想。


旧报纸的名称,叫《盛京时报》,是1906年由日本人创办的,在当时的关东地区发行量极大,在关东,有很大的影响力。


而“蛟类涸毙”报道的时间1934年,是溥仪与日本人合作,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时间。


日本人在中国建立伪满洲国,其狼子野心是个中国人都知道,他们报道坠龙,是想干什么?


龙是中国的图腾,民族的象征,而报道中的坠龙、涸毙、腐烂,这些字眼无一例外地在说明,龙不是永生不灭、坚不可摧,它会死,死相还会很惨,哼,日本人他们是想用报道瓦解中国人的意志。



他们这样做岂止是坏,根本就是阴毒。


可是,如果说“蛟类涸毙”的报道是日本人的政治阴谋,那为什么会有中国人说自己看到过龙?


如果一个人说看到,这人可能是汉奸走狗,可说看见的不是一个人,是很多人,而且现在还活着,说曾看到龙的人当时都只七八岁,七八岁的孩子还不至于去做日本人的舔狗。


况且,话说回来,据1934年7月28日《盛京时报》的报道,一条龙在营口天空降而复生,弄翻三只小船,卷坏了日资工厂的房子,导致九人死亡,掀翻了停在车站的火车。在此前后,营口地区一直大范围降雨。


看报道,这条龙伤人又伤物,破坏力很强,这就令人费解了,谁都知道日本人在侵华时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果真的有龙在酿灾,杀人不眨眼的关东军能不闻不问,听任它胡作非为?


难道是日本人不怕人,怕神,怕对龙这样的神物不敬,会遭到惩罚?


可若真的对龙有敬畏,那1928年5月3日,日本出兵侵占济南,在济南沦陷后,意欲将济南附近临淄县龙泉的2尊北齐石佛、2尊北齐菩萨雕像、2块石碑运往日本。


日本人就不怕比龙还厉害的佛和菩萨灭了他们的九族?



日本人不是对龙有敬畏,而是“蛟类”,就是他们 *** 出来的,大肆报道,是在用舆论诱导中国人放弃对中国,对中国根的信仰。


可若说报道中的龙是日本人的虚构,是诱导,为什么几十年后,仍有中国人说看到龙?


2004年,曹玉文老人接受《北方晨报》采访时说:“也就是15秒左右的时间,当时是阴天,那条‘龙’是灰色,在云中动弹,动作和蛇一样,和现在画上画的一样,头如牛头,头上两只角,是直的,嘴上有胡须,两个长须,大眼睛凸出,身长大约10多米,身上有鳞,四只爪,和现在的鳄鱼爪一样,尾巴像鲤鱼尾巴。”


说得跟真的似的,可只要有点常识,15秒的时间,在能见度极低的阴天,不借助任何工具,任谁都不能穿透雾蒙蒙的高空,看到云中的东西,更别说还能看得如此细微。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专家说,照片中的骨骸是鲸鱼骨头,曹玉文说灰色的龙在云中动弹,也许不是龙在动,是龙卷风裹着鲸鱼在动。



《盛京时报》报道里说“今夏降雨过暴,回流入河”,回流入河,海水倒灌,把原本海中的鲸鱼带进河流,不是不可能,海水渐退,鲸鱼被河流中的杂草、杂物缠绕而搁浅,不是不可能。


而夏季、降雨过暴两个因素,极易形成低压,低压正是形成龙卷风的触发条件。


强大的龙卷风裹挟起搁浅的鲸鱼,把它带向空中,在能见度极低的高空,摇头摆尾的鲸鱼被人误认为龙不是不可能,况且,1934年,百姓对鲸鱼,没几个人认识,对龙,也只是听说,没见过它的真容。


而龙卷风破坏性极强,弄翻小船、卷坏房子、掀翻火车,都是分分钟的事,它又裹挟着鲸鱼,龙卷风加鲸鱼,联系起来,百姓认为是龙在作祟,不是不可能。


中国老百姓自己都这么认为了,日本人再报道说龙酿灾,也就不会有人怀疑什么,只会对自己的认为更确信。



可很多人会说,龙卷风带起鲸鱼,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把这两者合二为一看成龙有可能,那另一位老人看到活着的龙作何解释?


另一位老人叫肖素芹,她说,她幼年时看到过活龙,也就是在营口坠下来的那条龙,她说龙方头方脑,眼睛很大,眼睛半睁半闭,有气无力,腹部有爪,很多人在龙的上面搭棚子让它避暑,抬水往它身上浇,给它降暑。


如果,曹玉文是高空视物不清晰,把龙卷风和鲸鱼看作了龙,那躺在地上的活龙是怎么回事,总不会还是人眼花吧?


这我们暂且不说,就问一句,1934年是日伪时期,什么都想据为己有的日本人为何会对稀有的龙不捕获?即使当时认为抓不住,龙死了,成为骨骸了,为何不运走,做研究,做标本,还在众目睽睽之下展览?



要知道,日本江户时代,因为妖怪文化的流行,日本人使用猕猴和鲤鱼的干尸 *** “人鱼标本”,使用猕猴和鳐鱼类的干尸做“河童标本”,亦想方设法 *** 过龙的标本。


他们能想方设法用其它动物的干尸做龙的标本,会放任真正的龙、龙骨不要?

怎么可能?


只有一种可能,百姓看到的活龙极有可能就是日本人 *** 出来的,大连自然博物馆的专家把鲸鱼的下颌骨插在鲸鱼头上,那下颌骨不就有龙角的模样吗?


干尸的标本、龙角的模样,结合起来想一想,什么没有朝气的龙,什么龙的骨骸,八成就是日本人趁着雨大人少,在营口做出的假象,以混淆视听,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说骨骸是蛟类的水产专家,不是不存在,就是像伪警察一样被日本人利用的中国人。

那为何日本人要费尽心思布这个局?



阴谋


据史料记载,日本人自江户时代,就有人研究中国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里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更好的用兵手段是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手段取胜,再其次是以军事手段取胜,最差的是强攻城池。



日本人布坠龙这个局就是上兵伐谋。


报纸上的报道,大庭广众之下的展览,就是在造舆论。


他们是要先瓦解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再对国家失去希望,不再抵抗,甘心做听命于日本,没有主心骨的奴隶。


为这,日本人处心积虑已久。


1906年,日本人就在关东创刊《盛京时报》,该报一直走亲和路线,一直都在用副刊、广告、读者来信等形式记录东北的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试想,到了1934年时,经过28年的时间沉淀,《盛京时报》,这份已渗入关东百姓生活的报纸,它的报道对民众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日本人贼心不死,其心可诛。这一场坠龙事件就是一场处心积虑的闹剧。


对于我们而言,不盲目偏听,不随意传播未得证实的事实,于人于己有益,于民于国有益。


. END .


【文| 杜萧染】

【编辑|丹尼尔李 】

【排版 | 毛毛雨】


皇族后裔叶喆民:乞丐一样的国宝级大师,我们欠您一场国葬

13年前他是睡猪圈的大学生,如今他是和张桂梅一样的“乞丐”校长

中药龙骨:古代化石来做药,或能改善心悸失眠,不妨了解

“世”说新语 当成语遇上中医药

古风盛行,国潮迭起。当成语遇上中医药,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胡博士说中医系列特推出“世”说新语栏目,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重新挖掘成语的中医价值与内涵,分享成语背后的故事与养生 *** ,让读者感受不一样的中医药文化。

常言飞龙在天,是相当厉害的武侠小说武功招式,古代多比喻帝王在位,亦喻事物处在最鼎盛时期。那“飞龙”在“药店”是什么意思?又与中医药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解析

飞龙,指中药龙骨。字面之意为药店里的龙骨,比喻人瘦骨嶙峋。【出处】南朝·宋·乐府《读曲歌》:“自从别郎后,卧宿头不举,飞龙落药店,骨出只为汝。”诗中描述一位独守闺房的女子,因终日思念夫君而消得人憔悴,身子瘦得像只剩一副骨架。

龙骨为何物?

龙骨,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来源主要为古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是较常用的化石类矿物药,所含成分主要为碳酸钙、磷酸钙、氧化镁等。

传统鉴别经验认为,龙骨以质硬、表面略具光泽且常有斑纹、断面色白或具白褐相间花纹、吸湿性强者为佳,断面无吸湿性、烧之发烟有异臭者不可供药用。

【性味】甘、涩,平。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常用于治疗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肝阳眩晕;滑脱诸证;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外用适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多生用,收敛固涩宜煅用。

【使用注意】湿热积滞者不宜使用。

多用性

龙骨药用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便用龙骨与牡蛎、桂枝、芍药等组成桂枝龙骨牡蛎汤,用以治疗心悸、神昏等证;

又有《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安冲汤,与白术、黄芪等配伍使用,主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妇女月经过多、过期不止、不时漏下等;

再有《中医儿科学》的参附龙牡救逆汤,和人参、制附子等同用,临床常用于肺炎、腹泄、心力衰竭、急慢性胃肠炎吐泄过多以及某些危重病症出现的休克早期症状;还有诸如龙骨加麻黄根,治疗产后虚汗不止等等。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 *** ,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中药古今研究:龙骨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甘,平。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癃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2.《本草备要》:“涩,泻,固肠,镇惊。甘涩微寒。入手、足少阴(心、肾)、手阳明(大肠)、足厥阴(肝)经。能收敛浮越之正气,涩肠益肾,安魂镇惊,辟邪解毒。治多梦纷纭,惊痫疟痢,吐衄崩带,遗精脱肛。”

3.《名医别录》:“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尿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龙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

4.《本草便读》:“性入东方,治肝脏魂无所附;功昭灵异,疗惊风螈痉难痊。敛疮口以止遗,甘平性涩;固崩淋而辟魅,重镇能收。”

5.《药性论》:“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梦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6.《本草乘雅半偈》:“气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久服通神明。”

7.《本草崇原》:“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8.《日华子本草》:“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

9.《本草从新》:“甘涩平。涩肠益肾,安魂镇惊,辟邪解毒,治多梦纷纭,惊痫疟痢,吐衄崩带,滑精脱肛,大小肠利,固精止汗,定喘敛疮。”

10.《本草分经》:“甘平涩,入心肝肾大肠,能敛浮越之正气,涩肠益肾,安魂镇惊,固精止汗,定喘解毒,皆涩以止脱之义。”

11.《珍珠囊》:“固大肠脱。”

12.《本草害利》:“甘涩平,入心、肾、肝、大肠经,能收敛浮越之正气,涩肠益肾固精,安魂镇惊,辟邪解毒,治多梦纷纭,敛汗收脱,缩小便,生肌肉,得人参、牛黄良。”

13.《本草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

14.《本草经集注》:“味甘,平、微寒,无毒。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治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小便利,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

15.《本草蒙筌》:“闭涩滑泻大肠,收敛浮越正气。止肠风来血及妇人带下崩中,塞梦寐泄精并小儿惊痫风热。辟鬼疰精物,除肠痈内疽。固虚汗,缩小便,散坚结,消症瘕。”

16.《本草易读》:“甘,涩,微寒,无毒。入手、足少阴、手阳明、足厥阴经。固肠益肾,安魂镇惊,辟邪解毒痢,止吐衄崩带。止虚汗而定喘,生肌肉而敛疮。”

17.《本草择要纲目》:“甘平无毒,阳中之阴。入手足少阴厥阴经。主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疗多寐泄精,小便自泄,生肌敛疮。盖涩可去脱.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固大肠而镇惊,又主带脉为病。”

18.《长沙药解》:“味咸,微寒,性涩,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敛神魂而定惊悸,保精血而收滑脱。”

19.《得配本草》:“甘、平、涩。入足少阴、厥阴经。收浮越之正气,涩有形之 *** 。镇惊定魄,止肠红,生肌肉,疗崩带,愈溺血,敛疮口,祛肠毒。”

20.《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甘,性平,无毒,入肾经。主丈夫精滑遗泄,妇人崩中带下,止肠风下血,疗泻痢不止,得五色具者佳。”

21.《药笼小品》:“摄敛收涩,无过此品,故能镇心涩精敛汗,收飞越孤阳。”

22.《药征》:“主治脐下动也。旁治烦惊失精。”

23.《中药大辞典》:“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

24.《本草经读》:“能敛火安神,逐痰降逆,故为惊痢颠疼之圣药。痰,水也,随火而生,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

25.《本草经解》:“气平,味甘,无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煅)”

26.《饮片新参》:“花龙骨安神,治久痢滑泄,夜梦鬼交,热邪惊痫。”

27.《药性歌括四百味》:“龙骨味甘,梦遗精泄。崩带肠痈,惊痫风热。(火煅。)”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磷酸钙、碳酸钙、氧化镁,并含有铁、铝、钾、钠、铜等多种无机元素及氨基酸。

2.本品有中枢抑制和骨骼肌松弛作用,所含钙离子能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管通透性。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消除溃疡,促进伤口的恢复。

本草纲目?龙

《本经》上品

【释名】 时珍曰∶按许慎《说文》∶龙字篆文象形。《生肖论》云∶龙耳亏聪,故谓之龙。《梵书》名那伽。

【集解】时珍曰∶按罗愿《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陆佃《埤雅》云∶龙火得湿则焰,得水则燔,以人火逐之即息。故人之相火似之。龙,卵生思抱,雄鸣上风,雌鸣下风,因风而化。《释典》云∶龙交则变为二小蛇。又小说载龙性粗猛,而爱美玉、空青,喜嗜燕肉,畏铁及菵草、蜈蚣、楝叶、五色丝。故食燕者忌渡水,祈雨者用燕,镇水患者用铁,激龙者用菵草,祭屈原者用楝叶、色丝裹粽投江。医家用龙骨者,亦当知其性之爱恶如此。

龙骨

《别录》曰∶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采无时。

弘景曰∶今多出梁、益、巴中。骨欲得脊脑,作白地锦纹,舐之着舌者良。齿小强,犹有齿形。角强而实。皆是龙蜕,非实死也。

敩曰∶剡州、沧州、太原者为上。其骨细纹广者是雌,骨粗纹狭者是雄。五色具者上;白色、黄色者中,黑色者下。凡经落不净,及妇人采者,不用。

普曰:色青白者良。恭曰:今并出晋地。生硬者不好,五色具者良。其青、黄、赤、白、黑,亦应随色与脏腑相合,如五芝、五石英、五石脂,而《本经》不论及。

颂曰:今河东州郡多有之。李肇国史补云:春水至时,鱼登龙门,蜕骨甚多。人采为药,有五色者。龙门是晋地,与本经合,岂龙骨即此鱼之骨乎?又孙光宪《北梦琐言》云∶五代时镇州斗杀一龙,乡豪曹宽取其双角。角前一物如蓝色,纹如乱锦,人莫之识。则龙亦有死者矣。

宗奭曰∶诸说不一,终是臆度。曾有崖中崩出一副,肢体头角皆备,不知蜕耶?毙耶?谓之蜕毙,则有形之物,不得生见,死方可见;谓之化,则其形独来可化欤?

机曰:经文言死龙之骨,若以为蜕,终是臆说。

时珍曰:龙骨,本经以为死龙,陶氏以为蜕骨,苏、寇诸说皆两疑之。窃谓龙,神物也,似无自死之理。然观苏氏所引斗死之龙,及左传云,豢龙氏醢龙以食;《述异记》云∶汉和帝时大雨,龙堕宫中,帝命作羹赐群臣;博物志云:张华得龙肉鲊,言得醋则生五色等说,是龙固有自死者矣,当以本经为正。

【修治】敩曰∶凡用龙骨,先煎香草汤浴两度,捣粉,绢袋盛之。用燕子一只,去肠肚,安袋于内,悬井面上,一宿取出,研粉。入补肾药中,其效如神。

时珍曰∶近世 *** ,但煅赤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广记》云∶用酒浸一宿,焙干研粉,水飞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干。或云∶凡入药,须水飞过晒干。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时,晒干用。否则着人肠胃,晚年作热也。

【气味】甘,平,无毒。

《别录》曰∶微寒。

权曰∶有小毒。忌鱼及铁器。

之才曰∶得人参、牛黄者良,畏石膏。

时珍曰∶许洪云: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有以制伏也。其气收阳中之阴,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本经》。心腹烦满,恚怒气伏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四肢痿枯,夜卧自惊,汗出止汗,缩小便溺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白龙骨∶主多寐泄精,小便泄精。《别录》。逐邪气,安心神,止夜梦鬼交,虚而多梦纷纭,止冷痢,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甄权。怀孕漏胎,止肠风下血,鼻洪吐血,止泻痢渴疾,健脾,涩肠胃。日华。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时珍。

【发明】敩曰∶气入丈夫肾脏中,故益肾药宜用之。

时珍曰∶涩可去脱。故成氏云: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固大肠而镇惊。又主带脉为病。

【附方】旧十一,新七。

健忘,久服聪明,益智慧。用白龙骨、虎骨、远志等分,为末。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劳心梦泄:龙骨、远志等分,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莲子汤下。《心统》

暖精益阳。前方去朱砂。每冷水空心服下三十丸。经验。

睡即泄精,白龙骨四分,韭子五合,为散。空心酒服方寸匕。《梅师方》

龙骨是什么骨头,龙骨是什么部位的骨头-第1张图片-

遗尿淋沥,白龙骨、桑螵蛸等分为末。每盐汤服二钱。《梅师方》

老疟不止,龙骨末方寸匕,先发一时,酒一升半,煮三沸,及热服尽。温覆取汗,即效。《肘后》

泄泻不止∶白龙骨、白石脂等分为末,水丸梧子大。紫苏、木爪汤下,量大人、小儿用。《心鉴》

伤寒毒痢:伤寒八九日至十余日,大烦渴作热,三焦有疮慝,下痢,或张口吐舌,目烂,口舌生疮。不识人,用此除热毒止痢。龙骨半斤,水一斗,煮四升,沉之井底。冷服五合,渐渐进之。《外台方》

热病下痢欲死者:龙骨半斤研,水一斗,煮取五升,候极冷,稍饮,得汗即愈,效。肘后方。

久痢休息不止者:龙骨四两打碎,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饮。仍以米饮和丸,每服十丸。《肘后方》

久痢脱肛,白龙骨粉扑之。姚和众方。鼻衄眩冒欲死者,龙骨末吹之。《梅师方》

吐血衄血,九窍出血,并用龙骨末,吹入鼻中。昔有人衄血一斛,众方不止,用此即断。三因方。

耳中出血龙骨末吹之。三因方。

男妇溺血,龙骨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小儿脐疮,龙骨煅研,傅之。圣惠方。阴囊汗痒。龙骨、牡蛎粉,扑之。《医宗三法》

龙齿

【修治】同龙骨。或云以酥炙。

【气味】涩,凉,无毒。

当之曰∶大寒。

之才曰∶平。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铁器。

【主治】杀精物。大人惊痫诸痉,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小儿五惊、十二痫《本经》。

小儿身热不可近,大人骨间寒热,杀蛊毒。别录。

镇心,安魂魄。甄权。

治烦闷、热狂、鬼魅。《日华》。

【发明】 时珍曰∶龙者东方之神,故其骨与角、齿皆主肝病。许叔微云∶肝藏魂,能变化,故魂游不定者,治之以龙齿。即此义也。

龙角

【修治】同骨。

【气味】甘,平,无毒。

之才曰∶畏干漆、蜀椒、理石。

【主治】惊痫瘛疭,身热如火,腹中坚及热泄。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别录》

小儿大热。甄权。

心热风痫,以烂角磨浓汁二合,食上服,日二次。苏颂。出韦丹方。

【发明】 颂曰∶骨、齿医家常用,角则稀使,惟《深师》五邪丸用之,云无角用齿,而《千金》治心病有角、齿同用者。


龙脑

【主治】其形肥软,能断痢。陶弘景。


龙胎

【主治】产后余疾,女人经闭。

弘景曰∶比来巴中数得龙胞,形体具存。云治产后余疾,正当末服。

颂曰∶许孝宗《箧中方》言∶龙胎出蜀中山涧,大类干鱼鳞,煎时甚腥臊。治女经积年不通。同瓦松、景天各少许,以水两盏,煎一盏,去滓。分二服。少顷,腹中转动便下。按∶此物方家罕知,而昔人曾用,世当有识者。时珍曰∶胞胎俱出巴蜀,皆主血疾,盖一物也。


龙涎

机曰∶龙吐涎沫,可制香。时珍曰∶龙涎,方药鲜用,惟入诸香,云能收脑、麝数十年不散。又言焚之则翠烟浮空。出西南海洋中。云是春间群龙所吐涎沫浮出。番人采得货之,每两千钱。亦有大鱼腹中剖得者。其状初若脂胶,黄白色;干则成块,黄黑色,如百药煎而腻理;久则紫黑,如五灵脂而光泽。其体轻飘,似浮石而腥臊。


(原文,无删节。版本为《本草纲目》江西本系统。)

药店飞龙说龙骨

成语“药店飞龙”用来形容人瘦骨嶙峋。中医中的“药店飞龙”本来是指药铺里一种叫作“龙骨”的常用中药。龙骨是一味矿物类中药,性平、甘涩,归心、肝、肾及大肠经,常与牡蛎合用,起镇静安神、平肝潜阳的作用。

如今审美都说以瘦为美,但是人一旦瘦到了皮包骨头的地步,一定不会是件好事。中医认为过瘦的人可能存在长期血虚或者阴虚的情况,或由大病引起,或长期阴阳失衡得不到调理引发。《黄帝内经》里讲“阴虚则内热”,血虚、阴虚都可以导致“火旺”,内耗增强,人自然就会消瘦。

对于阴虚的瘦人怎么调理,中医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养阴。如果只是消瘦却没有特殊不适症状,可以采取食疗加穴位 *** 调理,吃一些补养肝肾、滋阴清热的食物,比如蜂蜜、百合、苦瓜等,少吃或者不吃辛辣的食物;保证夜晚充足的睡眠,也是养阴的好办法;坚持 *** 或者艾灸涌泉和三阴交穴,可以滋阴降火、宁心安神,有引火归元的效果。

如果极瘦,并出现脸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慌等症状,要考虑血虚的情况,可用补养气血的食药来调理,比如黄芪、当归、大枣等 *** 的药膳。

特别严重的消瘦伴有明显不适症状的,一定要请医生帮助检查和治疗。(邓玉霞)

科普小文——带你认识你身上的骨头

成人身上总的共有206块骨,按不同的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按形态呢,则把它们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组成。

其中骨质由骨组织构成,分为骨密质、骨松质。你是否骨质疏松,主要由你的骨质决定。

骨的表面覆有一层骨膜,具有产生新骨质、破坏原骨质、重新塑骨的功能。如果发生骨折,修复愈合主要依赖骨膜。

骨髓里面含有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血细胞——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5岁以后呢,长骨骨干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替代变成黄骨髓,逐渐失去造血功能。


躯干骨主要是由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12对肋骨组成。主要呢构成“龙骨”也就是脊柱与其胸廓、骨盆。幼年时骶椎有5块,尾椎有3-4块,成年后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3-4块尾椎融合成1块尾骨。

颅骨:23块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借助骨、软骨或缝牢固连结形成颅。下面的称面颅,上面的称脑颅。脑颅骨8块,包括成对的颞骨和顶骨,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它们共同围成颅腔。面颅骨15块,包括成对的上颌骨、颚骨、颧骨、鼻骨、泪骨及下鼻甲,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舌骨。

附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

上肢骨中锁骨与肩胛骨属于上肢带骨,连接上肢与躯干。这里有一个数肋间隙的简便 *** 。肩胛上角平对第二肋,肩胛下角平对第七肋或者肋间隙。上肢主要由肱骨、桡骨和尺骨组成。肱骨是典型的长骨。手骨则由腕骨与掌骨、指骨组成。

下肢骨:下肢带骨即髋骨,外形不规则,连接下肢与躯干。髋骨主要有髂骨、耻骨、坐骨组成,三骨会和于髋臼,16岁左右完全融合。下肢骨有股骨——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髌骨——人体更大的籽骨。胫骨与腓骨是小腿处主要的骨。足部则由跗骨、跖骨、趾骨组成。

学习医学小常识,给个赞点点关注。有想了解的问题可以评论或者私信我!

中药龙骨,到底是什么来头?

龙骨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它有很多功效,比如镇静安神、止血散结、安定情绪等等。据说早在古代,龙骨就已经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了,比如,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肝阳眩晕,滑脱诸证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等,龙骨都已经有用处了。那么,龙骨是怎么被发现并作为药材使用的呢?今天咱们就讲讲与龙骨相关的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名士之一、“古代之一爱酒男神”嵇康,有一次在骑马射箭时不小心摔下马来,当时伤势严重,全身上下都疼痛难忍,但是医生开的药方都没有效果,家人只好到处给他寻找新药。一次,家人在找药的过程中,经过大山时,看到一只巨龙正在山中徘徊,于是跟随着那只龙一路追踪,在一片荒山之上发现了一堆龙骨,看起来非常像是那只巨龙舍弃的骨头。家人就用这些龙骨熬制成药材,尝试治疗嵇康的伤口,没想到竟然真的奏效了。从此龙骨这一味药就被推广开来。

故事二:

在清代光绪年间,一个河南安阳理发匠身患疮疖,因为无钱买药医治,就用捡来的骨片碾成粉,敷在疮上,不久脓水被吸干,伤口也就痊愈了。于是他请教大夫,问治他病的是什么药,大夫告诉他是龙骨。

后来,一个叫王懿荣的官员患了疟疾,也按这个医生的处方从药店中抓来了龙骨等药物。当查验药物时,他发现在这些龙骨上有刀痕,仔细一看,是一些像文字的符号,与殷商青铜器上的铭文竟然十分相似。后来大家也知道了,甲骨文大白于天下,成为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中国的文化因甲骨文的出现又向前推进了很长的一段历史。

从两个故事里,我们知道,对于龙骨这味药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好像是不一样的。关于龙骨的来历,古今可供查阅的资料很多,但是说法多有出入。

现在的中药龙骨,多指古代大型哺乳类动物象类、三趾马类、犀类、鹿类、牛类等骨骼的化石。即然是化石,那龙骨必然珍贵,以后也将越来越稀缺,对于中药爱好者而言,收藏龙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且,龙骨的价格,随着产品资源的减少,市场供货量逐渐减少,而需求较高,价格在逐渐上涨。


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上及药房使用的龙骨80%以都为假龙骨,正品龙骨已经难得一见了。

原来这些甲骨是商代占卜所用的骨片,上面的文字即是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于是,这些刻字的甲骨也身价倍增,成为了研究历史的重要线索。

标签: 龙骨 骨头 什么 部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