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风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项。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一、重阳节介绍
1.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2.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名称由来
1.“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2.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的习俗有:晒秋,放纸鸢,登高,吃重阳糕,祭祖,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羊肉面,归宁父母等。
三、重阳节习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更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纸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3.登高
(1)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4.吃重阳糕
(1)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2)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5.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
6.赏菊
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7.饮菊花酒
(1)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2)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8.佩茱萸
(1)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2)《本草纲目》说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而古人则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9.吃羊肉面
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10.归宁父母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凡有女儿已经出嫁的人家都会准备名酒和糕点,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这便是“归宁父母”。
四、最美重阳诗词
分享10首最经典的重阳诗词,每一首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1、被后世引用最多的重阳诗:《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杜牧是悲伤、消极的,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他说:尘世烦忧,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成为唐诗名句,许多诗人如苏轼、朱熹等都借用过杜牧的诗意。
《唐诗绎》:通体浑灏流转,挥洒自然,犹见盛唐风格。
如觉不满,即时转台,无谓日日抱怨。世界那么大,一定有更好的人与事,正在等待如此可爱的你去追求。
2、异乡最孤独的重阳诗:《蜀中九日》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登高旅况,情中想情,境中构境,不求刻画,自觉深微,当与杜审言《渡湘江》诗并美。
重阳佳节,思念倾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3、入选小学课本的重阳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重阳诗入选小学课本,妇孺皆知。
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透千百年来,中国人逢节必思乡的情结,穿透千年时空,依然历久弥新,让人吟咏不绝。
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伴随着我们一生。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至情流露,岂是寻常流连光景者?
时间冲不淡真情的酒,距离拉不开思念的手。
4、“千古之一才女”写的重阳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崇宁二年(1103),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李清照对菊洒泪,感慨自己比菊花还瘦。
绝妙的比喻寄寓了深深的相思。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趁着岁月静好,勇敢去爱。我们终将赴一场名为爱的宴会,哪怕最后只剩回忆。
5、“亡国之君”的重阳词:《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雝雝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留不住的秋光慢慢在消逝,满阶的红叶落入暮色中。重阳节又要到来了,词上登上高台,愁恨满怀。
写下这首词时,李煜已经沦为北宋的阶下囚。
面对季节的秋天,李煜还面对着人生的秋天,在雁声中,李煜感慨自己无人作陪,只有愁恨相伴,而此后,当年年如此,让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季节的秋天,是风景;人生的秋天,是折磨。
6、忧国忧民的重阳词:《贺新郎·九日》
《贺新郎·九日》
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有人在重阳节赏秋景,有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刘克庄却在此时感慨报国无门。
少年时的自己,曾经有着万丈的豪情与才情,他想要报效国家,可如今青春已逝,壮志成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
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在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
晚清词家陈廷焯《词则·放歌集》: “悲而壮。南宋有些将才、如此官方、如此士气,而卒不能恢复者,谁之过耶。”
青春已近,壮志未酬,是所有英雄共同的苦痛。
7、超然入神的重阳诗:《秋登万山寄张五》
《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一年重阳节,孟浩然登高远望,怀念旧友。
登高望远,看到飞雁,顿感孤寂,薄暮时分,更令人惆怅,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后一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原来,诗人是想念好友了,他希望和挚友一起共度重阳节。
在孟浩然笔下,思念是那么自然,那么真挚。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其中的名句。《历代诗评注读本》:“天边”、“江畔”两句,摹写物象,超然入神。
秋水生暖,秋雨深情。最美的季节,思念风生水起。
8、悲怆战场的重阳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作为边塞诗人,岑参的重阳诗,依然透着浓浓的战场气味。
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唐诗直解》:点“战场”字,无限悲怆。
生活的主题就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9、及时行乐的重阳词:《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重阳节登高,眼见秋景,胸怀舒展畅快,顿生感慨,借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作此抒情词。
他说尘世多俗事,营营扰扰,难得有畅心的片刻。但是今日不同,不但可以登山,还可以把紫萸、黄菊插满头,玩得尽兴了再回去。“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壮阔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
如果说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令人压抑。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
明代文学家薛瑄:“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
生活有一千条路走向麻木,唯有一条通向救赎,就是成为自己。
10、最振奋人心的重阳词:《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十首重阳诗,五个思念亲人,三个悲愁,还有两个是达观。而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一出,一扫重阳节悲愁,尽显慷慨豪迈气象。
词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每每读到这首词,都感受到秋天的壮阔气象。
抗命不可能,顺命太轻闲,遵命得认真,唯有乐命,乐命最是自由自在。
情有归宿,思念不会流浪;心怀希望,深爱不再迷惘。每逢重阳想念,不如朝夕相见。
今又重阳,愿幸福甜甜久久,身体健康久久!
【 *** 中国节·重阳】重阳节:这些习俗你记得多少?寒露过后,黄花红叶,妆点秋光,重阳来到,又是一年登高望远的日子。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为重阳节,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1
重 阳 来 源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民间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2
重 阳 习 俗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赏菊花】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阳节才一直保留着饮菊花酒的习俗。
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糙花糕”以粘些香菜叶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
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更好。
茱萸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3
重 阳 谚 语
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风吹满天哮。
4
重 阳 传 说
九九重阳节是传说中轩辕黄帝逸仙之日,也是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祭拜人文始祖的传统祭日,那么,重阳节有哪些传说呢?
【传说一:求寿说】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
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传说二:辟邪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
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每到九月初九,人们就把茱萸插到高处,洒上菊花酒,慢慢的,这个风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金秋黄花格外香。
又是一年重阳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别忘了陪伴家人,登高望远,吃糕赏菊,把酒话桑麻。
来源: 丽江市气象台
九月九日登高处|重阳节的这些习俗你知道几个?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又名九九重阳节,“九九”谐音“久久”,寓意长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老人节”“祭祖节”“重九节”“登高节”等。
重阳节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天地崇拜和祖灵崇拜,其中有关九月初九的习俗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在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中这样记载:
“(汉高祖)每逢九月初九,宫中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由此可见,九九重阳节的很多习俗的产生时间相当久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对古代文化继承的基础,又发展出了新的节日习俗。
笔者经过查证相关资料,整理出如下五类习俗:
一、庄重严肃的祭俗
●祭拜祖先
重阳节又名祭祖节,祭俗一直作为重阳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也是重阳节众多习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习俗,重阳节祭祖主要盛行于岭南地区。
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主要活动为拜“太公山”,此时祭祖不似三月清明节的“行人欲断魂”,而是相对比较轻松愉悦。这是因为重阳节时,庄稼丰收,此时的祭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感恩祖先庇佑。
●祭祀天地
重阳节祭天主要祭拜的对象有祭天、祀海神和祭火神(送火神)等,主要涉及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粮食丰收,感谢天地赐予;二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三是祈求长寿健康等等。
因祭祀往往都会伴有宴席,而重阳节又正值丰收时节,故而宴会一般都会相当盛大。
二、寓意深刻的食俗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名“花糕”“菊糕”“五色糕”等。 *** 方式较为随意,没有固定的方式。《西京杂记》中所记载的“使蓬饵”就是一种用蓬蒿 *** 而成的饼食。因“糕”“高”谐音,重阳登高吃糕,有“步步高”的寓意。
吃重阳糕还有驱邪去灾的寓意,有的地方则在 *** 九层糕,在糕上插一面小纸旗,代指插茱萸,寓意驱邪去灾。
●饮菊花酒
菊花本来是一种天然的花卉,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平肝明目,疏风清热的功效。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菊花因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的形象得到了文人墨客的钟爱。同时因其自身功效,古人朴素地认为饮菊花酒具有驱邪避灾的作用。
在九月初九前后,已近深秋,此时的天气凉爽,菊花盛开,遍地金黄。亲友三五成群,相邀共赏菊花,同饮菊花酒,令人身心愉悦。尤其是读书人,钟爱于饮酒赏菊,吟诗唱和,别有一番雅趣。
三、登高赏菊的雅俗
●登高望远
古代先民对对于高山大川都有一种崇拜,就如西汉戴圣在《礼记·祭法》中的记载: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意思说的是高山森林大川河谷,只要能够生成云气,能形成风雨,看到模样奇怪的物体,都把他们称作 神。体现出了先民的对自然的畏惧。于是登高祈福便应运而生。
道教也认为九月九日是更佳的升天成仙的好日子,不仅此日清气上升,除此之外,古人还认为次日九九重阳节,盛极必衰,阳极生阴,于是人们在此日登高,意图能向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样,升入天宫,期盼获得寿与天齐的长寿。
登高可谓是重阳节的之一大事,最早的时候,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躲避灾难。随着时代发展,登高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娱乐活动。同时活动的内容也逐渐扩充,增加了如放纸鸢、射箭、吃重阳糕、辞青等活动类目。
登高“辞青”来源于,古人将阳春三月的清明与暮秋九月的重阳相对,三月是寒冬过后万物复苏的时节,人们外出踏青,是一年中最早适合走出室外,感受春风拂面的时间;九月“辞青”,则是万物枯黄,成为了寒冬之前最适合外出的时间,看起来更像是准备为即将到来的寒冬隐居做出的一种仪式感。
登高望远的这个重阳习俗,还与天气变化相关,九月暮秋,天气呈现浊气下沉,清气上升,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为重阳节人们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项。
●赏菊
菊花自古以来,便是重阳节的节日图腾,在中国古时的习俗中,菊花是作为长寿的象征,又名“延寿客”,于是人们争相在重阳节时佩戴菊花,以祈求长寿安康。
随着时间的流逝,节日活动和习俗的不断发展,菊花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加和扩充,菊花作为四君子之一,除了是长寿的象征之外,还是廉洁、高雅的象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高尚品德。
赏菊的习俗在宋代时发展到高峰期,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写道:
“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且香而耐久,择其尤者言之……”
宋朝时,菊花的品种总数就已经不下于七十种。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如此写道: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可见宋朝菊文化的发达。直至今日,原宋朝都城开封现在便以菊花作为市花,并称开封为菊城,并于1983年开始举办菊花会,每年一次,名闻海内外。由此可见菊文化的形象与兴盛。
四、清新雅致的佩俗
●插茱萸
中国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时,都要臂上佩戴插着茱萸的布袋,俗称“茱萸囊”。
茱萸雅号“辟邪翁”,又名“越椒”“艾子”“吴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有有杀虫消毒、驱寒祛风的功效。因此人们在过重阳节时,都喜欢采集和佩戴这种植物。
五、富有生趣的杂俗
●访友
重阳节聚会可谓是一个特色,自唐朝重阳节确定为节日之后,发展愈加迅速,“择地追赏为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其中访友聚会或可算其习俗之一。就如唐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朋友相聚宴饮,赏菊饮酒,吟诗唱和的雅趣。
●骑射
骑射的习俗主要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因为南北朝时期社会混乱,战乱频繁,各个统治集团之间经常爆发抢粮食的战斗,因此出现了以习武为内容的重阳习俗。
●放纸鸢
纸鸢也就是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放纸鸢在全国各地都有这个习俗。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放纸鸢就是放不幸,纸鸢飞得越高,不幸和倒霉就离得越远;另一种说的是放幸福安康,纸鸢飞得越高,幸福越浓厚,所以要保护好纸鸢线,以免遭人破坏。
六、新时代发展新俗
●敬老爱老
我国敬老爱老之风由来已久,有着优良的传统。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九九与“久久”谐音,故而人们认为它有长寿之意,因此敬老成了重阳节的活动之一。
新时代有新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 *** 颁布《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从此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起来,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节日。
这是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的发展,也是新时代对传统节日的继承与发扬。
七、结语
节日的存在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继承发扬传统节日文化,有助于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
你还知道其他的重阳节习俗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补充!
文/朱子瑞;图/ *** (致谢,侵删)
九九重阳节:在这6大习俗中,蕴藏着养生大智慧农历九月初九,每年这个时候就是重阳节。在民间,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菊花,喝炖汤滋补等习俗。“九九”又有“久久”的谐音,有长长久久之意,人们在这时候祭祖,推行敬老的活动。其实,在重阳节这天的民间习俗,许多都蕴含着养生保健的大智慧,不妨一起来了解。
重阳节有哪些民间习俗?养生保健不可少
1、登高
重阳节正值仲秋时节,此时天气秋高气爽,草木也开始凋零,适合登高远眺,活动筋骨。这也给刚好与人们在三月份“踏青”相对应。在此之后的季节,便是迎来深秋和冬季,人们外出出行的时间也会相应减少,所以趁此时节登高,再好不过。而且爬山对于老年人而言,是相对消耗体力较多的活动,这时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在登高处还能呼吸新鲜空气,帮助新陈代谢,改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
2、插茱萸
重阳时节,插茱萸和赏菊花是民间人们常有的习俗。茱萸是一种植物,同时也是一味中药,茱萸气味重,有祛除风邪,驱虫祛湿的作用,还能够消除食积,治寒热,人们也拿茱萸来当做辟邪之用。
森林公园菊花五彩纷呈
3、赏菊花
秋天是属于菊花的季节,这时候各地有赏菊的风俗,在汉族的古俗中,菊花也是长寿的象征,人们在赏菊的时候可以放松心情,缓解疲劳,从而能改善郁闷的情绪,帮助提高睡眠质量。
4、喝菊花酒
喝菊花酒也是很多人在重阳节必不可少的风俗,菊花酒也被称为是“长寿酒”和“吉祥酒”,菊花酒有清肝明目、延缓衰老的功效,适当饮用对身体颇有益处,不过也提醒中老年人饮酒需适度。
5、吃重阳糕
重阳糕以重阳命名,主要以瓜子仁、红枣、核桃等坚果和多种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等为辅料,再加以糯米粉 *** 而成。是民间常 *** 用来送到老年人食用的坚果糕点。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营养物质,保护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不过中老年人在食用这些糕点时,也要注意不能吃太多而导致糖分高、不好消化吸收。
竹荪松茸汤
6、喝炖汤滋补
在部分地区,有在重阳节喝炖汤滋补的习俗,秋补进补最合时令,重阳正直秋季,此时服用一些滋补的鸡汤,能够温暖身体,补充能量,祛除湿寒,还能增强免疫力,增强对抗疾病的能力。
重阳节也是想告诉我们多关爱身边的老年人,多给予陪伴和照顾,重阳节又是“中国的老年节”,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民族时代相传的美德。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迎接重阳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吃重阳糕、登高眺远、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等。
因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所以被人们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同时衍生出许多饱含祝福的节日习俗。佳节降至,一起来看看常见节日习俗吧——
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更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你知道吗?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项,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重阳节习俗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而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项。
重阳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祭祖
在传统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其祭祖的传统习俗自古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赏菊
重阳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已成为文人们赞美凌霜不屈的象征。
饮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的,有祛灾祈福作用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磨碎放在香袋里,或者插在头上。佩茱萸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敬老爱老
在古代重阳节中,针对老年人群体的一些特殊活动也是重阳节的一项节日内容。重阳节处于季秋之月,《礼记》记载:“季秋之月,……月也,大飨帝,常牺牲,告备于天子。”汉代以后,这种祭祀活动和养老逐渐结合在一起,皇帝有时会在重阳时节候赐予年老者牛酒等福利。而在乡间里聚的祭祀之后,也会将更多的“祭余”分给年老的人。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将重阳节设立为北京市的敬老日,后来又有很多省份响应,出台文件将重阳节设立为“老人节”“老年节”等。2012年,全国人大修订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定为了“老年节”,重阳节正式成为了敬老养老为主题的节日。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不仅仅要将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下去,而且要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让传统的孝爱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重阳节的来历与习俗 你知多少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晒秋节、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九月九·重阳佳节来源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民间习俗
赏秋
重阳节是更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有三大风俗,你知道几个
文/@成长新视点
重阳节,也叫敬老节,自古以来有祭祖、登高和赏菊三大风俗。这几个风俗,千百年来,为中国各民族所传承发扬,流传至今,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一、重阳节的来历及文化。
重阳节,也叫敬老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源于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当时民间就有祭祖、登高和赏菊等习俗。
在中国古代,古人把天地万物分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代表光明。在《易筋》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两九重逢,两阳重叠,故称重阳。
九,在民俗文化观念中,是数字中的更大数,寓意长长久久、福寿永远,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无限祝福。重阳节,能够流传发扬至今,与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一首《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诗人通过重阳抒怀,表达了对革命战争的无限赞美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士气,气势恢宏,振奋人心。
二、重阳节的风俗之一,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农业文明传承了数千年,极其重视祖先流传的经验和教训。古人就通过节日祭祖的形式,表达怀念祖先、不忘根本和尊敬先辈的无限情感。
三、重阳节的风俗之二,登高。
重阳节,正值中秋时节,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最适合登高望远,舒心开怀。自古以来,人们在重阳节就有登高风俗和传统,故也称登高节。古代文人对重阳节登高的赞美和感怀,情有独钟。
对重阳节的咏叹,尤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为人广泛知晓,且饱含思念深情,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通过聊聊数字,传递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把重阳节登高等风俗推向了一个新的文化 *** ,给节日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重阳节的风俗之三,赏菊。
重阳时节,菊花绽放,人们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每年的重阳节,各地都会举办菊花展,各色菊花竞相绽放、花团锦簇,把世界装点的犹如仙境一般,令人流连忘返。
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有着对重阳节赏菊的更好描绘和留恋,诗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不赏菊,需待来年时。由此可见,赏菊花之美,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结语。
重阳节发展至今,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2012年中国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确定为老年节,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使之成为敬老、爱老、助老、尊老的节日,让敬老设宴、宴席祝寿与传统文化的孝老敬尊相融合,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主题。
重阳节,除了这三大风俗,还有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放风筝、插茱萸等,为节日的流传发扬增添了无限色彩。
*** 中国节·重阳节|九九重阳节,风俗习惯知多少?登高今夕事,久久是天长。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习·俗
登高望远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菊花酒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还有白菊花酒。
遍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更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
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观赏菊花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来源:卧龙融媒公众号